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盛桂颖 《前沿》2013,(20):189-190
中国“421家庭”模式,助推着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也使年青一代面临着现实生活压力与赡养双方老人的沉重负担,对传统的孝意识和孝行为产生了冲击.本文从国情和伦理观念这一基点出发,来探讨人口老龄化、“421家庭”模式普遍化状况下开展孝道教育的意义和方法,以促进和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和谐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溪石 《时事报告》2014,(4):42-43
孝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基因。孔子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在古人心中孝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基础,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当代,孝老爱亲思想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提倡孝老爱亲,培养人们的孝心、爱心,不但可以让人们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质,更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人人心。  相似文献   

3.
“孝”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在所有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称为孝的文化 ;传统的中国社会 ,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的历史嬗变在远古时代 ,当社会由无序的婚姻趋向血缘家庭结构时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就孕育了孝的萌芽。孝起源于人类养老实际生活的需要 ,从生命的创造和养育过程中 ,人类产生了返本报恩的意识 ,其具体行为便是赡养和善待生身父母。而作为伦理的孝 ,几乎与中华古代文明同时产生。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孝”的内容 ;中国最古的典籍如《尚书》、…  相似文献   

4.
赵字 《淮海论坛》2013,(1):38-40
重视伦理关系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在《论语》中有很多篇幅讲述伦理道德问题。其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中的孝道不仅保持了孔子以前时代“善事父母”的传统本义,更强调了其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论述具体方法,进一步充实了孝道的内容,使“孝”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一、《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孝道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根基。而在现实中,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孝道颠倒、孝道沦丧已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青岛胶州市铺集镇党委和政府自2005年以来对“以孝治官”与“以德化民”的规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实践,创造了“德孝文化”建设的三大品牌,即德孝文化生产力品牌、德孝文化信仰品牌及德孝文化党建核心品牌,  相似文献   

6.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长期发展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伦理孝道观。宗教伦理孝道观认为孝是宗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伦关系之首,主要体现在善事父母、尊敬父母、顺从父母等方面,但传统孝道观与宗教伦理孝道观对"至孝"的理解存在差异。宗教伦理孝道观对改善当前社会的代际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各界从孝道观念和赡养行为两个方面对“孝道衰落”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孝道与孝行”的讨论维度,从动态视角分析赡养行为作用机制的变迁,试图回答赡养行为是否受到孝道观念与代际支持持续且稳定影响的问题。基于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和2017年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孝道观念中互惠性孝道强于权威性孝道,十余年间,二元分化特征变得更为明显;第二,青年赡养行为全面增强,父代支持行为同样增加,代际双方逐渐形成稳定有效的家庭互助模式;第三,尽管十年间孝道观念、代际支持变化明显,但对赡养行为的作用效应并未发生改变,孝行仍受到各因素的稳定作用。上述结果揭示了我国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赡养行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家庭赡养模式和预测未来养老问题的走向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养亲、敬亲、谏亲和慎终追远,构成了儒家孝道的基本内涵。朱熹认为孝是发用,仁是本体,孝是仁本在父子伦理上的自然显现。犹如万里黄河绵延流长,一路要流经许多湖泊,孝就是黄河流经的第一个“水塘子”。曾子是孔子孝道的传承者。根据《史记》《汉书》记载,《孝经》即由孔子讲授、曾子及其弟子撰而成书。“慎终追远”就出自曾子之口。“慎终”是指按照丧礼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追远”指春秋祭祀,以示怀念追思祖先。“慎终”与“追远”,是孝道社会化仪式的两大原则。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以地名为依托,自2008年以来,连续数年在“孝”字上做文章,以“弘扬善德文化,构建和谐百善”为目标,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弘扬“孝道”的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对“孝”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孝老爱老之风已蔚然形成。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世界,只有在东方的中国文化圈里,才讲孝道。西方与东方不同,尽管也有亲情,可是不讲孝道。楚人的主流心态以为忠是第一位的,孝是第二位的。当今的世道颇异于往昔,一家之内,独子贵于王子,独女贵于公主,人伦有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倒要对子女克尽“孝”道了。这是一种文化危机,矫治之术唯有提倡孝道,舍此无他。  相似文献   

11.
苏海坤 《当代广西》2007,(19):58-58
俗话说,千经万典,孝义为先。流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孝道”,一直是个神圣的词语,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孝道的诸多内容中,赡养老人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迫于生活的窘困,或由于家庭的不和睦,广大年轻的农村子女背着“孝”字心有余而力不足。令人惊叹的是,贵港市港南区满村屯近年来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创了农村养老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曾子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春秋以前的孝观念,将孝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以敬为判断标准,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的内涵,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孝道、孝行与孝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伦理规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孝道强调的是孝的理论层面,孝行侧重的是孝的实践层面,然而有时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孝道即孝行,孝行也即孝道。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均由孝道与孝行引申而来,亦是对孝道与孝行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同时也是将孝道、孝行的内涵与外延加以扩展、泛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百善孝为先,百行善为首。孝道是中国人精神的根与魂,是家风的源头,也是幸福人生的根源,家风的养成应该从孝道开始。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而来,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孝,指还报父母之爱;悌,指兄弟姊妹间的友爱,也包括与朋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千经万典,孝悌为先”,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孝悌观念的熏陶和影响。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形成浓烈的家族亲情,这种浓烈的家族亲情是家庭稳定与和睦的粘合剂,它辐射到社会,又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孝悌德行的公民个体不仅能塑造优秀的公民个体灵魂、人格特征、意志品格,而且这种公民个体行为还能影响到全民族的整体精神。因此,倡导孝悌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孝德教育与《文化生活》教学1、对孝德的一般理解。孝德指尊祖爱亲的品德。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孝德在公元前11世纪之前已具雏形。"孝"是个形象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老人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孝经》中就有对父母之爱的描述。2、孝德教育是《文化生活》教学的应有之义。培养学生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7.
孝子,本来是指孝顺父母者。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字,从语源上考据,乃会意字,由“?”和“子”组成,意即父母老了,儿子背着父母走路也。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11,(9):34-34
河南省郏县陈寨中心村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文帝孝母”“臧功结义”等以孝道为内容的历史传说和文化底蕴。近年来,陈寨村两委把弘扬孝道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6,(6)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敬养父母、让父母无忧、了解帮助父母、慎终追远等内容。当今发掘孔子的孝道思想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尚书·尧点》有“克谐以孝”之说。《圣经》的《创世纪》里提出“百善孝为先”。无论东西方文化都注重孝道,但历史的演变却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亲子关系及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度差异严重影响到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