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84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44篇
政治理论   97篇
综合类   9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党的政策表述及当前实践来看,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形塑过程蕴含着“党建”与“共建”的双重逻辑。“党建”的出发点是巩固党的组织优势和执政基础,表现为基层组织体系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进而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准备条件。“共建”要求探索“一核多元”的治理模式,既要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共建”力量的联结和协调,也要保障多元治理主体的有效参与,同步推进群众自治、社会共治和公共服务。“党建”与“共建”的双重逻辑呈现,亦关联着社会治理研究范式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同种数罪处罚原则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罪并罚问题无论是在刑法学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务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而同种数罪该不该实行并罚更是刑法学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目前 ,在司法实务中 ,大多是把其作为一罪从重处罚的。笔者认为 :同种数罪也是数罪 ,将其实行并罚制更有利于打击犯罪、体现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从立法技术的角度来看也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三队一室”警务模式是集防范、管理、控制、打击乃至于服务于一体的运作模式,它符合社区警务要求的运作模式,能够大大促进警务效率。作为一种新模式,“三队一室”还存在推广应用、内部规范、外部协调等问题。为此,公安部应对“三队一室”作出明确的统一规定,目前,应在各地的城区派出所和有条件的乡镇派出所先实行,然后逐步推广“三队一室”模式。另外,对“三队一室”的权责应当明确,避免内部职能的冲突和外部权责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反映自然公正、法治、秩序等价值理念。但在理论与实践中,执法人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其真正完备起来,为行政执法、行政处罚实践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指导与更强的依据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许细燕 《政法学刊》2006,23(3):86-89
当前,刑事案件侦查中是否尊重人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绑架案件侦查中涉及到多方人员基本人权保障问题,引人注目,尤其公开绑架人质案件的接连发生,使人们对绑架案件的人权问题极为关注。人权观念在绑架案件侦查中的确立与发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质安全第一”观念的提出和实践;二是从一元安全观到多元安全平衡价值观的思辩;三是可持续性侦查策略与措施的凸现。  相似文献   
6.
“一分为三”命题包括鼎立统一。在中国哲学史上,鼎立统一即三足鼎立是有地位的。后来在谈“三”色变的氛围之下,鼎立统一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了。现在应该充分认识它的哲理性,肯定它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公民自决和民族自决的角度,对台独势力分裂祖国和民族的行径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8.
在对基层工会的实地调查中发现,许多企业中存在着人事部经理与工会主席身份合一的现象。二者的角色特征存在着本质不同,身份合一的局面导致了角色冲突,并造成了一定的体制性弊端。因此应该从明晰角色、明确职责、摆脱依附关系几个方面对工会主席进行角色调试。  相似文献   
9.
"修身治国"是儒家学说中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历代儒家都把崇高的道德信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伦理思想。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毛泽东同志从儒家伦理中撷取了大量的思想资源,结合党的思想建设进行批判、吸收和发扬,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大公无私"为价值取向,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基本方法,以"共产主义先进模范"为崇高追求的道德信仰理论。  相似文献   
10.
缺席判决制度自古罗马时即已有之,从缺席判决主义模式到一方辩论主义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缺席判决制度从纯粹作为的一种终结程序的手段和一种惩罚措施转向更加重视程序的正当性即程序公正问题,但就缺席判决制度本身而言,它是为了诉讼的效益而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