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内涵丰富的价值结构体系,是影响社会成员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家国情怀提供建构国家认同最基本的文化心理背景,激发个体的情感共鸣和转化认知;家国情怀体认个体与国家命运的联结性,协调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与矛盾,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价值参照;家国情怀是塑造与推动个体不断修身践行,将治世理想转化为一种道德涵养,通过实践品质和实践能力,达成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2.
张楠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90-19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遵循"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完善内容方法、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探索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个体的仁爱之心、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对国家的认同。培育公民家国情怀,不仅要注重打造充满正能量的家风,还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鼓励人们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理顺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社会活动中践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家"是儒家学说的逻辑起点,也是传统中国人"修身"的物理与心理栖息所,人性、伦理和德行的养育场。传统中国国家治理具有试图打通"心理""伦理"与"治理"的鲜明特质。推进具有中国品格、中国气象乃至世界担当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化解"家国矛盾",塑造"家国合力"。  相似文献   

5.
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主要包括修养品性、处理好家庭关系和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培养家国情怀,要积极开展家风建设,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构建家国情怀的网络传播阵地,并在实践中深化家国情怀,助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传统道德哲学,家庭是伦理世界的基础,家庭中的个体是道德哲学的天然能动原素。儒家哲学"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道德哲学理论,回答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文明路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把爱人和爱物统一起来,把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统一起来,实现了从"个体—家庭—国家"社会模式转向"自然生态"伦理系统的转变,体现了个体通过自然世界来表达其主体存在性的意愿和当然性。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技术作为人类维系生存和促进发展的手段,实现了人的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更新了人与自然的道德逻辑和伦理框架。这种文明的转换试图通过技术的努力,实现对自然能力的控制,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及其结构。道德伦理的每一次转换都为道德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向度,这是理解和把握社会伦理发展的哲学思辩。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家庭关系比拟社会关系,以家庭伦理推衍社会伦理。在"家国一体"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荷负着一定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党今天强调家风的重要价值,正是因为家庭与个人、社会、国家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政治逻辑与文化逻辑的统一,且文化逻辑更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为国本"的统治思想、"家国一体"的民族情怀、"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念是初心与使命孕育的文化沃土;近代东西方文明危机而导致的文化转型呼唤初心与使命的形成;对革命"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探讨而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推动初心与使命的发展;而在当代中国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对初心与使命的正本清源和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9.
王友良 《求索》2012,(1):95-97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忠孝相通和整体主义的特征,造成了公共生活伦理的"家庭化"、"专制化"、"工具化"。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实质上是一个批判与继承的问题。要实现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必须历史主义地对待、科学地扬弃、与现实生活对接。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思想是现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长期发展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伦理孝道观。宗教伦理孝道观认为孝是宗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伦关系之首,主要体现在善事父母、尊敬父母、顺从父母等方面,但传统孝道观与宗教伦理孝道观对"至孝"的理解存在差异。宗教伦理孝道观对改善当前社会的代际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优秀传统家风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是中国古人对于家和人旺等传统家庭观念的集体认同,它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基本遵循的家庭伦理秩序、道德风貌和文化风范等。在当代中国社会,传承和构建优秀家风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布迪厄"场域—惯习"论的分析视角出发,我们试图探究中国当代家风的新范式——在审视和扬弃传统家庭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与家庭的场域联系,从而使得个人惯习在道德的教育与践行之间达成一致的当代家风范式。通过研究,力促社会与个人之间形成关系性的双向互动,进而达到完善家庭乃至社会的伦理规范与道德教育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7)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家国同构"的二元结构传统社会里一直担当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角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传统家训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只有正视传统家训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能,批判继承传统家训的精神和文化,实现传统家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正>现代中国从传统的乡土社会一路走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延续着中华文化血脉,守望着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根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浙江义乌作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商贾文化昌盛,乡土民俗朴实,地域特色浓郁。我们将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学习热情等有重要作用。1.走访了解,文化探寻中激发学习意趣。  相似文献   

14.
恢复性司法是传统刑事司法理念的转换,诞生于西方的法律文化之中,以基督教伦理和市民精神为支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家族伦理、重刑轻民以及家国一体与西方法律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对恢复性司法在中国的实践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正>"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中国传统家训家规起源于氏族、家族、家庭的形成发展,根源于中国传统血缘文化中的道德秩序、政治自治、经济的自给自足、文化的自我认同,是影响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家训的记载始于《尚书·无逸》周公对其侄子成  相似文献   

16.
观点荟萃     
<正>三句话读懂习近平的家国情怀重视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  相似文献   

17.
陈炎  张艳华 《思想战线》2004,30(2):41-46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使得华夏先民在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完好地保存了氏族社会遗传下来的家族血缘关系。这种关系在后来的中国文化中,至少起到了三个方面的作用:在政治制度上,"国"即为放大了的"家","君君臣臣"即为放大了的"父父子子",这种状况容易巩固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秩序,但却很难建立起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公民社会;在行为准则上,"仁爱"代替了"博爱","礼教"代替了"法权",这种状况容易形成社会成员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群体的自我凝聚力,但却很难建立起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契约关系;在信仰方式上,"人人关系"代替了"人神关系","宗法文化"代替了"宗教文化",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复杂的人际纠葛,但却很难陷入非理性的宗教迷狂。  相似文献   

18.
"和合"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交汇点,在中华各派宗教的教义中包含了大量的和合精神.由于道德与宗教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补的特殊关系,宗教对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构建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作为社会现象将长期存在,和合精神对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积极作用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在历史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有祭祖祈福、传宗接代、善事父母、敬老忠君乃至全德等多重含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孝文化。孝因为过分泛化在近代受到众多批判,但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助美德养成、保障家庭稳定和幸福、促进社会友善与和谐、培育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今天传承和发展孝文化,需要从孝德教育、理论建构、礼俗塑成、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原美林 《求索》2012,(1):240-241,236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古代家国组织的社会形态及其法律文化传统是古代司法二元性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制国家,以家为基础,集家成族,合族成国,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态的二元组织形式;国有国法,治理国家,族有族规,约束子孙族众,故家国二元性决定了古代法律治理的二元性,古代法律的全部内容都反映出政权与族权联合统治、家族法和国家法相互融合的特点;古代家族司法与国家司法两者内容不相龃龉,基本精神一致,作用完全相同,是中国古代司法二元性的最终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