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旋毛虫小鼠的心肌CPT1 mRNA表达量及血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旋毛虫感染对宿主脂代谢及心肌损伤的影响,分别取感染前、后不同时期小鼠心肌组织和血清,应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心肌中肉毒碱脂酰转移酶1(CPT1)mRNA的表达量,并对血脂各成分浓度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感染后第14~24天,CPT1mRNA的相对表达量增加明显(P<0.05);由感染前的0.37逐渐增加至0.93(感染后第19天),然后又逐渐下降至0.46(感染后第52天)。表明小鼠心肌CPT1的活性升高,因而心肌细胞不会因滞留过量的游离脂肪酸而造成心肌损伤。血脂中甘油三酯(TG)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的0.43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的2.14mmol/L,胆固醇(TC)的浓度下降,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先下降后上升;在感染后第19天,TG上升明显(P<0.05),而HDL、TC下降也比较显著(P<0.05)。可见感染后小鼠脂代谢出现紊乱,可能是导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感染旋毛虫后宿主巨噬细胞NOD1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与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动态,将一定量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感染小鼠,在感染后第0.5、4、7、14、21、28、35天分别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NOD1、RIP2、NF-κB mRNA表达量,Western-blot测定NOD1、RIP2、NF-κB蛋白表达量,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及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质量浓度。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感染旋毛虫后巨噬细胞中NOD1、RIP2、NF-κB的mRNA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平稳"的态势,且分别在感染后第4和21天各具有1个mRNA表达量峰值,在第28~35天时mRNA水平降低并趋向稳定。Western-blot结果表明,NOD1、RIP2和NF-κB p-p65的蛋白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与其mRNA表达量检测结果基本一致。ELISA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和小鼠血清中TNF-α、IL-6的质量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1,P0.05),变化趋势与NOD1、RIP2和NF-κB的变化相似,IL-1β的质量浓度变化程度不明显。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可以引起小鼠NOD1受体的激活,在旋毛虫生活史的特定时期上调NOD1受体通路中关键分子RIP2和下游分子NF-κB的表达,促进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试验证明,宿主NOD1受体参与了旋毛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为防治旋毛虫病和理解旋毛虫对宿主的感染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旋毛虫排泄分泌(ES)抗原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2.4)在不同时间点对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情况,将ES抗原(终浓度为15?g/mL,试验组)、重组小鼠IFN-γ(浓度为1 000 U/mL,阳性对照组)和RPMI 1640培养液(阴性对照组)加入到状态良好的树突状细胞中,并设无添加的空白对照组,分别刺激0、2、6、12、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树突状细胞IDO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各组IDO、IFN-γ、IL-10、TNF-αmRNA表达水平,W 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IDO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ES抗原、IFN-γ均能提高IDO在细胞质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且与空白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01);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IDO、IFN-γ、IL-10、TNF-αm RNA及IDO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上升,且与空白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01)。结果证实,ES抗原可刺激树突状细胞表达IDO,且存在一定的时间效应,可能与旋毛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禽呼肠孤病毒(ARV)S1133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对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并探讨禽呼肠孤病毒的感染机制及病毒与宿主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ARV-S1133感染CEF细胞后ARV结构蛋白σC和IL-1β、IL-6、TNF-α的动态转录水平。结果显示,ARV-S1133感染CEF后第10小时起病毒σC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开始迅速上升,在第48小时达到最高峰(13 162.73倍);ARV-S1133感染后引起CEF中IL-1β、IL-6、TNF-αmRNA表达量发生变化,这3个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趋势相似。IL-1β、IL-6、TNF-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早期迅速上升,在感染后第6小时达到第1个峰值,随后下降,在感染中后期再次显著上升,在第48小时达到第2个峰值。IL-1β、IL-6、TNF-α在感染后第6、24、36和48小时的mRNA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诱导CEF分泌IL-1β、IL-6、TNF-α的水平上调,进而发生炎症反应,说明IL-1β、IL-6、TNF-α可能与禽呼肠孤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旋毛虫致心肌炎的发生机制以及宿主抗旋毛虫感染的机制,分别取感染旋毛虫5、7、35 d后的小鼠心肌和健康小鼠心肌组织,利用AIB法提取心肌中总脂类,并经14%三氟化硼甲醇溶液进行甲酯化,做GC-MS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与健康小鼠心肌中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感染后的心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及总n-6脂肪酸明显减少,主要是亚油酸的含量明显减少,由正常的17.23%±2.10%下降至9.21%±1.25%(P<0.05).