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静 《中国保安》2012,(17):50-50
前阵子,我读完了《丹〈论语〉心得》一书,于丹用许多浅显的故事,将婚论语》中的精髓和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以此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古就有一部《论语》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现今,这些道理和智慧更应为我们所用。通过阅读《于丹〈论语〉心得》,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让我们懂得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向前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3月3日下午1时,雨中的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拥挤不堪。前方的中关村图书大厦已经被人阵包围得严严实实,有的举着伞,有的干脆淋着雨。他们怀里大多抱着一个黄色塑料袋,里面装的是《于丹〈庄子〉心得》或《于丹〈论语〉心得》。  相似文献   

3.
为官先为人     
刘光全 《重庆行政》2007,(2):101-103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倡导领导干部要践行“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和汪洋书记提出的“好读书、读好书”的要求,我在春节期间认真拜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和《世界是平的》两本书,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对“为官先为人”认识更深,感触更多。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好为官与为人的辩证关系要着力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听于丹说《论语》,让我们领略到有这样一种智慧,那就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对自己工作和朋友的理智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上海建材集团水泥有限公司销售中心的党员老黄在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写出了这样的感言。在该销售中心,类似老黄对这本“心得”之作着迷的不在少数。那么,一本“心得”之作何以让这些从事繁忙的营销工作的党员同志们读得如此津津有味,并感慨良多,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5.
晓梦 《观察与思考》2007,(14):46-46
<正>认识于丹已经很多年了,当年北师大的“才女”如今已是声名如日中天的“学术超女”。打开电视,央视的《百家讲坛》正在热播《于丹庄子心得》,从《论语》到《庄子》,于丹在国内外掀起了一阵国学热潮。于丹的讲座贳心悦耳,她的个人魅力渲染了《论语》、《庄子》的经典传承,她的讲座不仅好听,更好看:于丹的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6.
平视孔子     
陈卫平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演讲,谈到于丹《<论语>心得》时说:"……我认为对待儒学传统的正确态度也应该如此:既要有同情的了解,又要有深沉的反省。于丹的心得,只有对儒学精神光芒的尊崇。"在笔者看来,何尝于丹的心得,几乎整个"国学热",都笼罩在  相似文献   

7.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随着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刘心武“解密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节目热播,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热播现象,对部队思想教育有四个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8.
《心得》缘何大红大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在上海的一个座谈会上说,《于丹〈论语〉心得》去年11月26日首发,一个月突破100万册,今年1月中旬达到150万册,春节前需备足200万册。“很多读者知道中华书局出这本书,疯狂地给我们打电话,结果书店来订货的只占20%,而80%都是读者自己要买的。”由此观之,说该书“大红大火”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美感     
正左宗棠23岁时在新房门口贴了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成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也使他成为清代名将。笔者对央视10频道的《百家讲坛》情有独钟。只要有时间,还要反复看,看了之后,有机会又去购买DVD,再去购买《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之类,有时间就读,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0.
子丹对《论语》和《庄子》的感悟,符合眼下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最近以来,“学术超女”于丹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她的新书《庄子心得》3月3日在北京首发,当天就售出1.5万册。但是同时,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近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3月5日《北京娱乐信报》)为何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1.
<正>子丹对《论语》和《庄子》的感悟,符合眼下社会上兴起的“国学热”。最近以来,“学术超女”于丹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她的新书《庄子心得》3月3日在北京首发,当天就售出1.5万册。但是同时,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近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3月5日《北京娱乐信报》)为何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2.
张闳 《今日广西》2007,(1):64-66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  相似文献   

13.
围绕电影《无极》引发的“馒头”官司、著名文学前辈与后辈之间的口角之争,无不体现了两代人的文化对决,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国产大片制造了一堆堆有形无形的“垃圾”,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缔造着一个新的说书时代,知识和观众无可避免地被粉丝化了……回眸凝望2006年这一系列文化争鸣事件,人们在论争中留下了几许笑骂、叹息、思考或者启迪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妇女的全面发展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如何在文化层面去解读新时期妇女全面发展的时代密码,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理论研究者面前的全新课题。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普通教师,仅仅因为在央视开讲《论语》七天而迅即“红”遍全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乃至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的奇迹。本文试图从“于丹现象”入手,把脉妇女发展与文化教育这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图片新闻     
9月22日至23日 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二次会议。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同意〈上海市城镇养老保险“虚账实记”实施方案〉的决议》和《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规定》。会议审议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上海市动物防疫条例(草案)》、  相似文献   

16.
观点看法     
<正>在唐朝,有个歌妓叫步非烟。——金庸首次回应步非烟“要革金庸的命”。文化大师是历史文化巨人中的巨人,而文化名人则是当代文化侏儒中的高个。在我们这个时代能有几个高个,也是很不容易的。——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悦在他的《<论语>可以乱讲吗——批于丹》中,把于丹狠狠批了一通。作家韩海燕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于丹“这个‘小妮子’,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与实践》2008,(3):45-46
在上海市政研会召开的第48次双月理论务虚会上.上海市部分区(委)政研会秘书长、高校专家学者、企业党委书记及特约研究员等方面的代表围绕“新形势下政研会工作如何转型”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8.
李零 《小康》2007,(6):81-83
最近,著名学者李零推出了《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对《论语》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力图还孔子以本来面目。该书打破《论语》原来的顺序,称孔子为“丧家狗”。本书推出后,迅速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近日,李零接受了《小康》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磐石市在坚持开展“文化早餐”和“道德早餐”活动中,逐步完善、确立了以学习《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传统文化为底色的教育资源体系。  相似文献   

20.
面对“于丹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于丹论语心得》的热播,这两年原本就热闹的“兴国学”又有升温“开锅”之势。乡下的书店我不知道,不能妄说,现在只要你一进城市书店,满眼都是这种精神快餐,不,著作——仿佛全国人民都成了小学生。当然,正像有论者说的,“今天听上去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却堪称真理的一件事情是,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未来人类最稀缺的不是粮食,不是水,不是石油,而是人们的注意力”。没想到,这本来就不难懂的意思,现在又让“于丹现象”诠释了一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