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42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45篇
法律   87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60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14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长制"全面实施以来,我国河流管理与保护成效显著。"河长制"确认各级河长在河流管理保护中的职责,通过对河长每年工作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实施严格追责等措施,促进了我国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的改善并向长久保持。在实践中,我国"河长制"面临着本质偏离、考核异化、多元共治欠缺的困境,使得河流治理容易出现短期、反弹等现象,影响了"河长制"的实效。为此必须通过明晰各级河长的责任,确保以责任驱动"河长制"工作;建立多层面的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多元共治,弱化对行政权力的依赖来优化"河长制"制度,保障"河长制"的长效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从长时段考察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国家制定法的发展和演变,就可发现这样一个明显的规律:从伦理规则向生活规则的演变,这一点在有关民事方面的法律里面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演变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残酷的。它提醒我们,法律的作用不应过分夸大,立法时应注意听取民众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道德评价能否在刑法适用中予以考虑,是刑事司法中的难题。一方面,道德评价在刑事司法中的体现是普遍存在的实然现象;而另一方面,法治原则一般又要求道德评价不应介入司法领域,否则,依法司法的理念将受到冲击。从理论上来看,道德评价可以在刑法适用解释中予以考虑,与其让道德评价潜在地、非理性地影响刑法的解释与适用,不如理性地承认和接受道德评价因素,并对其规范、限制和合理运用。道德评价因素在刑法解释和适用中的考量既是法理的要求,也是刑法原则所许可的,那种绝对排斥道德评价的观点,看似符合法治原则,但实际上并不能成立。从社会学的视角判断,刑法适用中考量道德评价因素是社会和谐的需求,也是社会学解释方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对道德评价的考量与运用,应当在法律方法论的范围内,并在对其认真甄别、选择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4.
谁是非法讯问的受益者?--侦查讯问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弈论是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将其经典模型“囚徒困境”与侦查讯问进行类比,可以建立讯问中警察与犯罪嫌疑人的博弈模型。在我国,警察和犯罪嫌疑人博弈遭到破解的主要原因是警察的合法讯问和非法讯问策略、犯罪嫌疑人的坦白和抗拒策略均存在严重的效用倒置,这也是导致警察选择非法讯问,而犯罪嫌疑人选择抗拒策略的主要原因。为倒正警察和犯罪嫌疑人策略的效用,必须建立非法口供排除规则、明确口供合法性的证明责任、完善非法讯问法律责任体系、消除认定事实对口供的依赖、提高强制措施的适用标准等。  相似文献   
5.
警察道德建设作为一种以规范警察权力的运营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建设,其效果的达成,不仅对于规范警察职业秩序、塑造警察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行警察道德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它的特点,克服其所面临的各种错误倾向,把握其时代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6.
小国自由民主 ,但却因弱小而易被外国势力灭亡 ;大国繁荣强大 ,但却易出现专制腐败而灭亡。如何把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与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解决规模带来的困境 ,联邦主义“运用许多共存的、相互交叉的政府单位”提供了解决的方法 ,既有统一的联邦 ,又有自治的州和各级地方政府 ,在自由、活力与统一、秩序之间达到了平衡 ,使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 ,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相似文献   
7.
追求判决一致是冲突法的古典抱负,传统反致之创设即服务于此一功效。拉塞尔开创双重反致先例之时并未释明其动机与理由。两种正相反对的解释路向彼此既不能证伪复又和谐兼容于双重反致,这表明应从第三维度即回归冲突法寻求判决一致之古典使命来解读其伦理取向。双重反致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为只能实现判决相对一致的传统反致所不能担保的判决绝对一致之目标提供绝对保证,精确致达冲突法之意向。判决一致本身不体现伦理深度,其实现方式才体现伦理深度。传统反致的相对性在于他律,双重反致的绝对性则得益于自律。立足于自律之上的双重反致移情换位于外国法院之立场,散发出为他人的伦理暗香。为他人的脆弱性及其可能走向的为难他人的背反结局使其危机再现。对我意识的终极溯源揭示了他人就是上帝的本体论结构,逃脱上帝的不可能性是对为他人伦理及作为其技术表达的双重反致之伦理困境及伦理密码的辩证破解。  相似文献   
8.
技术标准化下,专利权极有可能借助标准的力量得以扩张,专利许可的交易样态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专利许可制度的私法基础由于回应上的迟滞,出现了适应性困境,并使得建构其上的专利许可制度在技术标准化环境下平衡专利许可交易各方利益方面的制度功能绩效受到极大的抑制甚至是丧失。为回应技术标准化环境的新要求,重塑和升级现有专利许可制度,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在检视传统专利许可私法基础的前提下,从具体人格、利益平衡以及契约自由限制等方面对其作出新的适应性阐释,以为技术标准化下专利许可制度的完善肃清理论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通缉作为一项强制性措施,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运用,能够有效地打击犯罪、防止犯罪蔓延、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前,我国通缉制度面临通缉对象模糊、行使主体不明确、发布范围尴尬、撤销程序有瑕疵、救济机制缺失等困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效能的发挥。因此,欲完善通缉制度,需要界定通缉对象、明确行使主体、调整通缉范围、完善撤销制度、建立救济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非政府组织的实践具有典型的伦理特征.基于志愿精神的行动肩负着组织发展、社群德性建构和文化创造的三重价值负载使非政府组织的实践呈现出多元伦理面向和多层面道德内涵.在现代社会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工具理性支配下,管理思维过度侵入非政府组织理念,形式化道德准则扦格日常道德生活,文化适应的困难导致本土融入受限,构成了非政府组织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