饱和脂肪酸则高于健康心肌的36.93%±2.53%,主要是因棕榈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增加所致.受感染的心肌中C18:2和C20:4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先减少后恢复正常,而C22:5和C22:6的含量则先增加后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太子参茎叶多糖(Radix pseudostellariae stem and leaf polysaccharides,RPSL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因子含量及对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mRNA表达量的影响。将RPSLP添加到体外分离培养的淋巴细胞中,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TNF-α含量;RT-PC R法检测上述细胞因子以及转录因子T-bet、G ATA-3的mRNA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添加RPSLP后在3.125~50 g/m L浓度范围内可显著促进细胞因子IL-2、IL-4、IL-6、IFN-γ、TNF-α的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P0.05),并能调控T-bet、GATA-3的mRNA表达,使T-bet/GATA-3比率处于动态平衡。上述结果说明,RPSLP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因子mRNA表达来改变分泌量,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起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在流产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探讨中药单体成分川楝素的致流产作用及机理,给妊娠第5天的小鼠连续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川楝素溶液,对照组以等量的100mL/L丙二醇生理盐水代替,于妊娠第8天剖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和子宫组织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结果显示,川楝素的致流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小鼠的流产率逐渐上升。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小鼠血清和子宫组织中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果表明,川楝素诱导孕鼠流产与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含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脾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表达情况,将一定量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感染小鼠,感染剂量为每只300条肌幼虫,并设立对照组.分别在感染后第7、15、25、35、50天处死小鼠取脾,用免疫磁珠分选CD11c+树突状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DO、IL-10、IFN-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不同时间点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s)相关炎性因子转录水平的调节作用。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BMECs并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选取纯化后的原代BMECs,分别加入活菌比(MOI)为100∶1的最佳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对细胞进行感染,分别在感染后第0、3、6、9、12小时采样,采用qRT-PCR法检测IL1R1、IL-1β及TNF-α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添加1×102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至第6小时IL1R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4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至第9小时,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3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至第12小时,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1CFU/m L大肠杆菌作用至第6小时,IL1R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3CFU/m L大肠杆菌作用至第9小时,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4CFU/m L大肠杆菌作用至第12小时,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本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最佳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作用于BMECs时,在最佳感染时间点可显著上调IL1R1、IL-1β及TNF-α基因mRNA的表达量。IL1R1、IL-1β及TNF-αmRNA表达量在临床上可作为创伤后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能评价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对乳腺炎的病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细菌感染引起乳腺炎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旋毛虫43 ku ES抗原基因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GenBank中旋毛虫43 ku ES抗原基因(Ts43)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以管家基因18 SrRNA为内参基因,对旋毛虫总RNA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循环阈值(Ct值)的变化计算Ts43基因的表达量,建立检测旋毛虫Ts43表达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旋毛虫不同寄生时期Ts4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旋毛虫Ts43基因在各寄生时期均有表达,成虫和新生幼虫Ts43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于其他寄生时期的虫体低,该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后第18 d开始逐渐上升,于感染后第30 d达到高峰,而后开始逐渐下降,但感染后第58 d的虫体Ts43基因表达水平仍高于成虫和新生幼虫.