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26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170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79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15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初步解读和简要概述了《共同纲领》中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基本内容和历史针对性。《共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思想结晶。从理论属性说,它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新民主主义的。从实践方面说,它成功引导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家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92.
欠发达地区毗邻地区的区域协作是该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欠发达省区毗邻地区应采取更加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协作模式,建立更加开放、富有活力的协作机制。在短期内,应在交通、旅游、物流、信息、生态保护等领域有所突破。应通过灵活的税收、金融和统计政策,对特定领域的投资作出兼顾地区利益分配的政策调节,促进区域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3.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种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层出不穷,为了加强对正当竞争主体的保护,应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适用的条件、一般条款适用的限制规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环境。  相似文献   
94.
民族问题无小事。当今世界一些多民族国家因民族问题而导致民族纠纷、冲突不断,乃至国家解体,造成了深重灾难。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当代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加速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实现全民族共同进步、发展和繁荣的问题,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本文从民族平等论、民族团结论、民族区域自治论和民族发展论四个方面,把握和阐发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5.
王方玉 《北方法学》2020,(2):118-128
亲情正义与规则正义的立论基础不同,导致涉亲情案件中依法律规则的裁判结果与社会的情感评价可能冲突。亲情正义强调亲情伦理,思考问题充满感性和区别对待,更注重亲情带来的义务要求。而规则正义强调法律至上、理性思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注重平等对待。为弥合二者冲突,借鉴不同地方的法治经验实属必要。立法和司法也应更积极回应亲情正义的要求,清晰界定涉亲情案件中对事、对人的适用范围,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如此方能实现法律与情理的合理互动。  相似文献   
96.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民共富是关键和短板。新时代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必然逻辑: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农民实现美好生活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但当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难题,表现在:大部分农民收入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大多数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较落后,部分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加快农村产业振兴,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激发农民勤劳致富内生动力,扎实促进新时代农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7.
ABSTRACT

When confessions are entered into evidence in criminal courts, issues of coercion and voluntariness are important and often contested matters. Occasionally, defense attorneys proffer expert witnesses to testify about the coercive pressures of an interrogation and the risk of a false confession. Such testimony is often ruled inadmissible on the grounds that it does not inform the jury beyond its common knowledge. In our effort to test this judicial assumption about common knowledge, we surveyed jury-eligible laypeople (n?=?67) and social scientists specializing in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s (n?=?54) regarding their opinions about the coerciveness of prohibited interrogation tactics, maximization techniques, minimization techniques, and suspect risk factors and compared their ratings with a set of independent t tests. Laypeople gave lower ratings to the coerciveness of all sets of items representing interrogation techniques, and lower ratings to the vulnerabilities associated with suspect risk factors, as compared to social science experts.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laypeople’s and experts’ perceptions of coercion in interrogations demonstrate that such issues are not fully within the common knowledge of prospective jurors, and suggest the need to provide jurors with expert witness guidance when tasked with evaluating confession evidence.  相似文献   
98.
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话语,它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响应和认同,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共同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话语。多种宏观要素和社会历史条件有机统一,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及其内在维度。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今人类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价值反映,是各个国家共同利益不断增强的价值共识,是当今时代各国应对共同挑战的价值立场,是国际社会反对西方普世价值的价值诉求,是不同国家自觉进行价值互鉴的价值结果,是各个国家构建全球价值格局的价值愿景。只有深刻理解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及其内在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内涵和正确取向。  相似文献   
99.
全球化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整个思想进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析与对全球化进程的分析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相对应的是他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形式的预测,这一预测分为马克思早年的“共同胜利论”和晚年的“跨越论”两个阶段。马克思这两个阶段的理论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跨越论”是“共同胜利论”的逻辑结果,而其内在的逻辑动因则是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0.
The code Napoleon has been one of the first (on such a scal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most pervasive processes of codification that ever took place. The purpose of our paper is to provide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making of this codification. We compare customary codification and contractual codification: while the former amounts to the crystallisation of socially accepted practices, the latter consists in a creation of rules through a writing process. These theoretical differences are less clear-cut when history mixes practices and reasoned arguments. We then show that the making of the code Napoleon reflects it since it borrows from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the spontaneous order tra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