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岩 《大连干部学刊》2008,24(10):38-39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建立往往是依据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综合形成的。自身个性、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行业特征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自身个性是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形成的核心;学校教育是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形成的关键:社会环境是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形成的基础:行业特征是影响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形成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董春辉 《人民论坛》2020,(4):116-117
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预测大学生就业意向、获知大学生就业需求,从而精准推送就业服务信息、匹配求职需求和岗位需要,为大学生“私人订制”就业指导和服务内容,有效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需求、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青海省5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利用SPSS28.0统计软件从个人及家庭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就业意向的因素。调查发现,青海省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多样化,行业内就业意向不突出;就业区域集中在生源地,就业选择注重自身发展和薪资水平;学生所在年级和专业选择是影响其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利用调查研究结论设置就业指导模块化,给予实习生人文关怀,精准就业指导、引领就业价值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坚定行业内就业目标,为旅游行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大力发展经济建设;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相似文献   

5.
借鉴生态学中生态位相关理论,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有益的建议,即提出大学生就业生态位的概念,从生态位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运用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理论可以解释现实中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相关问题和现象。对于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分析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准确地找到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位置,并且可供高校相关部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包括:一是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人才服务结构要搭建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平台,高校应根据就业岗位需求信息的变化不断完善大学生培养方案;二是各级政府、高校应不断完善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三是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马琼 《人民论坛》2012,(5):110-111
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2011届毕业生就业观与就业行为、就业结果的实证研究,发现职业报酬观、职业环境、用人单位类型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求职次数与就业机会的获得,求职目标是否清晰与就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因此,应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树立明确职业目标和合理职业报酬观,以及正确职业苦乐观。  相似文献   

8.
高晓晓 《今日浙江》2011,(23):37-38
11月22日,第三届浙江省大学生现代农业就业创业招聘会在浙江农林大学火爆落幕。招聘会共有近3000人到场,达成意向2642份。水泄不通的招聘现场,不断攀升的协议数据,朝气蓬勃的年轻脸庞,无不昭示着大学生们奔向广阔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9.
从根本上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在看到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生就业制度,导致了教育事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效率,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结构僵化。存在着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具体看,当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速度变缓、结构调整、大学生数量剧增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有进一步严峻的趋势。阐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深刻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是民族院校的历史目标和当前的格局、薄弱的基础教育、激烈的人才竞争、民族因素和有待提高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主要包括政府应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起主导作用、民族类高校应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  相似文献   

11.
汪昕宇 《人民论坛》2014,(3):143-145
文章在梳理和评析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界定的有关研究基础上,利用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调查与访谈结果,提出应以大学生就业结果、就业质量和未来职业发展为考量,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获取职业、适应职业和取得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且应建立反映岗位需求的,具有核心性、普适性和推广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相似文献   

12.
李廷荣  刘兆征 《前进》2012,(4):50-52
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而大学生就业更是就业问题的焦点。多年来,山西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2011年,山西应届毕业大学生达到17万余人,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只有把握好就业的机遇,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挑战,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 一、新形势下山西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又到一年毕业时,每年这个时候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话题就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当公众在为大学生就业难而感叹时,我们的残疾人大学生却面临着比健全大学生更为严峻的就业现实。他们不仅有着如就业观念的转变,自身定位的认知,工作期望与现实差异等大学生就业的普遍性问题,还有着作为残疾人在就业中需要面对的困惑与不安、希望与期待。因此,我们策划了此次行动,采访了相关领导和专家、用人单位,以及残疾学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为我们的残疾人大学生,也为关心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人们提供一些信息,提供支持与鼓励。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纲 《新东方》2009,(12):46-49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更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加大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支持力度,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研究,以期帮助大学生从主观条件上增强个人实力,从而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5.
陆乃麟 《前沿》2010,(10):168-170
当前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在对广西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进行"就业影响因素之大学生择业心态和择业意向"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现阶段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择业心态和择业意向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高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进行信心教育,引导大学生开阔就业视野和转变就业观念,顺利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就业偏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以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城市农村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单位之间彼此分割,一方面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种种限制,另一方面造成不同行业、地区就业单位收入相差悬殊,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趋向于在大城市、东部地区以及体制内单位中选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我国现有的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7.
庄莉 《传承》2014,(8):104-105
在就业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开始出现迷茫和偏差,导致了不良就业心理的产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切实改变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除了应具备社会支持、高校转变培养模式、家庭支持等几个条件,还必须及时预防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理,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18.
《时事资料手册》2009,(4):96-97
6月10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这是我国针对大学生就业发布的首部就业蓝皮书。报告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分析。本刊摘录相关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唐艳军 《传承》2010,(24):132-133
大学生就业是政府与高校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关键。政府应切实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参与大学生发展权的拓展与维护。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拓展与维护其发展权的基础,同时,拓展与维护大学生的发展权也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程样国  欧阳润 《前沿》2009,(7):52-55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归纳了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几个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法制完备、市场规范、高校指导、媒体监督的和谐就业体系,实现大学生和谐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