结果表明,Ts43基因的表达与保姆细胞的形成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GenBank上鸡β-actin、TNF-α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β-actin和TNF-α基因,采用β-actin为内参的半定量方法检测TNF-αmRNA在鸡柔嫩艾美球虫免疫前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以探讨TNF-α基因的表达动态与柔嫩艾美球虫免疫的关系.结果显示,TNF-α基因在两次免疫期间的表达量整体上呈现双峰模式,首免后第9 d达到一个高峰,二免后第7d达到另一个高峰.结果表明,TNF-α在抗球虫感染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鸡Toll样受体3(chTLR3)基因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DF-1细胞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用3种不同毒力的IBDV感染DF-1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细胞内chTLR3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DF-1细胞感染IBDV标准株后,其chTLR3mRNA的表达量呈增长趋势,感染后第48小时mRNA表达量达到峰值(P0.01),之后逐渐下降;DF-1细胞分别感染IBDV弱毒疫苗株与分离株后,其chTLR3mRNA表达量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其表达量低于标准株(P0.01)。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chTLR3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其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相同。结果证实,chTLR3参与IBDV感染DF-1细胞的过程;IBDV的毒力可影响chTLR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chTERT 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在LaCl3诱导MDCC-MSB1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将肿瘤细胞常规培养于RPMI 1640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3 mmol/L的LaCl3共培养,分别于培养第12、24、36和48 h,用透射电镜观察LaCl3致MDCC-MSB1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以TRAP-PCR银染法检测端粒酶活性,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hTERT基因mRNA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3 mmol/L的LaCl3作用第12、24、36和48 h,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法均检测到明显的细胞凋亡变化,端粒酶活性下降,chTERT mRNA的表达量下降,并呈时间一效应关系.证实,LaCl3可通过降低chTERT mRNA的表达量抑制MDCC-MSBl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而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食淀粉乳杆菌抗猪轮状病毒的可能机制,选择3日龄清洁级中国昆明鼠乳鼠为实验动物,每天灌喂食淀粉乳杆菌,在饲喂后第4天接种轮状病毒,应用ELISA定量检测猪轮状病毒的主要受体之一神经节苷酯(Ganglioside)GM3,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各样本中葡萄糖神经酰胺糖基转移酶(UGCG)、ST3-半乳糖苷α-2,3唾液酸转移酶5(St3gal5)的mRNA相对含量。结果显示,饲喂后第5、9及11天,食淀粉组神经节苷酯GM3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及攻毒组(P0.05),第5、7、9及11天时食淀粉组Mus St3gal5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第7、9及11天时食淀粉组Mus St3gal5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攻毒组(P0.05),第7、9及11天时食淀粉组Mus UGCG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及攻毒组(P0.05)。结果表明,乳鼠感染轮状病毒后,食淀粉乳杆菌能够显著促进小鼠空肠中神经节苷酯GM3的合成,并显著抑制小鼠空肠中Mus St3gal5 mRNA及Mus UGCG mRNA的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食淀粉乳杆菌抗轮状病毒机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三氧化二砷(As2O3)对诱导鸡马立克氏病(MD)肿瘤细胞株MDCC-MSB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Caspase-3 mRNA表达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了As203诱导MD肿瘤细胞株凋亡的机制.以体外培养MDCC-MSB1为研究对象,经终浓度分别为0、2、4和8μmol/L的As2O3.作用48 h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DNA Ladder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方法检测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试剂盒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As2 O3能引起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并出现典型的DNA Ladder,同时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和Caspase-3活性均增加,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呈现剂量依赖性.