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1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30篇
世界政治   14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3篇
法律   2280篇
中国共产党   563篇
中国政治   1930篇
政治理论   341篇
综合类   119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410篇
  2013年   458篇
  2012年   422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596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464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论迁徙自由     
迁徙自由是人身自由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实现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必要前提。在我国,迁徙自由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实践中逐渐得到肯定的曲折发展过程。限制迁徙自由最直接的表现是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壁垒,尤其公民的就业、教育、社保等一系列的国民待遇均与户籍制度相关,在扭曲了户籍制度原有功能的同时引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其中受损害最大的是我国的9亿农民,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体国民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切实保障人权、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文明,将迁徙自由重新入宪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22.
江国青 《外交评论》2005,16(6):89-94
从国际法,尤其是国际人权法的角度,探讨“反恐与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恐怖主义严重侵犯人权,但反恐与保护人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反恐措施不当也会侵害人权,并对国际反恐斗争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注意二者的兼容性,而不应顾此失彼。在国际层面上,国际联合反恐必须纳入国际法和国际反恐公约的框架内,应以促进和平与发展、保障基本人权为最终目的。这样才能实现反恐与人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23.
钱继磊 《行政与法》2007,3(2):106-108
“以人为本”成为我国新的治国理念。它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有之义。本文试图从以人为本的人性论基础角度论述以人为本与人性理论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24.
贺鉴 《河北法学》2005,23(6):84-85
尽管目前已存在为数不少的国际人权公约,国际社会成员也越来越多地加入这些公约,但全球范围内国际人权保护的效果并不明显。相比而言,区域性人权保护制度更具可行性。区域性人权保护制度在人权保护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全球性国际人权保护有重大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5.
序言欧洲理事会(Council of Europe)②成员国,其他国家和欧洲共同体,即签约国:遵循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宣布的世界人权宣言;遵循1950年11月4日人权和基本自由保护公约;遵循1961年10月18日欧洲社会宪章;遵循1966年12月16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遵循1981年1月28日个人数据自动处理时个人保护之公约;同样遵循1989年11月20日儿童权利公约;考虑到欧洲理事会的目的在于致力于成员国间更大程度之结合,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为保持并进一步实现人权和基本自由;意识到生物和医学的快速发展;确信尊重…  相似文献   
26.
赵秉志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6,(1):8-10,57-61
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是当代刑法的两大机能。保护机能强调的是刑法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免遭犯罪侵犯的作用;而保障机能则重在防止社会成员尤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人免遭国家刑罚权之不当行使的侵犯。而无论是保障机能还是保护机能,都蕴涵着保障公民人权的问题。应当充分肯定,中国1997年的新刑法典与此前的刑法规范相比已经较多地关注了刑法的人权保障问题,并在此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  相似文献   
27.
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本文在探析弱势群体人权保障与和谐社会构建之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的现状,并提出了应进一步完善对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包括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构建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健全、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制,畅通弱势群体权利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28.
行政立法应当以保障和不侵犯人权来证成自己道义上的正当性。为了保障人权,必须对行政立法的权限和目标进行控制。行政立法不得限制基本人权,对非基本人权的限制也要程度适当。行政立法限制公民的权利、增加公民的义务必须有法律的授权。行政立法必须制约行政权力、保障行政相对人权利。在行政许可的设定上必须贯彻法律保留原则,劳动教养制度应当废除。  相似文献   
29.
魏敏 《中外法学》1991,(3):46-49
<正> 人权,本是国内法的一个概念,是作为一个法律原则和公民权利被规定在有关国家的宪法、民法或其他法律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某些国际条约开始出现有关保护少数条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问题大规模地进入国际法的领域.目前,根据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意见,人权既包括个人人权,也包括集体人权,即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等.但是,由于国际人权文书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质,特别是由于各国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民族传统的不同,有关人权的解释和运用,是不同的.再加上一些国家将人权作为推行其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30.
《中国妇运》2005,(11):1-1
2005年8月28日,是我国妇女人权法制建设进程中值得书写的一天。这一天,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并于200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的修改决定。此时正逢世界各国妇女相聚北京,共同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十周年之际。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促进男女两性的全面协调发展,扩大国际影响,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于1992年,10多年来对保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立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