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8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6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目击证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影响目击证人对目击事件信息获取的因素主要有物理环境、客观条件、目击证人主观状态。影响目击证人对目击事件回忆和辨认正确性的因素主要有:辨认的场景,提问方式和目击证人的检索策略,遗忘和目击后事件的干扰,目击证人的信心,目击证人的努力程度、动机水平和社会偏见,年龄和性别。目击证人的描述对犯罪模拟画像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击证人研究的启示,要加强司法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联系,从多途径多方法对目击证人进行研究,我国应该加强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目击证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辨认控制能力不等于刑事责任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第18条规定的辨认、控制的对象是“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刑事责任。另外, 辨认、控制能力在刑法学体系中是作为犯罪构成的一个要素加以论述的,它是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之前 就必须查明的内容。而刑事责任能力是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并确定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之后才需要查明 的内容。所以,不能将辨认、控制能力界定为刑事责任能力。否则,不但与刑法学的理论体系相矛盾,而 且与司法实践中的办案程序相矛盾,还难与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说中新派的错误观点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3.
2014年11月20日,武汉市汉阳区世纪龙城小区出生仅44天的女婴何欣怡被奶奶抱出去晒太阳,走到小区11栋楼楼下时,一块鸡蛋大小的水泥块从天而降,直接砸到了孩子脑袋上,造成女婴重型颅脑外伤,最终被评定为七级伤残.警方在随后的调查中,排除了墙体剥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水泥块是人为丢下的,可11号楼共33层有132位业主,除掉第一层的四位住户,还有128位业主.由于事发突然,没有目击证人,谁也不愿承认水泥块是自己丢掉的.找不到“凶手”,便意味着没人为孩子的伤负责,孩子的治疗也没法继续.孩子父母决定将11栋楼128户业主告上法院,要求他们共同为砸伤孩子担责.  相似文献   
4.
梁军 《江淮法治》2012,(18):26-27
他究竟为什么会坠车被碾压致死?是自杀还是谋杀?因为无目击证人,其死因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于是,警方不予立案,那么谁来为他的死承担责任呢?  相似文献   
5.
《政法学刊》2017,(2):80-88
侦查辨认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由司法人员组织的对与犯罪有关的人、物品、文件、尸体或者场所进行辨识的活动。辨认笔录是其呈现的证据形式。实践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包括:侦查辨认准备不适当、违反辨认规则、辨认笔录的制作存在瑕疵、对是否应当组织辨认把握不准确等。建议从构建以审判为中心视野下的侦捕、侦诉、诉审关系出发,建构辨认规程、辨认笔录审查机制、辨认配套制度等制度,加强犯罪嫌疑人律师在场权等权利和其他辨认参与人权利保障方,以期缓解上述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辨认制度。  相似文献   
6.
辨认人的感知、记忆、辨识以及辨认笔录的制作均可能存在错误,而辨认错误是导致刑事误判的一项重要原因.英美法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辨认笔录证据能力规则,其中,美国以传闻法则、律师帮助权和正当法律程序对审判外辨认进行规制,英国则通过传闻法则与证据排除规则对先前辨认陈述予以规制.我国辨认笔录的证据能力规则极为不完善,辨认人及辨认笔录制作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亦极为疏漏.为此,有必要从准入规则与排除规则两个层面对辨认笔录的证据能力规则予以建构.  相似文献   
7.
韩旭 《证据科学》2012,20(2):165-176
辨认笔录作为新型的证据种类为新《刑事诉讼法》所确认,在辨认程序缺乏立法规制的情况下,如何对其可靠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判断成为实践中的难题。"两院三部"联合制定的《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初步确立了辨认结果的审查判断规则,为法庭审查和采信辨认证据提供了一定的根据。但是,在辨认录像制度、见证人在场制度以及警察出庭作证制度尚未有效确立的情况下,对具有"传闻证据"性质的辨认笔录采用书面审查的方法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不但难以发现辨认过程中存在的程序瑕疵和程序违法问题,而且无法完成对辨认结果可靠性的实质审查任务。本文针对我国侦查实践中常用的列队辨认和照片辨认程序,提出了具体的审查内容和方法,对"暗示性辨认"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规则。对于辨认结果证据能力的认定,可以借鉴美国的"总体情况规则",采用"可靠性"判断标准,对于违反辨认规则获得的辨认结果,并不当然否定其证据能力,当该结果获得了"真实性的情况保障"时,可以作为定案根据。  相似文献   
8.
1案例资料吴某,女,42岁,某日上午从某小区6楼窗户坠下,坠落过程中与闭路电视线接触,后坠落地面。目击者报警后,警察立即赶到现场,用警车将吴某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死者租住的某小区601室,门锁无破坏痕迹,南卧室窗户敞开,窗台距离室内地面90cm,距离楼下地面1619.5cm。尸体与楼房墙壁呈水平方向,头东足西,仰卧位,身下压有一条长970cm闭路电视线(目击证人描述)。  相似文献   
9.
辨认结论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及合法性,应具有证据资格;辨认结论的证明力应通过辨认结论的可靠性、关联程度等方面进行考量.根据辨识主体的不同,辨认结论应归入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辩解.单一的辨认结论不能作为定案的唯一根据.  相似文献   
10.
庭审实质化改革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考察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裁判文书网收录的383份裁判文书,发现侦查人员出庭率低、出庭作证效果不明显。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运行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立法规范的模糊性、检察机关的消极态度、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意愿低。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界定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明确侦查人员拒绝出庭作证的诉讼法后果、强化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保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