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4篇
  免费   173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2763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781篇
政治理论   117篇
综合类   29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482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456篇
  2009年   495篇
  2008年   570篇
  2007年   570篇
  2006年   566篇
  2005年   524篇
  2004年   502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针对犯罪动机概念内涵不清、应用混乱的状况,文章对犯罪动机概念提出本质和界定方面的质疑。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内部起因;预期的犯罪目的是犯罪动机的根本属性;犯罪动机不是犯罪行为的共同属性,而应该是犯罪心理学的通用概念;犯罪动机概念应修订为犯罪的动机,可划为犯因性动机、一般性动机、无意识动机和有意犯罪动机、模糊犯罪动机、无意犯罪动机两大类。  相似文献   
282.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方面,构建这方面的监督机制,是新时期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法律监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加强监督、转变观念、摆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关系,建立监督机制,形成执法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283.
在当今罪刑法定主义强势话语权的背景下,刑事习惯法是被绝对排除适用的,不管是民族学界还是法学界都不得不对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之当然命运做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正确回应。因此,只有以少数民族地区之刑事习惯法为视域,探索其在当地民族地区之实然解决纠纷之作用,引出法与法律、国家法与民间法、刑事制定法与刑事习惯法三大范畴,才能客观揭示刑事制定法与刑事习惯法之关系,进而揭示刑事习惯法之立法和司法命运。  相似文献   
284.
我国的预审制度起源于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训令,立法于1979年7月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刑事诉讼法》中,它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6月公安部作出侦审合一的刑侦体制改革,但目前侦审合一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它既有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和措施跟不上的原因,又有侦查人员破案任务重和素质能力弱,无法适应改革要求的原因。未来的预审工作,除了允许侦审合一的多种形式存在外,应当继续推进侦审合一;提高现有侦查人员侦查、预审素质;实行受过专门训练的公安、政法院校侦查学专业或者相近专业毕业的学生准入侦查部门的制度。  相似文献   
285.
刑侦画像是依据目击者的记忆语言描述,利用素描等手法模拟刻画犯罪嫌疑人相貌特征的技术手段。刑侦画像造型训练方法的研究,为刑侦画像技术的教育实践工作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训练方法,以适应我国公安刑侦工作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286.
Despite the spectacular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critical feminism stresses the narrow scope of the sex and gender crimes in the Rome Statute establishing the first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discourse, as expressed by recent case law, is geared towards the protection of certain groups targeted on account of their distinctivenes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conflict situation, and gender is not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se group identities. The question whether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on sexual violence applies only to inter-group conflicts brings to the fore an uneasy likelihood of exclusion of some recently emergent situations where identities of the conflicting parties transcend a particular ethnicity or nationality, and where victims of sexual violence belong to the same group as their perpetrator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rather than the Rome Statute or newly introduc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 significant obstacle in developing gender justice is the narrow interpretation of sexual violence to inter-group hostilities.  相似文献   
287.
The uchastkovyy, or beat officer, is at the front lines of Russian police work.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uchastkovyy functions, using Moscow as an example. More specificall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within which the beat cop operates, his/her duties and resources, the quota system used to evaluate his/her performance, and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chastkovyy and the public. In so doing, the study disaggregates the monolith that is the Russian police, focusing on that component of the force (uchastkovyy) that interacts most directly with the citizenry. It relies on data from a survey of 1500 Muscovites and four focus group encounters organized by the author to elicit a broad range of public attitudes regarding the performance and conduct of uchastkovyy, exploring particularly what measures might be taken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ublic trust in their local beat officers.  相似文献   
288.
江户时代伊势神宫中的内外两宫围绕外宫的性质和地位高低问题发生过激烈的论战。外宫神职主张,外宫的祭神不仅是丰受大神,同时也是国常立尊和天御中主神,这样就赋予了丰受大神以祖先神的性质。外宫神职同时延续了中世的"二宫一光说",即认为两宫关系是阴与阳、水与火的二元关系,天照是二宫之通称。外宫据此谋求提高自身地位,达至与内宫地位对等。内宫方面则逐个反驳以上主张,否定外宫祭神是国常立尊,并彻底反对中国的阴阳思想。外宫在论战中的失败是追求地位对等与封建等级秩序之间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89.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用三个不同的概念对不追究刑事责任作了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6条所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可分为三种情形,但《刑法》第201条第4款中规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并未归属其中。现行刑事立法在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中概念不统一,《刑法》在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方面不当缺位,已有的规定也较为粗糙,《刑事诉讼法》缺乏特赦令执行的程序规定,我们有必要完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290.
马贵翔  林婧 《河北法学》2020,38(1):57-67
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化的实质是犯罪损害追诉方式的公私合一,该制度设计混淆了公益和私益两种不同性质的诉讼,导致两种权益保护相互冲突进而对刑事司法结果公正造成负面影响。公私分离是刑事被害人去当事人化的当然制度选择,其立法对策主要包括在刑事立法中确立被害人为特殊诉讼参与人、废除被害人在刑事审判中就定罪量刑发表意见的权利、废止被害人刑事自诉权和切断其引起刑事二审、再审的程序路径。同时需要完善相关配套举措,如允许被害人对其物质和精神损害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