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提 《人民检察》2023,(19):26-28
<正>近年来,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呈多发高发态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被害人而言,最关注的是被骗资金的追回。本文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逃匿人员追赃挽损问题展开讨论。一、对逃匿人员追赃挽损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案双查力度需进一步加大长期以来受“重刑事追诉、轻财产处置”司法观念影响,实体程序设计和司法实务都将打击违法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定罪量刑作为重心,轻视财产处置。  相似文献   

2.
张提 《中国检察官》2023,(17):11-14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中,损失能不能挽回是被害人最关心的问题。但由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资金流转的复杂性、共同犯罪结构变异性、退赔责任规定原则性,传统犯罪刑事对策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新型涉众型网络犯罪追赃挽损的需要。为此,应积极发挥能动司法观,运用司法的实质推理、价值判断、利益衡量、积极解释等法律方法,用足用好现有刑事立法的规定,积极构建刑事追赃挽损机制,对立法滞后性与模糊性进行补位,积极应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3.
翁音韵  刘洋 《人民检察》2023,(22):25-28
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且呈现犯罪组织集群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过程隐秘化等特点。与此同时,跨境取证难、追赃挽损阻力大及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组织核心人员查处难、非数额构罪要素适用等问题亟须解决。对此,应着力强化跨境联动,畅通境外取证渠道,提升追赃挽损能力,并在准确理解和适用非数额构罪要素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背景下,由于证据固定难,导致非法集资案件出现后续追赃挽损困局,追赃挽损的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同时在多维监管下部门职能也相对比较分散,这些都直接影响全流程追赃挽损的工作成效。以“书画宝”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办理为例,通过能动、创新、充分履职,积极探索构建“网上平台快速‘核赃’+提前介入引导‘追赃’+因人施策促成‘退赃’”的全流程追赃挽损新模式,可有效破解追赃挽损工作难题。  相似文献   

5.
郭烁 《法学论坛》2023,(4):84-93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态势,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财产安全。虽然连续数年的犯罪治理有一定成效,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强隐蔽化、高组织化的特点愈发凸显,实践中也存在着包括指定管辖适用失衡、证据适用不当、涉案财物处置无序等在内的程序性困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适时出台回应了实践需求,立法重心从打击惩治犯罪转向同预防犯罪并重,为解决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程序性困境提供了原则性规定。本文重点研讨限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指定管辖并建立检察机关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该类型案件的证据规则,以及构建具备诉讼形态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及时追赃挽损的压力驱使公安机关积极冻结涉案资金。公安机关的积极冻结带来双重问题:一是资金冻结扩大化;二是冻结资金处置无力化。前者源于公安机关资金冻结条件的宽泛性、冻结措施的扩张性与冻结权力的自控性;后者表现为公安机关的保守解冻与谨慎返还,以及冻结资金既不能解冻返还又不能随案移送司法机关处置的疲于续冻。公安机关既要积极冻结涉案资金,又要有效处置冻结资金。两者遵循不同的运行机制,需要采取阶段化的制度构造。在效率机制驱动下的资金冻结阶段,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冻结涉案资金,但刑事司法需要通过制度优化限制冻结扩大化;在利益衡平机制驱动下的冻结资金处置阶段,刑事司法应当在相关条件、程序、救济措施等方面,优化公安机关对冻结资金的解冻、返还制度。当然,对于公安机关依旧不能解冻返还也不能随案移送司法机关处置的冻结资金,刑事司法或许可以通过改造后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进行公正、公平的处置。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一周年之际,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释放依法从严惩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强烈信号,全面揭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态势特点,彰显了检察机关依法全链条从严惩治的鲜明立场,展现了检察机关能动履职推动追赃挽损和综合治理的积极作为。本批典型案例共11件,各具亮点,对各地检察办案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犯罪分子未经许可开发运营虚拟股票配资平台,并扮演“荐股老师”诱导被害人反向操作、频繁交易,应根据是否诱导投资者产生错误的盈利预期、故意扩大投资者亏损风险,准确区分非法经营罪与诈骗罪。检察机关应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全流程推进追赃挽损工作,有效运用认罪认罚从宽、宽严相济等制度政策,将退赃退赔作为是否从宽及确定从宽幅度的重要条件,督促引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动退赃退赔,破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追赃挽损难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监管漏洞,借用“征信修复”等名义实施诈骗活动,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由于反诈立法体系庞杂,市场主体责任不清,政府部门监管手段单一以及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虚假征信类诈骗犯罪案件数量不断攀升,增加了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难度。对此,应加大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力度,建立健全反诈立法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压实主体职责,加强政府监管,健全协同治理机制,以破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污蚀网络环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实施,为全流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对相关企业加强合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检察机关在办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案件时,坚持分类分层处理的思路,对于适应案件形势发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开展追赃挽损具有重要的意义。应按照先分类后分层的方法,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上不同环节、类型的犯罪行为,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精准适用罪名;对于同一层级的行为人,综合考量地位作用,准确认定刑事责任,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分类分层处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贯穿刑事诉讼全过程,需要加强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沟通联系,并合理分案处理,共同推动落实。  相似文献   

