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切实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的重要作用,推进城乡社区自治和社会自治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社会变革中,社区自治已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指向,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热点和理论焦点。社区自治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社区自治取得重要成果也存在许多问题,应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推进社区自治进程。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社会管理面临着突出矛盾:集权治理的惯性与分权善治诉求之间的矛盾、社会组织管理行政化与社会组织方式自治化的矛盾、自上而下的利益聚合与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的矛盾、社会稳定和谐的政治愿景与社会问题放大化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政府应实现社会管理思维的转变,要以放权服务思维取代集权命令思维,以平等合作思维取代单向监管思维,以对话共识思维取代主观专断思维,以柔性开放思维取代以刚性压制思维。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自治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社会变革中,社区自治已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指向,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热点和理论焦点.社区自治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社区自治取得重要成果也存在许多问题,应从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推进社区自治进程.  相似文献   

5.
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推动基层自治与促进社区和谐意义重大,但社区管理体制创新需要政府权力边界厘定、社区职能定位明晰及社会互动机制形成等基本条件。文章在对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及其所辖的黉门街社区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实践探索梳理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对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激发居民参与民主自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伟东博士撰写的《社区自治 :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一书 ,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 2 0 0 4年 1月出版。该书是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安排与运作机制”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是中国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客观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按照统一计划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以及塑造人的行为模式 ,最终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 ;这种全能型政府模式是以政府垄断权力和资源为条件的 ,是以牺牲公民自组织能力为代价的。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7.
邵胜 《中国民政》2011,(12):31-3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8.
改革代价分配不公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宾 《长江论坛》2006,(1):63-65
发生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代价分配不公,引发了社会种种不良反应,累积成今日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是关键。为此,就需要国家和政府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建立公正合理的改革代价分配机制,有效地协调由更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所引发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9.
林红 《桂海论丛》2003,19(4):32-34
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政治稳定的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面临新的考验 ,通过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推动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制度性合作 ;提高对社会新兴力量的容纳度 ;强化表达和综合多元化利益要求的能力等几方面的努力 ,中国政党制度可以不断完善其政治稳定的功能 ,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生活中,利益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结成政治关系的动力和目的。利益相对于政治而言的动力性和目的性,规定了政治的基本功能。政治既要时刻以利益关系的均衡和利益秩序的稳定为活动方向和内容,同时又要不断地对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进行权威性调控,以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与均衡发展,保证社会在稳定和有序的状态中良性运行。政治对一定社会利益关系的维护和调整,是政治组织、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执政党政治包容性是保持执政党生命力、巩固执政地位不可或缺的政治品质。执政党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利益分化的现实情况,不断提升政治包容性,求同存异,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不同组织和个人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从而达成社会包容性发展、稳定和谐的双赢结果。社会的和谐需要提升执政党政治包容性,建立包容协调的社会利益诉求多元表达的基础;注重在与民众包容与协商互动中不断提升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以包容筑牢社会信任关系的基石;以政治包容性拓展民意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2.
政治稳定视野中的利益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体制转轨时期 ,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与组合 ,特别是各种利益之间的分化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应积极构建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 ,以机制的有效运作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实现和保持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和谐共进 ,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整合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首要基本特征,要求社会各阶层之间互信互谅、和睦相处,这就需要最佳的利益格局,并适时适当地进行利益整合。利益整合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其中政治稳定至关重要。同时,政治稳定类型众多,与利益整合相适应的只能是开放型、动态型、发展型和经济主导型的政治稳定,这也正是党和政府所强调的政治稳定。在政治稳定中实现利益整合之后,政治稳定就更能根深蒂固、持久深沉。  相似文献   

14.
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生活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利益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利益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政治稳定与构建和谐的利益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公正的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下中国人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但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层与利益格局的调整,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我国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增多。发展以平等、自由、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协调利益冲突,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自治,从而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协商民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公民社会、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协商民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司马俊莲 《理论月刊》2007,1(2):174-176
村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村民自治更是涉及到民族平等团结、和睦共进等重大政治性、民族性问题。恩施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一个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作为民族地区,在实行村民自治中,既有与其他地区相同的共性,也必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村民自治现状进行理性分析,以探讨出一种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村民自治模式,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论改革代价的公平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生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代价分配不公,引发了社会种种不良反应,累积成今日无法回避的社会矛盾,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改革代价的公平分配一方面应坚持机会均等的原则,以促进效率的增长;同时又应对那些为改革付出代价的社会群体做出补偿,以实现"矫正的正义".这两个方面须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为此,就需要国家和政府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改革代价分配机制,有效地协调由更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所引发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8.
刘娴静 《中国民政》2013,(11):14-15
在“村居型”社区内部存在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三大治理主体,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各自利益为结点的网络。本文分析了社区内外不同性质权力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这些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建构并维持社区内外的各权力主体之间的有效协调与合作,从而实现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稳定秩序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为使社会长治久安,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建立起和谐社会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全面贯彻"四尊重"方针,充分激发创造活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掌握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畅通利益诉求渠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相似文献   

20.
张喜红 《求索》2008,(12):84-85
社会团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学术交流、促进科教兴国,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及推进社会自治、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断克服服务群体不平衡、整合和代表团体利益不够、内部管理缺乏民主、影响力不足甚至违法违规等问题,完善有关社会团体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引导社会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监督,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