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9篇
  免费   98篇
各国政治   28篇
工人农民   28篇
世界政治   3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4篇
法律   1297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296篇
政治理论   117篇
综合类   94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24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冯晶 《法学研究》2020,(1):27-51
传统研究重视“法的供给”视角,致力于创设“良法良制”。通过转向“对法的需求”视角,本研究基于支持理论和法律意识理论,访谈了142名四类常见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本研究发现,当事人对司法的信赖分为“特定支持”和“普遍支持”两个维度。负面的诉讼经历仅会降低当事人对主审法官(法院)的评价(特定支持),尚未削弱他们对法院系统及司法制度的评价(普遍支持)。此外,当事人可以被进一步分为“门外汉”和“入门者”。前者不信赖法院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法律意识与司法制度间存在巨大的冲突和矛盾;“入门者”的意识则限定于法律体系内,只在意法官的审判质量。随着司法系统的日渐完善,“入门者”对司法的信赖有望逐步提升。但“门外汉”则需要通过“知情(法)受益”这一过程先转化为“入门者”。  相似文献   
102.
刘燕 《法学研究》2020,(2):128-148
PE/VC与目标公司对赌的司法裁判要点从合同效力转入合同可履行性后,需要面对两个层次的追问:一是以什么样的实体标准来判断履行障碍,二是由谁来判断是否存在履行障碍。华工案和“九民纪要”仅处理了第一个层次的问题,且主要以资本维持原则作为实体判断标准。然而,我国现行公司法资本维持原则过于粗疏,且缺乏“大分配”概念和底线规制的思路,导致“对赌协议”下的回购只能通过减资的途径,徒增成本。域外以清偿能力标准替代资本维持原则,体现了另一种以债权人利益为导向限制公司资产单向流出至股东的规制思路,但其商业逻辑上的合理性却无法掩盖更大的操作成本。就第二层次的判断主体而言,以美国特拉华州为代表,法官的商业判断逐渐让位于公司董事会的商业判断,却进一步凸显了公司、不同类别股东、债权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复杂状态。立法层面的价值判断与政策选择将最终决定司法裁判的走向,未来我国公司法的修订需要回应商业实践的诉求,同时PE/VC投资者也需要直面投资失败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03.
人工智能时代的司法权面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革命成果的重大刺激和影响。中国的司法权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亟需建构新的理想图景。在法律适用与事实认定上,人工智能将相关关系的思维方式引入裁判决策,通过大数据库实现“同案同判”,并导致司法权从被动行使到主动出场。在司法的公正价值与效率追求上,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带来司法成本的锐减、司法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司法公正的重新审视以及裁判主体的智能化建构。在司法的制度规制与技术约束上,信息技术的硬约束将代替司法制度的软规范,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升级证人保护制度以及尝试建构审前风险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04.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模式,尽管该模式在被告人认罪案件中具有可行性,但在不认罪案件中却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独立的量刑程序模式则可有效避免现有模式的弊端。独立的量刑程序更符合定罪与量刑之间的差异性要求,也更有利于实现程序价值和落实庭审实质化。此外,在案件繁简分流、认罪认罚从宽等新的司法改革背景下,不认罪案件中适用独立的量刑程序已经逐步具备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5.
我国刑事错案追究制度自实行以来,其运用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一直饱受争议。从侦查机关的视角考察,错案追责情况主要存在纠正程序不具体、追责程序透明度不高等相关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考虑,从内部制度与外部监督入手考虑设立独立的错案追究机关来进行解决是可行的,同时可从细化错案责任追究的相关程序、明晰实体责任性质的认定标准、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建立追责程序相关信息发布机制等方面来完善刑事错案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刑事诉讼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其公诉权制约机制较为完善。对于检察官不起诉、缓起诉处分,立法设置了再议制、交付审判制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检察官滥用不起诉权;对于检察机关的起诉则在审前以起诉审查制进行制约,防止未达起诉法定门槛的案件进入审判。对于大陆来说,其公诉权制约机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大陆也应设立公诉权的司法权制约机制,对于检察机关的起诉和不起诉都应最终由法院来进行审查和制约,以保证公诉权合法行使。但对于台湾地区公诉权制约机制的不足之处,借鉴的同时需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7.
The Declaration 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 unanimously endorsed by the Security Council in April 2006, identified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in relation to genocide, ethnic cleansing, war crimes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This was highly significant in appearing to accept that the prevention of mass atrocities was a legitimate international concern. Subsequently, there has been some disappointment about the limited practical impact of R2P, and also anxiety that its progress may be impeded by the fear that it is designed to legitimise military intervention. However,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a different concern. Arguing that an earlier version of R2P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ntervention and Sovereignty of 2001) linked the issues with those of human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it suggests that the contemporary focus is far narrower, undermining its critical potential with regard to the policies of the global North and reducing its appeal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08.
近年来,我国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且呈现复杂化、群体化、涉外化等趋势.我国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正,走上了通过扩大劳动者个人的权利来解决劳动争议的路子,致使劳动者、企业单位、工会、行政权力以及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的职能、地位发生扭曲.所以必须关注并完善劳资双方的信用关系、工会的职能与地位、行政权力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地位和权威、法院最后的司法救济,从深层次解决原来的处理体制"用其所短"的弊端,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9.
当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劳动关系矛盾日趋复杂,各种类型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逐年上升,已严重干扰和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分析了集体劳动争议的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用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了有针对性的、可行的预防和处理集体劳动争议的心理对策,对降低集体劳动争议的发生率和破坏程度,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0.
Child abuse often coexists with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However, limited studies incorporate both phenomena in a single study. Moreover, the examination of female-on-male violence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Hence, an intrinsic case study of domestic violence is presented to provide insights regarding the nature and impact of female-perpetrated violence. The research approach was qualitative and demonstrated that a model for abusive behavior seems to be similar for both sexes. The data revealed theoretical trends such as the reality of a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iolence into adulthood, as well as abusive partners presenting with borderline tra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