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不断调整和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国家形象塑造相贯通,实现了由过去单一政治功能向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样功能的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功能拓展中开辟新的空间,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  相似文献   

2.
金勇 《东南亚研究》2018,(2):94-107
自1932年民党政变之后,泰国开始了民主化进程,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在泰国遭遇困境,使不少泰国人将眼光转向内部,以文化形式解构西式民主,同时建构本土化的民主,由此催生了沙立·他那叻时期的"泰式民主"思想。"泰式民主"理念并未随着沙立的去世而消失,而是被保皇主义者吸收、继承和改造,逐渐发展出"以国王为元首"的当代新"泰式民主"。它通过文化建构的手段,重新诠释传统君主制的"神王"和"法王"观念,使其在现代政治框架下与民主政体相适应,并升级成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成为泰国各界普遍认可的理念,被写入宪法。保皇主义者借助无形的文化权力,一方面汲取传统思想,另一方面融合现代民主理念,将"以国王为元首的民主"打造为"泰式民主"核心思想,它对社会各方面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远超制度化宪法所赋予的权力。  相似文献   

3.
"亚洲式民主":功能及其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式民主"是90年代以来引起广泛争议的重大国际学术问题.本文认为,"亚洲式民主"在东亚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双重功能,即既维持了政治稳定,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亚洲式民主"也日益暴露出局限性.文章最后指出,"亚洲式民主"可能是通向自由式民主的一种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民主援助"肇始于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里根政府建立全国民主基金会,对外"民主援助"在美国趋于制度化。九一一事件之后,推动世界的民主化更成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目标。美国政府的对外"民主援助"不但包括对受援国进行直接的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援助,同时还将对外经济援助与受援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挂钩。"民主援助"不仅体现了美国政治家对于美国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笃信,而且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民主援助"也是美国政府运用其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主权民主"是俄罗斯从当今国际政治现实及俄国内政治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普京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哲学,折射出俄罗斯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但在俄国内,对"主权民主"的科学性、合法性及其价值定位,都还存在着争议。"主权民主"反映了俄罗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政治现实,但它毕竟是一种过渡性政治形式。从长远看,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仍将以民主为导向逐步健全与完善。作为一种理论,"主权民主"上升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主权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有待世人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亚洲价值观"是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等人为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入侵亚洲国家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强调团结与合作、和谐与顺从.在此原则下,新闻媒体被要求与政府保持一致立场,促进民族和睦,此即所谓的"亚洲新闻观".金融危机后,东盟一些国家执政党的合法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惟有建立稳定的民主体制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各国在政治改革中,都将民主建设纳入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新闻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保护,媒介内容及媒介管理方面发生了逆转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民主国家同盟是美国普林斯顿国家安全研究报告提出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是对美国大西洋战略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诠释,在亚太地区则通过美、日、澳、印四国同盟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得以体现.近年来美国与日、澳、印等所谓民主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军事交流与合作,显示出美国对外战略,尤其是对华战略中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考虑.民主国家同盟战略若变成现实,美国势必加大输出民主和人权的力度,从而将对中国施加更大的意识形态压力.这种情势无疑将使中国对外战略在21世纪面临某种不确定性,相应的调整和应对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美国在台湾的意识形态战略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尤其是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冷战后美国在亚洲推行"民主、人权"战略的重点地区.美国在台湾推行这一战略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目标在台湾的实现程度,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战略能否实现.台湾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意识形态的作用日显突出,成为美国介入台湾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民主扩展论"是当前美国和西方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术理论之一.它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已出现,但受到众多理论家的推崇和追随却是90年代以后的事.近年来,伴随美国对其超级独霸地位的追逐,独家垄断对国际事务主宰权和以武力干涉别国国内事务的欲求几乎不可避免地成了它迫切而现实的需要.这种现实的需要促使美国国内的某些理论家去为这种欲求寻求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依据."民主扩展论"在这种情形之下应运而生.它所宣扬的核心论点是:"民主"和"自由"价值理念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扩展需要靠美国等少数掌握了民主"真理"的国家以武力干涉其他国家国内事务的方式才能实现.本文通过对民主和自由最本质的价值内涵和当今世界最根本的国际政治现实因素的深入分析和对比,揭示了这种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价值的二律背反:它虽然在理论上以扩展"民主"和"自由"价值观的必要性为"依据",但它在本质意义上却走到了与民主和自由价值理念相悖的价值立场上--即以民主和自由的理性价值来为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非理性诉求辩护.  相似文献   

