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39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45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2005年6月22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一份两种不同意见的判决书,有媒体称之为“争议判决”、“分歧判决”.这份在中国法制史上颇具探索意义的判决书,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82.
清代黔东南新辟苗疆六厅地区的法律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相卿 《法学研究》2003,(6):148-158
新辟苗疆六厅地区在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以前是习惯法控制的社会。乾隆初年以后 ,国家实行灵活务实的法制政策 ,苗民之间的争讼 ,由民间依照苗族习惯法处理 ;苗民与汉民、屯军及熟苗之间的争讼案件适用清朝的法律。清朝还在这一地区设立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机构和屯军 ,实行苗汉分治以及豁免赋税等政策。其法律控制的主导思想是保持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维护各族民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83.
84.
唐律规定,如果"一律内,犯无罪名",则"类举以明出入轻重",即可以运用类举来定罪量刑。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法制史、刑法史著作,在谈及唐律的类举制度时,都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类推。但从唐律及其疏文来看,其对于性质相同但情节不同的事例所作的类举并非现代刑法的类推,而应属于一种当然的解释;其对性质、情节不同,但损害程度相近的事例的类举,是一种立法上的类推,应属于法律拟制。唐律中有关比附的规定,事实上都属于律有明文规定的,而非律条之外相似行为的比照适用,亦非扩大了罪行适用范围的类推制度。学界目前所主张的类推的观念是对唐律中相关规定的误解,其可以称之为形式意义上的类推,但绝非刑法意义上的类推。  相似文献   
85.
冷霞 《河北法学》2005,23(10):2-5
就2005年8月在西宁市召开的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上与会学者就其中心议题“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提交的一些重要论文及就此展开的学术讨论进行了概括性和综合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86.
张培田  陈金全 《法学研究》2005,27(2):138-148
中国先秦时期从国家形成到秦始皇统一以前 ,债权债务关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复杂化 ,解决债权债务的案例日益增多 ,实践中出现了不自觉的债的分类调整 ,对债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有对比研究 ,这体现出中国独特的调整债的法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7.
张建国 《法学研究》2004,26(6):147-157
张家山汉简出土时原顺序已经打乱 ,需要正确排定两简以上的条文编联。研究表明 ,整理小组对 1 2 1简的编联是错的 ,正确的编联应将其与 1 0 7- 1 0 9简构成一条 ,而整理小组原以 1 2 1简作为条文开头的编在一起的数枚简 ,应当以 1 2 2简作为条文的开头。根据律文内部的逻辑结构以及律条文之间的逻辑联系 ,可以认为 1 0 7- 1 0 9简确属具律而非属于囚律或告律。借助学术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还可以进一步理解相关条文中大部分律文规定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88.
汪世荣 《法学研究》2007,29(3):152-160
从1942年5月开始,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通过法院系统内部上下级部署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形式,以县为单位,由各县审判人员对本县的风俗习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和甄别。截止1944年9月,该院共收集到8个县69条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民事习惯,并由收集者对之进行了初步的甄别。在此基础上,该院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适用了某些习惯。民事习惯的调查、甄别和适用,促进了审判人员对社会的了解和对民事习惯的认知,丰富了民事案件审判工作。该院虽然对所收集到的习惯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但未能完成系统的分析,也未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规则,因此这次调查未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正> 一、研究队伍 战后美国法学界的中国法研究与其它汉学领域一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里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五十年代,由于麦卡锡主义的流行以及冷战造成的后果,中国法研究在美国几乎成为无人问津的领域。六十年代初期,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组织及一些高等院校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等开始提供一笔资金培养战后第一批中国法研究人材。 战后第一代中国法学者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极大。其中堪为人道者殆有五位,即:柯恩(Jerome A.Co-hen)、李浩(Victor H、li)、拉伯曼(stanley Lubman)、爱德华(R.Randle Edwards)、琼斯(William C.Jones)。  相似文献   
90.
范忠信 《法学研究》2005,(4):138-150
日据时期台湾法制的突出特点是它的殖民属性。这一属性表现为暴力镇压或军事掠夺、民族(种族)差别或歧视、强行民族同化或文化灭种以及保障经济掠夺或榨取等四个方面。日本在台的殖民法制表现出比其他殖民国家更为严重的残酷性、奴役性和掠夺性,在世界殖民史上是十分突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