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9篇
  免费   30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28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522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326篇
政治理论   95篇
综合类   71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疫情防控过程中大量进行的政府征用面临着疫情过后补偿机制的落实任务。厘定征用补偿机制的适用范围成为首要课题。就规范框架所展开的征用补偿机制而言,需要排除"名为征用、实为征收"和"由征用转化而成的征收",并特殊处理国有资产的征用问题。在可能扩充的范围上,可以考虑"名为限制性措施、实为征用"和人力、服务等非有形物的征用。同时,征用导致特定主体的额外"特别牺牲",以及在平台经济模式下电商平台是否可能构成新的征用样态,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学界对信用卡诈骗罪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但就该罪的基本理论问题而言,也仍存在不少分歧。就该罪概念的界定、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等方面存在着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3.
贷款诈骗罪构成要件的疑难问题集中地体现于二点:单位骗贷问题与非法占有目的。在疏理了对单位骗贷问题的无罪论、等同论和变通论等观点之后,重点阐释了变通论的不足与等同论的合理根据。对非法占有目的问题,应在应然上坚持客观主义立场的不要说,同时应注意认定此目的时的复杂情形。同时,对本罪客观方面的疑难之处,本文也予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非同窝试验对照中,Ⅰ、Ⅱ、Ⅲ组死亡率分别比对照组下降19.4%,62.8%和20.8%;Ⅰ、Ⅱ组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增加23.2g和41.2g。同窝试验对照中,Ⅰ、Ⅱ组 分别比对照组日增重高42.9g和41.8g。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治理腐败与民主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防治腐败的根本方法,也为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中重新犯罪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本文立足于我国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到 2 1世纪初期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 ,从实证角度描述了重新犯罪的总体趋势和主要特点 ,并侧重从重新犯罪主体和相关的社会因素两方面入手 ,剖析了重新犯罪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7.
公款境外赌博的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款境外赌博多是国家工作人员所为,其成因既有制度上、法律上和管理上的因素,又有社会的、历史的以及境外的因素。作为多因素导致的病态社会问题,其防治则需要综合治理,包括刑法惩治的健全、监管体制的完善、从严治吏的措施,甚至国际间的合作、境外赌博网点的清理等等。  相似文献   
8.
张学军  聂立泽 《河北法学》2007,25(2):186-191
司法职务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职务性犯罪,以现代犯罪原因论观之,产生此类犯罪的原因呈现出多元多层次的特点:既受经济因素、文化传统的制约,又受司法运行机制的困扰,还受司法工作人员的素质、立法本身的缺陷、教育缺失或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司法职权运行机制的独特视角着手,深入剖析引发司法职务犯罪在运行机制层面的成因,并就健全我国司法职权运行机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构建科学有效的防范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诉讼欺诈行为研究——以刑法为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诉讼欺诈是一种独特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分歧较大。事实上,诉讼欺诈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因而应按诈骗罪定罪量刑。诉讼欺诈行为侵犯双重具体的社会关系,但其直接客体是单一客体。诈骗罪中的被骗人与被害人不必是同一人,但被骗人与财产处分者必须是同一人;在被骗人与被害人不一致的情况下,应当以被骗人为基准来判断处分意思和处分行为。  相似文献   
10.
谢晓尧 《现代法学》2003,25(2):164-169
欺诈在合同法中是一种意思瑕疵 ,在信息社会里 ,欺诈作为误导公众的行为 ,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能简单地视为合同法的特别法 ,欺诈的研究不应拘泥于意思表示的狭隘范围 ,反欺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应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来考察。从竞争法的角度来看 ,欺诈不要求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 ,一种行为只要在客观上有误导消费者的效果 ,就足以构成欺诈。欺诈的救济措施 ,在主体设计、补救措施和赔偿责任上均有区别于传统合同欺诈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