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5篇
  免费   52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58篇
世界政治   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篇
法律   451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164篇
政治理论   152篇
综合类   3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The present paper addresses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 raised by current causal neurochemical models of impulsive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o what extent can we hold violent criminal offenders responsible for their conduct if that conduct is the result of deterministic biochemical processes in the brain. This question is currently receiving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among neuroscientists, legal scholars and philosophers. We examine our current knowledge of neuroscience to assess the possible roles of deterministic factors which induce impulsive aggression,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behavior can be controlled by neural conditioning mechanisms. Neural conditioning mechanisms, we suggest, may underlie what we consider the basis of responsible (though not necessarily moral) behavior: the capacity to give and take reasons. The models we first examine are based in part upon the role played by the neurotransmitter, serotonin, in the regulation of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Collectively, these results would appear to argue in favor of the view that low brain serotonin levels induce impulsive aggression which overrides mechanisms related to rational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We next present an account of responsibility as based on the capacity to exercise a certain kind of reason-responsive control over one's conduct. The problem with such accounts of responsibility, however, is that they fail to specify a neurobiological realization of such mechanisms of control. We present a neurobiological, and weakly determinist,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ow persons can exercise guidance control over their conduct. This framework is based upon classical conditioning of neurons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that allow for a decision making mechanism that provides for prefrontal cortical control of the sites in the brain which express aggressive behavior that include the hypothalamus and midbrain periaqueductal gray. The authors support the view that, in many circumstances, neural conditioning mechanism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human aggression in spite of the presence of brain serotonin levels that might otherwise favor the expression of impulsive aggressive behavior. Indeed if those neural conditioning mechanisms underlie the human capacity to exercise control, they may be the neural realization of reason-responsiveness generally.  相似文献   
182.
目的研究巴比妥类安眠药在胶束液相色谱中的保留行为,为其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流动相,分别考察胶束浓度、流动相pH、有机改性剂浓度、柱温等对巴比妥类安眠药保留行为的影响。结果随着胶束浓度增加,有机改性剂浓度增加以及柱温的升高,巴比妥类安眠药在色谱柱上保留能力降低。结论巴比妥类安眠药容量因子与表面活性剂SDS的浓度、有机改性剂浓度以及柱温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而巴比妥类安眠药的保留时间与流动相的pH值呈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3.
宪政的设计和运行程序集中表现为权利保障与权力控制二者之间的张力。宪政与检察行为的内在逻辑在于人权保障,宪政的基调决定着检察行为的品质。在宪政环境下,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以保障人权为终极价值,通过规范、创新检察行为,避免对公民个体权利的侵犯,最大限度地保障各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4.
生命的守护还是疏离——评醉驾入刑的情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意外、危害公共安全的现象日益严重,《刑法修正案(八)》适时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但是,单从《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条文本身以及立法原意来看,醉驾入刑似乎并不需要考虑情节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在对待此问题上的看法也不相一致。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该问题进行梳理、论证,以树立“情节”在醉驾入刑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5.
危险驾驶罪立法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纯 《时代法学》2011,(5):44-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增设了危险驾驶罪,这主要是为了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而在刑法上做出的调整,以加强对公共交通安全的保护。本罪在行为上包括竞驰型和醉酒型两种危险驾驶行为,主观上为故意,在性质上属于危险犯。对本罪的认定要注意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此外,本罪的立法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如行为方式范围较窄,入罪门槛过低,资格刑缺失等,有必要在今后的立法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6.
性别特质、身体实践与健康风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风险行为是建构性别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其中包含着不同性别特质的身体实践。在女性特质的实践中,女性的身体是被视为有缺陷并需要经过现代医疗技术的改造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在男性特质的实践中,男性的身体是被视为优越于女性并需要不断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展演其自身的优越性而与健康风险发生关联的。文章认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不仅女性的身体面临极大的风险,男性的身体同样也是这种性别秩序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7.
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以及诸多现实因素的冲击和碰撞下,当代青年的理性认知与行为选择出现脱节。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调适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脱节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的平衡路径:构筑精神支柱,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改革学校教育,引导青年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平衡;鼓励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与社会的有效对话;畅通青年利益表达的渠道,强化青年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88.
创新型经济是中国现阶段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创新是这一经济模式的主要驱动力。该文在追溯创新型经济理论起源的基础上给出创新型经济的概念及特征,并分析了创新型经济的驱动力,构建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9.
《刑法修正案(八)》第22条规定的危险驾驶罪在性质上属于抽象危险犯,该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的行为包括追逐竞驶和醉酒驾驶。危险驾驶行为的认定不仅涉及文义解释,还涉及到"情节恶劣"和醉酒状态的认定问题。作为抽象危险犯,该罪也可能存在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但从刑法的谦抑性考虑,对其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应不予刑事处罚。该罪不仅存在共同犯罪问题,还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相关,在司法实践中需予以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90.
犯罪人罪后行为分析技术在追逃、制止继续犯罪、收集犯罪证据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侦查价值,它的理论基础是托尔曼关于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三大变量理论,其事实基础包括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从本质上看,它属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范畴,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继承,但是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发展基础上的基础。它延伸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思维过程,同时拓宽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对象、适应的案件类型,以及实施的目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