10.
"锐实力"论是美国民主基金会针对中俄等所谓"威权国家"推出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已经成为美国政界和智库界的共识,并在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酵。"锐实力"论所针对的是中国发展模式和文化在海外影响力日趋上升这一问题。它既是新时代美国制造的一种"中国威胁"论,更是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从"自由民主"到"可控民主"俄罗斯的民主政治改革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在梳理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曲折历程的基础上,力图运用放宽了假定条件的"新比较经济学"分析框架,解读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文章认为,关于俄罗斯实行"可控民主"制度原因的诸多分析中,历史传统回归论是正确的,所以"可控民主"在俄罗斯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泰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枢密院在泰国政治中的作用深刻反映了国家建设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作为朱拉隆功改革的成果,枢密院有助于君主加强集权,从而推动泰国的国家建设.泰国民主政治进程启动后,经过普密蓬国王及前枢密院主席炳· 廷素拉暖数十年的经营,枢密院逐渐成为国王汇聚政治资源的场所.国王通过枢密院成员的社会网络缔造了其与军队、司法机构的政治联盟,形成与民选政府相对的"平行国家",但民选的他信或亲他信政府凭借选票所代表的民意支持,冲击了"平行国家"相对于民选政府所具有的权力优势.作为"平行国家"的枢纽,枢密院通过传递信号、为政变背书及支持非民选政府组建等方式来维护"平行国家"的权威及利益.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信息的传达机制,话语承担了两种类型的沟通功能:一种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和种种景象,法国理论家热奈特称之为"显示";另一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热奈特称之为"讲述"。尽管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和对立,但是,具体的话语活动通常有所侧重。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话语分析向度和宏观的意识形态向度出发,对法国媒体的具体涉华报道进行述评、分析、探究。进一步了解到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意识形态通过新闻话语表现出来,新闻话语也同样帮助建构了现存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随着英国"脱欧",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出现了重大倒退,但是,当代欧盟国家的民粹危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欧洲一体化引起的不适或是全球化失意者的反抗。反一体化的民粹思潮揭示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严重的不平衡以及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在全球化与新媒体时代面临的严重合法性危机;具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劳资平衡的解体;其二,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终结"带来了话语的贫困;其三,"欧洲一体化"造成的代议制民主下精英统治的合法性危机,而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精英统治的危机。这种危机的持续可能带来对代议制民主的深刻反动,既有可能使欧洲出现某种强人政治,也有可能让大众与精英在未来的政治过程中形成某种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60年代民主政体在东南亚国家的实行均以流产而告终,威权主义代替民主政体对东南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认为"民主"之树移植容易,但是开花结果却需要许多前提条件.本文从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三个角度分析东南亚国家实行"民主"所需的相应条件.并对"民主"在东南亚的发展趋势作了简短预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东亚正在发生着民主的危机"这一观点进行了剖析.本文首先指出,广义上的民主包含着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既是相互联系又是有所区别的.东亚的危机尽管也有政治体制上的问题,但主要的还是治理方式不能适应民主的体制.其次,本文对世界各国的民主化进程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确定了东亚现阶段民主进程的历史定位,指出东亚当前的多元民主政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还处于民主政治发展阶段的较低的层次上.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美国对华意识形态外交将趋于弱化,一些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对国际政治变化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对美国意识形态外交形成了有力的制约.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美国搞意识形态对抗的动力减弱;全球化使两种制度国家的共同利益增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互渗透、交叉的倾向增强;多极化使美国所面临的竞争对手增多,意识形态也趋于多元化,这些冲淡了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吸取经验教训,在外交上淡化、超越意识形态,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同时对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也减弱了美国同中国搞意识形态对抗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从应对"9·11"看美国两党的执政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劲松 《美国研究》2003,17(1):7-29
美国政党的执政方式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政党制度特点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第107届国会与布什总统应对"9·11"恐怖袭击,建立国内安全体系的过程,借以从两大方面论证美国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即同一执政党内部,执政权如何配置?分裂的政府中两党各行使哪些执政权?两个执政党如何处理相互关系?最后,本文探讨了美国政党的执政方式与民主和法治的关系.作者认为,宪法规定的民主制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党内和党际的民主制度,才可能实现.同样,宪法规定的分权制衡制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党内和党际分权制衡制度,才可能实在地支配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从本文所分析的应对"9·¨"的过程看,美国两党的执政方式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民主、分权和制衡制度,这是它长期实行而不易改变的基本原因.反过来,长期以来美国宪法关于国家权力的规定能见诸实施,要归功于两党所奉行的民主、分权和制衡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1998年以来印尼民主转型的进程,分析了民主化的成果以及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文章接着考察了印尼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对强人权威政权的怀念,对大选结果中反映出来的强人政治回归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印尼能否突破"民主--专制--再民主--再专制"的怪圈,实现民主化的软着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现有的政治体制是"普京方案",专注于"内部改革",兼顾社会各种利益、问题和挑战,扮演着稳定局面的"保障者"和"危机管理人"的角色,但正在被社会大众所厌倦。因此,普京必须回归"战略管理者"的地位。然而,留给俄罗斯执政精英们用于决定转变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因此,当前亟须找到一种政治方略,确保"俄罗斯体系"不再经历新一轮的灾难和破坏性威胁。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和国家的"动态平衡"模式,这是俄罗斯历届领导人尚未完成的使命。只有实现国家现代化,重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模式,使俄罗斯人获得政治民主地位,才是对于当代挑战的回答,其他任何方案都意味着历史悠久的俄罗斯将最终走向衰败和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