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田德文 《欧洲研究》2015,(1):35-48,6
本文系统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的英国劳动力市场改革进程,指出撒切尔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弃福利国家的充分就业目标,转而通过劳动力市场改革"促进就业",这是英国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重大变化。布莱尔工党政府执政期间,通过"第三条道路"的改革对上述变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偏,但并未改变英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方向。此后,英国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工党的劳动力市场改革进行了某些制度调整,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而非改变方向。文章认为,英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动因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并非完全是政治推动的结果,改革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根源在于顺应了这些结构性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杨解朴 《欧洲研究》2015,(1):49-63,6
"灵活保障"被视为分析现代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一种新范式,也被用来指代在灵活性与保障性之间争取一个更好的平衡而采取的政策。本文从灵活保障的理论视角剖析了德国历任政府在提高灵活性与加强保障性方面进行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基本路径,并探讨了实施改革的契机、制度优势及政策窗口,进而总结了德国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对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经济下滑、欧元区经济未能持续复苏的背景下,英国经济呈现出持续向好的趋势。从本质看,英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是其长期推行结构改革的结果。英国早在撒切尔政府时期就开始了以市场化为核心的结构改革.不仅使其摆脱了长期滞胀的局面,还为后来的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保守党继任者还是工党继任者都延续和巩固了撒切尔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原则。长期的结构改革使英国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产品市场更具竞争性、税收制度更有激励性。本文运用OECD的结构改革指标对英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环境进行评估与比较,以验证其结构改革的长期经济效应。从对英国结构改革历程的梳理和长期经济效应的评估中可以发现,推进以提升增长能力和经济效率为目标的结构改革才是欧洲国家实现真正复苏和持续增长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刘涛 《欧洲研究》2015,(1):64-81,6-7
本文阐述了德国施罗德政府执政期间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背景、成因和制度起源,同时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依据欧洲大陆国家传统的社会政策理论,文章集中分析了2005年"哈茨Ⅳ"改革的政治决策过程,探讨了该项改革对经典社会政策理论带来的挑战及由此衍生的理论启示,同时指出传统的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当前社会政策的新发展。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社会政策改革表明,传统的中左政党开始向现实主义和市场主义改革的方向靠拢,决定社会政策变革的因素越来越不取决于政党的传统理念与价值观念,而是取决于执政集团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变德国所面临的高失业率等困境,社民党和绿党联合执政时期推出了《2010改革议程》一揽子改革计划,这其中包括了针对劳动力市场实施的“哈茨改革”。本文首先从历史纵向上分析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发展,然后以“第三条道路”理论为依托,指出哈茨改革带来了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范式变迁,即德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已经从积极型转向了激励型,这种转向不只是体现在政策目标上,而且也落实在具体政策措施上。本文最后论述了由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期间以及由基民盟/基社盟与自民党组成的新联合政府对哈茨改革的部分修正。  相似文献   

6.
夏晓文 《德国研究》2005,20(4):39-43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德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新的挑战,资本外流导致国内就业机会减少以及廉价劳动力的涌入都给德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本文试图分析德国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及德国各党派的就业政策改革方案,并对改革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张金岭 《欧洲研究》2015,(1):82-98,7
高失业率几乎是过去40年来法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常态,其原因是结构性的,比如经济结构转型改变了劳动力的行业分布与职业结构,以及劳动力成本高、诸多社会政策存在负面影响等。法国就业政策的既有变革从三个主要层面展开:调整总体布局,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就业;创造就业岗位,重推中小企业就业;创新用工形式,变革劳动力雇佣方式。未来就业政策改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出路: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问题的结构化束缚;突出国家战略引导的角色,加强宏观治理;改革相关社会政策,引导民众转变观念以减少社会层面的阻力:优化就业政策机制,提高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欧洲经济政策结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约为经济货币联盟建立起一套全面的经济政策结构,将统一货币政策的相关职权授予欧元体系,而将其他经济政策职权保留给成员国,不过这些政策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有关多层次管理和政策协调的约束性规则的制约。协调形式最强的是已经形成统一政策的领域,包括竞争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其次是属于密切协调的政策领域,包括财政政策和结构政策;再次是协调形式相对较弱的政策领域,包括劳动力市场政策、产品和资本市场政策、工资政策等。协调结构的核心是广泛经济政策指导方针,具体的执行程序包括在执行财政政策方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指导方针(卢森堡进程)、关于产品和资本市场的经济改革报告(卡迪夫进程)、有关工资增长的宏观经济对话(科隆进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德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背景,介绍了"哈茨改革"的主要内容,并从是否兼顾了社会保险水平和市场效率的角度对改革的绩效进行了评估,提出并讨论了引入"负所得税"的办法来对德国劳动力市场进行进一步改革的可行性。文章认为,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成功,需要兼顾失业保险和就业激励并获取政治支持,而哈茨改革仅仅是向这个方向迈进的一小步而已。  相似文献   

10.
丁纯  苏升 《德国研究》2011,(4):27-35
金融危机冲击下,欧盟大多数国家经济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随着危机展开,德国经济却呈现一枝独秀局面.德国经济2010年增长率达到3.6%,劳动力市场等表现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德国雄厚的工业基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强有力的劳动力成本控制、两德经济趋同负担减轻、先期坚决的劳动力市场及社保改革、有效的危机拯救措施等自身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英国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进行了较为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 ,而社会养老制度改革是英国宏观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英国养老制度改革对英国居民家庭储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 ,指出英国的养老金政策改革特别是个人养老金计划推出以后 ,由于家庭其他资产积累与个人养老金计划资产积累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 ,所以 ,家庭养老金资产变化对家庭储蓄这一部分的影响难以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 ,但某些实证分析表明 ,在个人收益方面 ,个人养老金计划中资产的积累超过 70 %的部分是因“协议退出”而增加的“新”财富 ;个人养老金计划带来家庭储蓄率的提高应该是予以肯定的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 ,由于个人养老金计划的引入而导致的国民储蓄的净增量大约为英国GDP的 0 .2 %。  相似文献   