12.
虚拟货币具有匿名性、隐匿性、全球流通性、交易快捷性等特征,已成为洗钱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当前,海峡两岸执法司法机关在打击惩治涉虚拟货币犯罪时,面临资金追踪困难、追赃挽损低效、价格认定标准不一等问题。在分析比较两岸相关规范基础上,从检察实务视角出发,可通过优化个案处理、深化类案治理,延伸监督触角、拓宽“检察+”,强化素能积蓄、提升普法质效等途径解决实务难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普陀区检察院”)深入宣传贯彻《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深入参与“净网”“断卡”“断流”“拔钉”专项行动,聚焦质效导向,提升效率精度,依托上海检察机关智联检察研究中心长风基地建设,分类分层惩治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推动上下游犯罪全链条打击、境内外犯罪一体化治理。  相似文献   

14.
<正>电诈犯罪,严重威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犯罪嫌疑人赔偿被害人损失是其应有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以下简称“电诈”)的关联犯罪罪名很多,在实务中常见的上游犯罪有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非法经营罪等,下游犯罪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以下简称“掩隐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8月1日公布的《涉信息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  相似文献   

15.
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的规律、特点及打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伟 《政法学刊》2013,30(1):111-115
当前手机短信、电话、网络诈骗等电信诈骗犯罪依然猖獗。该类犯罪影响面广、涉案金额大,人民群众深受其害,但由于该类犯罪多为有组织犯罪、组织严密、流动性强、取证难度大,因而给侦查破案带来许多困难。为及时有效地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侦查机关要认真分析其规律和特点,研究制定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杨玲  李梦成 《人民司法》2023,(29):18-20
诈骗罪作为侵财类犯罪,其保护重点系被害人实际受损的财产权益或财产状况。至实际案发时,被告人已返还部分诈骗金额,弥补了被害人的部分财产损失,认定诈骗金额时将已返还的部分扣除,既符合罪刑法定与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亦具有追赃挽损的良好司法效果,符合公众对规范适用刑法及适当分配刑罚的合理预期。  相似文献   

17.
<正>网络空间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犯罪活动也向网络空间滋生蔓延。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区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法律监督,依法能动履职,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世界警察》2022,(10):16-17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快速蔓延泛滥,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已成为主要犯罪、世界公害。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国际执法合作,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为世界各地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积累了成功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打击和治理并重,建立了一整套多部门参与的高效工作体系,并专门制定颁布《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公安机关针对此类犯罪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电信网络诈骗退赔责任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颇具争议。责令退赔制度本质上属于对物的强制处分措施。完全连带责任和完全独立责任,或过分加重犯罪人责任或过分减轻犯罪人责任,未能全面理解责令退赔制度的实质。为实现权益保护的平衡,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从犯进行分类,构建固定工资型从犯承担实际获利范围内的独立责任、诈骗提成型从犯承担直接参与的诈骗数额范围内的连带责任的复合责任方案。上下游的关联犯罪人获利模式与固定工资型从犯类似,也应在实际获利范围内承担退赔责任。  相似文献   

20.
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丰富公民精神世界的同时,一种新型的犯罪——电信网络诈骗也随之出现。与传统意义上的诈骗相比较而言,电信网络诈骗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在作案的手段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在涉案的金额上具有更加的庞大性;在社会影响范围上具有更大的广阔性;在社会的和谐稳定上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我国正在逐步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但是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却存在着对电信网络诈骗中特殊帮助人员共同犯罪认定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