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依法治国是宪政的精髓.要实现宪政,不仅要有宪法,而且要把宪法付诸实施.针对我国当前宪政文化的缺失,法律信仰的缺乏和公民宪政意识相当薄弱的宪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可寻找构建本土的宪政文化,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培养公民宪政意识的完善措施.当人们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较强的宪政意识的宪政文化已经构建,我国的宪政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2.
政治体制与国民品格具有互动性,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宪政体制下的国民品格是“公民”品格,它在宪政体制的建设中形成,并对宪政目标宗旨的实现起着促进作用。宪政体制建设是中国政治和法律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宪政体制建设离不开公民品格的培育,而这种培育应该而且必须通过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宪政建设的精神动力——宪政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宪法权威就不会有宪政的实践。宪政信仰影响着宪法的强制性进而影响着宪法的权威性。培育宪政信仰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思考:直接适用宪法,建立建立有效的违宪审查机制;重视非制度性因素对宪政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宪政观念的普遍缺失是导致中国无法实现宪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分析中国宪政观念缺失的传统因素入手,结合对当代因素的反思,从三方面探讨了重筑中国宪政观念、实现宪政理想之途。  相似文献   

5.
宪政即实行宪法的民主政治,是政治民主的发展趋势,宪政程序是宪政运行、体现宪政原则和精神的有效载体。我国宪政实践中在保持程序正当性的同时,仍然存在宪政程序的正当性缺失,完善宪政程序是我国当前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培育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并以此促进国民信仰法律,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领导干部行使好职能、克服法律意识中的种种偏差的需要。法的效益性、救济性与独立性是领导干部信仰法律的基础。创造领导干部信仰法律的条件在于内外并举。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宪政建设模式是政府推进型的,而不是源于自身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宪政意识发展的自然结果.这导致了中国宪政文化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及义务本位法律观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偏离的.要建设宪政国家,必须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宪政文化的政治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吴爱萍 《理论前沿》2008,(17):23-25
从康梁到孙中山,清末民初的宪政转型均告失败,清末民初的宪政发展陷入历史的困境。清末民初的宪政困境在理念上表现为对近代西方宪政认识的偏差和对近代西方权利思想的误读;在实践上则表现为清末民初宪政之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在生成背景上,儒家的人性观是造成宪政发育因素的先天缺失,也是后天培养宪政观念的困境所在;中国语境里的宪政已经不是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的一种信念力量,特殊的民族历史造就了宪政工具主义观;后发型现代国家使得人们对宪政内容与结果的认识上含混不清,及至造成对宪政建设的忽视。  相似文献   

10.
程序在宪政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宪法学领域,程序问题一直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国现行宪法中程序性条款的规定在全部条款中所占比重很小,程序性规范严重缺失导致我国宪法的实施失去了充分的内在保障。借鉴西方宪政程序的建构模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宪政程序,应当成为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制度前提,中国近代百年宪政的屡试屡败与传统政治文化有关,如自由精神的缺失、平等理念的淡薄、内圣外王的虚伪政治理想等。建设政治文明需要高扬与宪政精神相协调的宪法理念。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开启了中国的宪政实践,并对往后的宪政实践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从历史脉络看,百年来我国的宪政建设实践也是对辛亥宪政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仰缺失问题是当前中国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由于信仰具有基础性作用,信仰缺失导致了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众多具有使命感、责任感人士的强烈关注。如何加强信仰建设,政府需要做好"导航",以保证社会信仰的正确方向;党员干部要做好"领航",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学校是人生航船拔锚起航的港湾,学校教育要做好"起航";舆论要做好"护航",为信仰建设营造环境,烘托氛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政治信仰在我国党建中开始淡化。新时期为了防止党员的信仰缺失,重新诠释信仰与政党的关系,从信仰危机的视角来借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通过对国共两党在信仰建设方面的对比,以历史为镜面,总结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继续推进信仰建设。  相似文献   

15.
宪政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社会与宪政建设也具有一致性:在政治上,和谐社会为宪政建设创造了和平环境;在经济上,和谐社会为宪政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在思想文化上,和谐社会为宪政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它们之间的关系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必须被国民信仰,且被国民信仰的法律只能是和必然是良法。在我国,要使国民信仰法律,信仰法治,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创设起使法律能够顺畅运行、公权力受到严密制约、违法行为受到有力制裁、社会正义得到有效维护、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的法治国家机制。这种机制一旦形成,法治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国民的信仰。  相似文献   

17.
宫玉静 《工会论坛》2006,12(6):108-109
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要求国民对法律具有虔诚信仰。培育青少年对法律的忠诚信仰,是中国实现法治的根本。法制教育是培育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关键,能使民主、权利、正义、自由等观念深入其心灵,有效地维护其合法权益;法律援助有助于坚定其对法律的信仰,青少年参与立法,能强化其信仰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当代中国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国人对无神论的认同与自身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相矛盾、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峻挑战、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信仰越来越广泛、民间信仰长盛不衰等现象,折射出当代中国信仰缺失、兼信以及"信"与"懂"之间矛盾等信仰问题,因此要加强信仰建设:学习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理性,加强信仰的价值性建设,继续保证信仰选择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涵盖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丰富文化内涵,要稳妥地实现这一梦想,须先重视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匹配问题;社会上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文化产品、精品的匮乏问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构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支撑的基础工程值得思考:引导国民对共同的理想信仰的坚守,倡导全社会崇德向善的风尚;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推出更多引领文化正能量的精品力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扩大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  相似文献   

20.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首先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的援乱反正,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确立了基本的宪政原则,探索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宪政发展方向,开创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