12.
张浩淼 《德国研究》2009,24(3):32-36
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与社会救助相关的政策话语从再分配话语转变为社会融合话语。伴随着政策话语的转变,德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也在酝酿之中并于2003年经联邦议院通过,最终在2005年得以实施。改革把社会救助与失业救助合并在了一起,这表明,受助者不仅是被同情的弱势群体,不再是单纯的权利享受者,政府开始承认他们必须承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义务,并希望通过改革促使失业者不再依靠社会救助,而是重返劳动力市场,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对德国经验的考察,可以获得如下启示:第一,与社会救助相关的政策话语的转变对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第二,在相关政策话语的构建和转变方面,学术界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第三,社会救助政策话语的选择只有符合本国的国情与时代要求,才有助于制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文官制度是现代公务员(文官)制度的范本,为许多国家所仿袭。自150年前诺思科特-屈维廉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报告提出以来,英国文官制度经历了数次重大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最新一次改革中,英国政府裁减文官人数,以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设立行政执行机构,将政府的决策职能与供应物品和服务的职能区分开来,要求各部和行政执行机构制定和公布"公民宪章",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收到了减员节支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运作效率,并从根本上变革了文官系统与普通民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触动,近年来西欧主要国家的政府经济角色都出现了相对于新自由主义政策取向的不同程度的回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富有新内涵的产业政策的回归。尤其是在曾经最积极地践行新自由主义的英国,政界与学界的认识转变最为明显,卡梅伦政府和梅政府相继出台产业战略。本文以政府经济角色转变为主线,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的产业战略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剖析。分析表明,近年来英国政界与学界正在形成有关政府经济角色的新共识,认为与自由放任带来的巨大风险相比,适当的政府干预必不可少。政府要为市场经济运行构建坚实的基础,还必须具备战略眼光,积极扮演风险承担者和市场创造者的角色。在行业覆盖面上,英国确定了工业和高端服务业并重的发展路径。在政策方向上,英国的产业战略具有明确的创新导向特征,梅政府更是设定了大幅提高研发投入的目标;从卡梅伦政府到梅政府,促进创新的方式由专注于部门政策向跨部门的"使命导向型措施"转型。此外,受脱欧公投结果的影响,英国的产业战略还增加了公平导向的内容。上述战略的实施效果尚待观察,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英国政府经济角色演变的走向。  相似文献   

15.
刘昱辰 《欧洲研究》2020,38(1):132-158
本文聚焦当代欧洲劳动力市场的"灵活保障"模式,首先概述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模式的理论,然后梳理和比较荷兰、德国、法国三国近几十年来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改革的政策实践,进而分析"灵活保障"模式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及其差异原因。本文研究发现,欧洲"灵活保障"模式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应用并不总能取得同等效用,相同政策模式在不同社会协商类型和政治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呈现截然不同的改革效果。欧洲一体化在社会层面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6.
欧洲福利国家的未来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的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劳资关系是在经济国际化、技术进步以及社会人口变化的压力下出现的。由于拥有完善的社会保护、先进的就业保障以及合作型的劳资关系,因此,欧洲社会模式可以以一种更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来适应经济变化。尽管存在共同的欧洲社会模式,但在欧洲福利国家间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然而,由于全球化以及民族国家的内部问题,例如人口和社会变化,这些社会模式都面临着挑战。民族国家层面正在进行的改革以及由欧盟开放式协调法所引发的改革将改变这些国家的社会模式。改革的趋势包括:通过削减福利控制社会开支;社会责任从主要由公共机构承担更多地向私人自愿保险转变;通过扩大非典型性工作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一些国家的政府与工会进行谈判并着手改革,而另一些国家的政府改变了社会伙伴在福利管理中的参与方式。欧洲面临的挑战是既要保持其社会模式的比较优势,同时又要使之现代化并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挑战。  相似文献   

17.
姜照辉 《德国研究》2012,27(1):52-61,127
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就业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德国却在经济危机中实现了“就业奇迹”.本文试图通过探究德国在经济危机中实现就业奇迹的原因,考察德国哈茨改革以及德国在危机中运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工具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老龄化背景下退休制度改革成为全球共识,德国退休制度改革发展备受关注。德国的退休制度是由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制度集合。其中,养老保险、残障保障、失业保险、集体谈判框架下的雇主政策等不同类型的制度和政策相互结合,形成多种退休渠道,规范和引导个人的退休行为。退休渠道是德国构建灵活退休制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其退休制度改革的主要着眼点。我国可借鉴退休渠道构建的思路促进退休制度改革优化。  相似文献   

19.
丁纯  李嫦 《德国研究》2010,25(2):44-51
本文描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欧盟劳动力市场的总体表现和与美、日的差异,按照国家组别、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等类别指标进行分类解析,并揭示了其特点,如失业呈钝化趋势、各国劳力市场保护加强等。本文然后探究了这些表现和特点的原因:国别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差异、高福利制度拖累、劳动力市场机制僵化、危机前相关国家劳动力市场改革和欧盟就业政策的贡献等。最后,本文介绍了成员国和欧盟应对危机冲击、改善劳动力市场表现的长短期举措。  相似文献   

20.
韩国企业在过去几十年内取得了高速度的发展,这与企业不断开发适合于国内外经营新环境的企业文化,特别在海外市场能够发挥国际竞争力是分不开的。创业精神、勤劳的工作态度以及政府经济政策是韩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样形成以低工资、勤勉的劳动力为基础的、适合于低价格和低技术产品的经济规模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