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目前,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呈现出活跃状态。各地区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陆续出台政策法规;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多种类型组织涌现出来;城乡群众对于志愿服务组织的认同程度最高,迫切希望参与服务;网络志愿服务组织异军突起,创造出新颖多样的服务方式;志愿服务组织的"裂变"与"联盟"成为值得注意的新现象;各地区逐渐形成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支持系统并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体现的社会功能在于:一是志愿服务组织体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二是志愿服务组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三是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四是志愿服务组织传播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五是志愿服务组织协助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52.
《Child & Youth Services》2013,34(1-2):175-188
Abstract

Schools can no longer rely on students' mothers as a primary source of volunteers. Over the past decade, retired persons have contributed more assistance in the classroom than any other group.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older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can be viewed as a creative process that offers inherent benefits for both the children and the volunteers. The children may benefit from the individualized attention and from gaining knowledge about older people. For the adults, volunteering may make them feel more productive and may reduce feelings of loneliness or depression. Specific guidelines and a tool for providing volunteer feedback are offered to educators that are designed to maximize program success and sustained volunteer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53.
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实践中,政府和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普通公民、工商企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高度参与,已经成为一个中心的事实。本文从城市应急文化的塑造、社区应急机制、志愿者组织的应急功能和城市应急管理中的公私伙伴合作关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现代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过程中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的参与机制,试图解析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全社会型危机管理网络的具体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54.
Chris McMorran 《Japan Forum》2017,29(4):558-582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mergence of post-disaster ‘voluntours’ following Japan's 2011 disasters. An overwhelming, yet haphazard volunteer response to previous disasters spurred extens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state, relief organizations, and would-be volunteers in the wake of 3.11. However, when mapped onto to the massive devastation of the 3.11 disasters, this collaboration almost immediately turned many post-disaster volunteers into ‘voluntourists’, a problematic category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visitors from the Global North volunteering fo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auses while on holiday in the Global South. Japan's post-disaster voluntours demonstrate how uncoordinated and potentially risky volunteers have been channelled into a carefully-controlled and long-term response that satisfies people's desire to help disaster victims, while ultimately encouraging tourism (sans volunteering) as the most desirable form of disaster recovery assistance. This shift toward voluntourism potentially undermines post-disaster volunteering and threatens to trap parts of Tōhoku, like other disaster sites, in a position of permanently ‘post-disaster’.  相似文献   
55.
青年志愿者活动“三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化、基地化、特色化,可以实现更加规范的运作,可以长期深入地开展活动,也可以打造活动品牌扩大影响,对于更好地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工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开展,但其中一些社会法律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明确,本文从捐献过程的知情同意和志愿者、患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7.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所喜爱的文化形态之一,如何将青年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并提高思政工作效果,已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在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管理工作中,沪上各高校通过"称谓符号化"、"交流新颖化"、"激励创新化"等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方式,以及由此在世博会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组织、协调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58.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进而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氛围不浓,志愿服务的内容较单一、缺乏服务持续性,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较成熟,更为注重精神激励。为使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深入开展,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拓展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推进志愿服务立法进程;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与校外的志愿组织结对。  相似文献   
59.
志愿者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发展的集合体,在当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校培育未成年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仅遵循了提升公民意识的社会发展需要,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还呼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因此,针对当代未成年人的特点,通过设置义工课程、建立激励机制以及配备志愿者队伍等工作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代所趋,是教育的创举,也是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延续的合理手段。  相似文献   
60.
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在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指引下利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志愿者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所获得的政策激励基本属于保健因素范畴,而非真正能增加满意度的激励措施,因而虽然也能短暂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意向,但最终并不能提高受激励者的实际参与积极性;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即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志愿参与水平,难以实现。改变现状的出路在于,将政策设计的焦点转向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建设和服务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