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谷将 《湖北宣传》2006,(12):27-27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来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长期以来,这三种境界为许多文人学士所津津乐道,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领导干部也应有这三种境界,因为这其中不但包含着有益的治学之道,而且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读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界叫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者认为:这三种境界也应当成为人大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禹旭才  李霞 《求索》2008,(10):123-125
《庄子》中的真人人格内涵非常丰富,其要义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求真知、通大道为己任;二是贵真诚、法自然的道德品格;三是启大美、任逍遥的生命姿态。发掘“真人”人格的思想精华,不仅对学者治学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而且应成为学者的知识理想与其治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5.
祝薇 《求索》2007,(10):145-147
冯友兰从内容、方法、目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哲学和宗教予以了规定,旨在阐明:宗教虽然和哲学有相通之处,但是在内容上不如哲学纯粹;在方法上不如哲学明晰;在目的上,宗教所能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也低于哲学所能达到的天地境界。正是有鉴于此,冯友兰主张以“哲学代宗教”,而这一主张具体落实到“新理学”中就是以“天地境界”代宗教。冯友兰的这一主张也彰显了他宗教观的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意思是说不管是做事业,还是做学问,都会经由寻觅、奋斗到最后有所收获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7.
高义薄云     
高占祥 《今日浙江》2009,(13):61-61
“高义薄云”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优秀文章意旨的境界,高深的义理接近云天。另一种是指义人高士在与他人交往中可表现出来的那种高及云天的美德。高义,是指崇高正义的行为或正义感;“薄”当接近讲,意为其义之高,接近天空之云。高义薄云,是提倡高层次、高境界、高格调的为人处世的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8.
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与《纽约客》中普遍存在的乡愁,实际上包括小乡愁、大乡愁与文化乡愁三种类型。这三类乡愁在境界上是有层次之别的,即小乡愁大抵指向“家”,大乡愁多半指向“国”,而文化乡愁更加侧重涵盖广远的“文化传统”,三者之间不仅在景、物、情上存在着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概括这一逐步递进的序列,而且在境界上也存在着由微观到宏观、由具象到抽象这一逐步上升的层级,从而使他的小说创作意蕴丰富、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9.
孔子“仁”的三境界———《论语》伦理思想探微杨才年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十分推崇社会伦理道德。他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着眼于人生伦理道德问题,致力倡导一种以“仁”为中心的心灵境界学说。读一部《论语》,我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孔子所讲的...  相似文献   

10.
在武侠小说里,练剑的第一层境界是“心中有剑,手中有剑,目中有剑”。此时剑手追求的是剑本身,剑是有形的,剑是剑手制胜的筹码;练剑的第二层境界是“心中有剑,手中无剑,目中有剑”,此时的剑手追求的是剑法,剑法才是剑手制胜的利器;练剑的第三层境界是“手中无剑,目中无剑,心中有剑”,此时,克敌制胜的既不是剑,也不是剑法,而是剑势,谋势而后动,一发千钧,置敌于绝境。  相似文献   

11.
秦莉莉 《前沿》2014,(9):234-235
清人郑板桥画竹积淀了三种境界,“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种境界各有玄妙。作品的构成要件作为著作权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自有抽象、艰涩之处,而借助郑板桥画竹的境界进行解读则显得明晰透彻、易于把握。“眼中之竹”代指客观实在物,“胸中之竹”代指思想或情感,“手中之竹”代指“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在此解读之中,以作品为客体的著作权私权属性得以彰显,著作权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内容也尽得融注。  相似文献   

12.
人,是需要有一点敬畏之心的。孔子说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一种敬畏;唐太宗李世民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也是一种敬畏;毛主席讲“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也是一种敬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常怀敬畏之心,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三严三实”,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改革创业的行为准则。“三严三实”,体现的是作风,彰显的是境界。“严”是慎独慎微的自律,是勤于自省的审慎,是严守纪律的敬畏,是坚持党性的觉悟;“实”是脚踏实地的干劲,敦本务实的精神,当官不避事的态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曾被郭沫若称为“近代第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有过一段很著名的“境界”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几句话的立意是很高的。回忆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近三十年的经历.说不上有什么高尚的境界,但却是在不断追求和开掘这种境界。  相似文献   

15.
董敏  刘夏辉 《青年论坛》2009,(3):153-156
目录学著作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和作用:一是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由此可知关于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已经进展到何种程度,又可提供查找文献的必要线索与方法;二是目录学是了解学术源流的工具,目录即学术史,学术源流得力于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目录学的突出功用,一部好的目录学著作,能够起到学术史、文化史的作用;三是目录学是整理古籍的基础,是古籍整理的基本数据库,记录古籍版本情况及各种版本的优劣。  相似文献   

16.
三种境界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17.
肖简 《现代领导》2010,(3):47-47
古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年轻干部的成长,也当发乎其内,应注重在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上下功夫。纵观年轻干部成长的三种境界.试略一述。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上指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其具有“四个新”:一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三是对当今时代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四是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科学体系。深刻理解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四个新”对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指邓小平理论坚持实事求是这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解决了许多我…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外史籍材料和各种语文工具来研治历史,强调史料是治史的基础,反对脱离史实的“微言大义”;既精于考据,又善于会通和综合,主张在史实中求史识,能够在考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见解;既能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演变,对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持肯定态度,同时又强调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反对以西方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历史作任意解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陈寅恪既是清华“新史学”取向的同道者,也是“新史学”方法的践行者,陈寅恪及清华史学共同体的治学取向与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很欣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三句宋词讲到的三种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