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3篇
  免费   91篇
各国政治   52篇
工人农民   114篇
世界政治   4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9篇
法律   775篇
中国共产党   50篇
中国政治   291篇
政治理论   120篇
综合类   5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论涉外案件处置的制约因素及解决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剑波 《政法学刊》2008,25(1):110-113
涉外案件处置中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表现为法律法规尚不完备,现行法律法规关于涉外案件实体性和程序性权利设置不合理,涉外案件办案机制不健全。宜深化执法理念,构建完善的涉外案件处置法律体系,完善涉外案件警务合作机制;提高办案人员素质,增强办理涉外刑事案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2.
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倾向,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我们必须面对的限制因素,如何有针对性地化解这些限制性因素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3.
衍生舆情是近年来网络舆情所呈现的新特点,尤其由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衍生舆情的出现几乎成为一种必然,其所造成的“二次影响”甚至超过原生舆情,给舆情危机的防范和应对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于此,从传播要素的视角探讨在由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网络舆情中出现衍生舆情的成因。研究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衍生舆情出现的前提,其模糊性、关联性和刺激性会对衍生舆情产生直接影响;政府、媒体和公众是衍生舆情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信息传播中它们基于各自利益诉求而呈现的不同行为逻辑是衍生舆情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4.
Ning Ye  Yun Zhao 《社会征候学》2019,29(3):319-335
ABSTRACT

As a new kind of contactless crime, the telecom and internet fraud has become a public hazard, with criminals targeting massive numbers of innocent victims. It is a prominent criminal problem that currently affects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sense of security of the public. Since the six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jointly cracked down the crime in 2016, the number of cases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deceived have decreased, but the occurrence and frequency has still been at a high rate, and the situation is deteriorating. Regardles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used by fraudsters, the main medium is language. From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at the criminal suspects use the discourse resources to fabricate false information and construct false identities through discursive practice, with the aim of achieving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of obtaining victims’ trust, tricking, deceiving and manipulating their victims into giving out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and funds. This study, taking telecom fraud discourse as one type of genre, examine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selecting and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by manipulating related discourse resources and strategies in the social-cultural context. This study further provides a sociosemiotic solution to telecom fraud prevention.  相似文献   
165.
本文从《苹果日报》引发的"动新闻"事件入手,系统地考察台湾新闻自由与民众监督的现状和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深入探讨其媒体新闻自由、社会责任及民众监督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机制建构,以期为中国大陆新闻传媒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6.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igrant family in postwar Australia. The Commonwealth government’s two-year work contract schem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initial settlement experience of displaced persons (DPs)—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family separation that the contract enforced. Family reunification was afforded in accordance with an occasionally callous and pragmatic concern for maintaining a directable pool of labour. In this regard, the scheme and the available hostels and centres, while extensive in their bureaucracy and administrative reach, were woefully unprepared for the needs and wants of DPs, specifically the need for family unity during the initial settlement process. In drawing on archival sourc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bureaucratic practices, and responses to DP resistance and dismay in the face of family separation.  相似文献   
167.
蒋海松 《现代法学》2022,(1):94-108
我国民法典汲取了优秀传统法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法文化既形塑了民法典的独特人文精神,也对其制度建构深具启示。在精神牵引上,传统文化的德法合治影响了民法典浓厚的道德关怀,重视抽象化的人之德性价值为人格权独立成篇提供了哲理论证,传统民本精神、“法顺人情”、天人合一思想、诚信文化都有其精神传承。在民法典制度安排上,继承了传统的典章治理智慧和通过法典化增强民族认同的政治使命,“有典有册”、律例统编的传统形式启发了民法典简约的立法技术。此外,在具体制度上,传统家事法律制度深刻影响了婚姻家庭编,传统典权制度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进行了历史论证。民法典对民族特色的彰显并非偶然,其原因在于民法典是民族特质的法意凝练,法治发展趋势要求从法律移植到“中国之治”,通过民法典提振民族精神也具有世界经验。但传统法文化影响不能过度拔高,其诸多人文主张仅停留在观念层次,而缺乏制度建构。应对传统观念进行现代化的制度转换与批判性继承,引领新的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68.
我国法院调解热现象,是由法院调解的内在价值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法院调解制度在我国具有深刻的精神基础、制度基础和普通民众的心理基础,从而使它在解决纠纷机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9.
夏目漱石的十年创作生涯正值家庭小说发展、鼎盛的时代。家庭小说的女主人公多为贤妻良母的理想形象,体现了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行人》中的阿直是处于贤妻良母和新女性之间的存在。前者将家庭矛盾的焦点设定于夫妻关系之外,丈夫多关注妻子肉体上的贞操。后者中的一郎则因不能把握阿直的内心和灵魂而苦恼,家族制度的重压酿成夫妻双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0.
陈玺 《法律科学》2012,(5):187-194
唐代传世文献关于告主奴仆具体身份之描述扑朔迷离,且多有彰显奴仆"家人"身份之旨趣。告主家奴、家僮、役人、从人等称谓互通的特殊现象,是唐代家庭结构深刻变化与贱民地位相对提高的真实反映,而这种变化在法律制度层面之重要表达路径,即为奴仆容隐其主原则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