证实 As2O3诱导鸡MD肿瘤细胞株MDCC-MSB1细胞凋亡是通过增加Fas、Caspase-3 mRNA的表达和提高Caspase-3活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氯化锰(MnCl2)对鸡支持-生精细胞凋亡及Bak、Bcl-X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鸡支持-生精细胞,用含0、2、3、4 mmol/L MnCl2的培养液培养24 h,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鸡支持-生精细胞凋亡,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Bak、Bcl-x基因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MnCl2处理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鸡支持-生精细胞凋亡指数逐渐升高(P<0.01);Bak基因的表达量上调(P<0.01),Bcl-X基因的表达量下降(P<0.01).说明MnCl2可通过改变Bak、Bcl-X基因mRNA表达量导致鸡支持-生精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旋毛虫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功能,通过电转法将dsRNA导入旋毛虫体内,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经dsRNA-TsKaSPI电转法处理后肌幼虫TsKaSPI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体外培养观察TsKaSPI基因沉默对肌幼虫存活的影响。将dsRNA导入后的幼虫经口接种小鼠,观察TsKaSPI基因沉默对幼虫存活、发育及雌虫生殖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旋毛虫肌幼虫经30μg/mL dsRNA电转处理后TsKaSPI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分别降低63.36%和69.24%(P0.05)。TsKaSPI基因在dsRNA-TsKaSPI转入肌幼虫后第1天转录水平明显降低,第2和第3天仍处于较低的水平。PBS组、dseGFP对照组和dsRNA-TsKaSPI处理组的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61%、58%、52%(P0.05)。将dsRNA电转处理的肌幼虫接种小鼠后6 d肠道成虫和35 d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36.22%和31.87%。PBS组、dseGFP对照组和dsRNA-TsKaSPI处理组的感染小鼠收集到的雌虫新生幼虫量分别为49.20±5.93、49.40±4.62、50.80±4.32(P0.05)。结果表明,dsRNA可明显抑制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及幼虫在小鼠体内的存活和发育。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观察皮下注射刺五加多糖(ASPS)对雏鸡血液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IL-1β、IL-6、iNOS和TNF-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通过分子水平对ASPS的免疫增强作用进行评价。1日龄海兰褐公雏饲养至7日龄时选取1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只。第1组和第2组为ASPS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用ASPSL和ASPSH表示,两组分别皮下注射100 mg/mL和200 mg/mL的ASPS;第3组为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所有组每天注射1次,ASPS和生理盐水均为0.2 mL,连续注射3 d。免疫后的第7、14、21、28天分别取血液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淋巴细胞中的总RNA,反转录成cDNA,以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在ASPS作用下,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 mRNA的表达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IFN-γ和IL-2较早开始增多,并在免疫后第21天时达到峰值后下降,而IL-4和IL-10变化较晚,但是持续增多,并在免疫后第28天达到峰值。同时,ASPS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加IL-1β、IL-6、iNOS和TNF-αmRNA表达量,尤其是IL-6,相比于其他细胞因子,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幅度最大,免疫后第21、28天各组表达水平接近,ASPSH组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达到5左右。结果表明,ASPS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IFN-γ、IL-2、IL-4、IL-10、IL-1β、IL-6、iNOS和TNF-α等8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但是表达的变化幅度、变化趋势以及变化时间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用流感病毒PR8株感染8~10周龄p53+/+小鼠和p53-/-小鼠,分别在病毒感染后第3天和第6天采取小鼠肺组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肺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后第6天,p53+/+小鼠与p53-/-小鼠相比,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明显上调,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下调。比较caspase家族基因表达变化的结果显示,caspase 3和caspase 7的表达明显上调,而caspase 1和caspase 4的表达有所下调。此外,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p53靶基因的表达也有明显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p53可能通过引起细胞凋亡而起到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姜黄素对甲醛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32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甲醛(50 mg/kg)模型组、姜黄素低剂量组(50 mg/kg)、姜黄素高剂量组(100 mg/kg),每组8只。连续灌胃14 d后,对肝组织的脏器指数、组织形态变化、脂质过氧化水平以及相关炎症和凋亡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甲醛降低了模型组小鼠肝的脏器指数,显著增加了肝组织中MDA含量、NF-κB、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凋亡因子(Bax、Caspase 3)的表达水平,并导致小鼠肝组织形态异常;与甲醛模型组相比,姜黄素低、高剂量组小鼠肝的脏器指数增加,MDA含量、炎症因子和凋亡因子表达水平均降低,肝组织形态损伤有所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姜黄素对甲醛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