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18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104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55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4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犯罪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造罪犯内容的多样性.改造罪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可以列举的,但不是单一的.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在押犯成分的变化,对罪犯的改造内容,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充实的过程.<监狱法>对改造罪犯的目的和工作内容,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不能离开我国改造罪犯工作的现实和法律规定,将改造罪犯的内容限制在某一点上.  相似文献   
12.
Land grabbing has gained momentum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e phenomenon has taken different forms and character as compared to processes that occur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Africa. It puts into question some of the assumptions in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on land grabbing, suggesting these are too food-centered/too food crisis-centered, too land-centred, too centred on new global food regime players – China, South Korea, Gulf States and India – and too centred on Africa. There are four key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land grabbing in Latin American and the Caribbean has been carried out: food security initiatives, energy/fuel security ventures, oth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trategies, and recent demands for resources from newer hubs of global capital. The hallmark of land grabbing in the region is its intra-regional character: the key investors are (Trans-)Latin American companies, often in al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capital and the central state. Initi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recent land investments have consolidated the earlier trend away from (re)distributive land policies in most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nd are likely to result in widespread reconcentration of land and capital.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适于鸭瘟病毒(DPV)弱毒增殖的细胞系,利用4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单倍型鸭品系,体外分离鸭胚肝细胞,在干细胞因子、白细胞抑制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下,获得鸭胚肝间充质干细胞(DuLMSC)。接种DPV疫苗株C-KCE后,结果显示:F1~F10代均能稳定出现CPE;将F10病毒接种细胞24 h后,通过扫描电镜在胞质、胞核及细胞间隙均能够观察到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F1至F10代均能扩增出DPV UL2基因片段,序列测定结果表明F1、F5、F10代的扩增产物与NCBI中公布的DPV株(EU082088)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和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源自B4系单倍型鸭的DuLMSC细胞系增殖DPV的病毒含量明显高于B1、B2和B3系。本研究为稳定培养鸭瘟病毒提供了优良稳定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刑法规定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犯罪构成模式,刑法据此规定了不同档次的法定刑幅度,以体现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加重形态实质上属于犯罪派生构成模式。只有从不同角度对加重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关的法律规定提高到理论上加以说明,才能使审判人员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它们进行科学的定罪,为合理量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模式,尽管该模式在被告人认罪案件中具有可行性,但在不认罪案件中却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独立的量刑程序模式则可有效避免现有模式的弊端。独立的量刑程序更符合定罪与量刑之间的差异性要求,也更有利于实现程序价值和落实庭审实质化。此外,在案件繁简分流、认罪认罚从宽等新的司法改革背景下,不认罪案件中适用独立的量刑程序已经逐步具备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用三个不同的概念对不追究刑事责任作了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6条所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可分为三种情形,但《刑法》第201条第4款中规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并未归属其中。现行刑事立法在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中概念不统一,《刑法》在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方面不当缺位,已有的规定也较为粗糙,《刑事诉讼法》缺乏特赦令执行的程序规定,我们有必要完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17.
被破坏性膜拜团体精神控制受害者的心理成长工作,在西方国家被一些学者称为“脱教”,这个过程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成长是人一生的课题,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觉醒和努力,拒绝成长单靠外界的压力,是很难实现成长的。因此,这是一项涉及许多方面、非常艰难的工作。这里仅从完善家庭支持系统与被破坏性膜拜团体精神控制受害者的心理成长的角度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更好地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民警察在实践"三大历史使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部分警察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严重影响了警察职能作用的发挥。文章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警察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eks to provid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complement and guid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ivil society. The core argument is that civil society must be understood, not as a category of (post)industrialized society, but as one of individualized society. Civil 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 individualism that is sustained and protected by the civil values of autonomy and emancipation. This, accordingly, implies that empirical data of civil society can be understood most fruitfull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ndividualized society. Classical sociology, however, perceives this very individualism and its values as being antagonistic to its own civic vision. Hence, the crucial question is whether there can be any scope for citizenship, classically understood, within civil society.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conceptu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ivil society. Thereafter, two distinct civil society perspectives—mediating structures and Tocquevillianism—are explored to see how civil individualism and citizenship relate to e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