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各界》2010,(4):F0003-F000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相似文献   

2.
张银平 《侨园》2014,(12):42-43
秦朝的商鞅、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这三个人,也是封建社会初、中、后期著名的三大改革家。而仅有王安石的变法最具有影响却最终失败了。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祜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始终不一。  相似文献   

3.
黄海宾  田龑 《学理论》2013,(18):166-167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变法中的"青苗法"是一系列变法中重要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实施使得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危机,但没能从根本上使政府面临的问题得到解决,变法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得到地主阶级的支持,遇到的阻碍重重,使得变法最终失败。从北宋政府起用王安石实施变法的相关背景、变法目的、失败原因展开简要分析,虽然变法失败,但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总是安然无恙。奥秘何在?因为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住,只茅舍一处,风雨  相似文献   

5.
《民主》2017,(5)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闻鸡起舞,登高望远,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古诗词的引用,既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文化风采,又有极强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其后,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中央电视台在正月又隆重推出了一期文化娱乐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真是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州(今江西杭州)人。他不仅在思想上及文学艺术上饮誉古今,而且以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理论和实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第10卷,第152页)。 王安石自幼跟随父亲到过许多州县,对各地风俗民情及经济发展状况都有较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既白 《瞭望》1986,(40)
当前我国的改革大业正处于激流声中,使我常常想起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所说的“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本文不论,只是想谈谈这“三不足”,是否还有点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晏建怀 《侨园》2013,(10):49-49
<正>"苏门四学士"中最著名当数黄庭坚和秦少游,黄庭坚以诗见长,而秦少游则以词著称。秦少游生于江苏高邮,父亲秦元化师从"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媛,习经多年,家学深厚。不过,秦少游没学其父亲,在儒学典籍中埋头苦读,皓首穷经。他喜欢诗,更喜欢词,晏珠、欧阳修、苏东坡,都是他的偶像。这些偶像中,秦少游最崇拜苏东坡,他曾在诗中表露心迹:"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东坡曾任徐州知州)为结交苏东坡,他煞费苦心。熙宁七年(1074年),25岁的秦少游得知苏东坡将经过扬州,并游览大明寺,特地从高邮赶到扬州,模仿苏东坡的诗风和笔迹,在大明寺寺壁上题了一首诗,并署名苏轼。这一招很灵验,游览时,"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后来,苏  相似文献   

9.
北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也叫“熙宁变法”.所谓“熙宁变法”,贯穿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历时8年,延续至元丰年间,其最高领导者和第一“推手”是宋神宗赵顼,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是贤相王安石,还有王安石推荐的其他大臣.从1069年至1077年,宋神宗赵顼降旨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反腐、防腐和治腐结合,依法严打“苍蝇”,增加公务预算科目,持续追加财政预算,给编外吏员发薪俸,综合治理“苍蝇”乱政腐败之害.  相似文献   

10.
北宋时期,中国出了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大文人苏东坡,真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写的诗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被天下文人称为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连他的政敌王安石读苏东坡书,也竞拍案称奇;欧阳修吟苏东坡诗后自言自语地说: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也是代表人物。其诗歌创作成绩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黄庭坚博学多才,自幼广读诗书,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受到当代禅宗的影响。黄庭坚"喜与禅僧语",后人甚至评论他"惟本领为禅学"。这都说明黄庭坚的成就,尤其是诗歌方面深受禅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恬淡是真味     
韩景波 《党政论坛》2014,(20):45-45
读书与人生的阅历总是有关系的。曾读到《菜根谭》中的句子:"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意思是说,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可以显出人生真实的境界;在质朴淡泊的地方,才能够体会心性本来的面貌。一度不理解,经过人生波折起伏,现在明白了。读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一个故事,颇受感动。北宋时,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年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  相似文献   

13.
子金山 《各界》2008,(12):67-71
苏东坡叫板王安石   苏东坡与王安石,在诗词上的文风极像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一个大刀阔斧,飘逸灵动;一个精工韵律,雅丽奇绝.唐时的李杜以"仙"、"圣"并称,其实把"仙"、"圣"二字套用在苏、王头上亦无不可.……  相似文献   

14.
周汉兵 《党政论坛》2011,(20):35-35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总是安然无恙。奥秘何在?因为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粗茶淡饭;穿,破衣烂衫;住,只茅舍一处,风雨飘摇;行,晚年骑匹小毛驴,安贫乐道,吟诗作对。他大权在握时,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据说他晚年患有哮喘病,药方中有一味药是紫团山的人参,但此参很难找。有一个人正好有,就给王安石送去了几两,不料王安石坚决不要。有人劝他:“你的病没有这种药治不好,为治病考虑,又何必推辞呢?”  相似文献   

15.
马立诚 《各界》2010,(10):42-45
从仁宗时代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到徽、钦二帝的“靖康耻,犹未雪”,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而这份亡国的罪状书,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着。  相似文献   

16.
改革和我     
这几年,口里讲的,报上颂的,歌里唱的都是改革.可我常常问自己, "改革"意味着什么呢?我不禁怀着童心,悄悄爬上历史舞台,去掀开帷幕,探个究竟. 在中国,五十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猿人用"燧木取火"取代了人工藏火,加速了人脑的发达,这是改革.北宋王安石的新政变法,促进了农业水利与商业贸易.这也是改革."洋务运动"产生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江南制造局.1898年的"戊戌变法",虽然被顽固派势力扼杀在  相似文献   

17.
罗小龙 《学理论》2013,(24):61-62
邵雍,北宋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其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五子之中,惟邵雍偏于言数,这让邵雍格外与众不同。对数的推演,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历史哲学当中。邵雍的历史哲学思想风格独特,以他的诗歌为切入点来分析颇有兴味。他的历史哲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宇宙历史年表,历史演进理论,社会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民主党派成员,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她热血沸腾,为自己数十年如一日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乐事找到了更大的动力。她信奉"诗言志,歌永言",这些年,在流行写宫斗、写穿越之时,她在解读诗经,写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立足集美大学的讲堂,她说,要创新,首先得继承,路子要正,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倩 《各界》2013,(2):56-58
北宋年间,有一位个性怪异、喜着奇装、嗜洁成癖的书法大家——米芾,他与同时代的苏轼、黄庭坚、蔡京合称“宋四家”,并以癫狂的个性名震一时,人称“米颠”。九百多年过去了,这位书法大家依然“癫狂”:他的作品在拍卖会上屡破天价,多少人求而不得。  相似文献   

20.
<正>北宋是文人的乐园。开国皇帝赵匡胤遵循古训:宰相须用读书人。宰相赵普亦标榜: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北宋至南宋,诱以高官厚禄,赋予尊名重权,对读书人之"关怀"未曾稍减。据好事者统计,大宋320年间,18代皇帝任命了133位宰相,非科班出身者仅10人,而唐朝500多位宰相中,出身进士的不到一半。赵匡胤行伍出身,靠兵变登上宝座,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