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895年甲午战争后结束到辛亥革命前的十余年时间,出于各自的现实需要,中日双方采取了合作的姿态,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中国近代留学日本的热潮.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背景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点、中日双方对留学的态度和政策,对中国近代留学日本的热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中国近代留日潮形成的原因,对理解近代中国留日现象以及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中日关系的好坏在时空上都与韩半岛的安全、生存以及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冷战结束以来,在东北亚地区多强并立的国际局势中,中日两国同时加大了迈向世界大国的步伐,使得东北亚地区大国关系调整不断加快(日美同盟对中俄接近)。中日"大国意识"碰撞以及日本围绕"周边事态"问题推动普通国家化的对外战略,引起了中日关系的日益紧张。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日实力关系面临的结构性转折,就是两国实力关系趋于对等化,这是近年来中日之间的不正常关系或者说"政冷"关系的主要根源。中日之间这种大国意识的碰撞对东北亚地区新国际秩序的形成,有着日益突出的影响。对此,韩国外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就是韩国要成为"东北亚中心国家"以及"中日之间的均衡者"。这一看法说明韩国的安全、生存以及国家利益离不开中日两国关系走向这一维度。那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中日关系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对分析东北亚局势及韩国外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日本神道教的形成发展是古代日本统治者在古代东亚历史环境中出于国家主义目的将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人为地改造成政治神话、理论宗教和民族哲学思想的过程。神道教具有服务政治甚至其本身就是政治思想的特性,构成了古代日本政治的思想基础。神道教是支撑古代日本内政外交的精神支柱,对古代日本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神道教对近代日本的政治影响是对古代日本政治影响的延续。古代日本是基于神道教理解、摄取中国思想文化的。古代日本思想史的发展是在吸收中国思想的同时受其刺激回归神道教、在民族化中前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古代教育对日本教育的思想、制度及方法给予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束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近代日本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日本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由冯瑞云撰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的《当代中日关系发展要论》一书,选题新疑,立论精当,论述透彻,它既是一部新作,又是一部力作。 该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以关键事件为基干,显现了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除了占领时期外,大体上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以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为界线,前一段为中日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的不正常时期;后一段则是中日关系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的时期。在前一时期,由于吉田阁及其以后的历届内阁基本上都执行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因此,中日两国既没签订和约,更没恢复外交关系,使两国关系处于敌对的战争状态。但是饱尝中日两国交恶之苦的日本人民以及一些有识之士,切望打开紧闭的中日关系的大门,尽早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日本国内的日本人民、日本政府、日本政府的某些官员各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这些态度对中日关系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为了从深层次的角度回答这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4月17日,由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教科处主办,河北大学期刊社、《日本问题研究》编辑部协办的"日本的战略取向与新时代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洛阳隆重召开。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国际政治专业学科带头人徐万胜教授在开幕式上讲话,并在专题讨论中作了题为"日本的印太战略与新时代中日关系"的发言。河北大学期刊社社长、《日本问题研究》常务副主编宋凤轩教授主持了主旨报告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高洪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权力转移理论加以扩展,区分实力与政治权力,并探讨了全球层级体系和区域层级体系并存的情形。借助这一扩展的权力转移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的实力格局和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中日对东亚政治权力格局态度的变迁,以及前两项对中日关系和东亚区域稳定的影响,并讨论了美国面对中国崛起而采取的对日战略。本文认为,中国崛起所导致的中日两国间的权力转移有利于东亚稳定,但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对东亚区域层级体系的态度逐渐由满意转变为不满意,给东亚稳定带来不确定性。本文指出,中国在全面推进与日本的战略互惠关系时,不应在日本"入常"、领土主权等争议上轻易妥协,而应承担起东亚领导者的角色,同时尽可能避免在美国的认知中成为挑战者。  相似文献   

8.
中日近代高等教育的比较--以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高等教育交流自古不断,隋唐时期,日本曾向中国派出大量使节及留学生来华学习,并于八世纪初仿照唐朝的国子监在日本设立了古代的大学--大学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是日本学习与借鉴的对象。但到了近代,中日高等教育的交流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开始向日本学习与借鉴:京师大学堂章程仿自东京大学,《壬子学制》仿自日本学制,甲午战争后,中国更掀起一阵留日高潮,1906年留日学生达12000~13000之众①,1909年来华任教的日本教习达405人②之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什么中日高等教育的相…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广泛形成的丝绸之路文化认同与中日交往密切相关。这种文化认同的内涵在于佛教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的中国溯源,其形成机制则是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为前提,以日本现代化发展成熟时期的文化消费方式的革新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为条件,通过电视、电影这类新媒体传播途径,以中国佛教传入、融入日本并成为日本固有文化传统的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为基础,以对传统和文化记忆的重新阐释为方式等不同机制的相互作用而促成的文化现象。从中日交往的时效来看,彼时的中日外交关系产生了即时性的效果,为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打开了局面,而中日古代文化交往的结果却早已历时性地为此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10.
日本曾经在很长的时闻内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视为圭臬,其法律制度基本照抄了《唐律疏议》和《大明律》的主要内容。近代以来,日本人逐渐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转向学习西方法律文化。并试图将日本法律文化推向整个亚洲。20世纪以来,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由学习转向了研究,许多中国法律史研究著述出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逐渐转向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1953年开始发表的《时间》,是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堀田善卫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这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恐怕也是日本同类题材中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文章以此为文本,着重分析经历了战争一代的日本知识人对于以南京大屠杀为重要场景的近代日本侵华战争和中日关系的认识。原本几乎与中国无缘的堀田,战争结束前后将近两年的上海经历,促使他对中日关系开始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时间》便是他这一系列思考的集大成之作。这部作品,高度凝聚了这一代有良知的日本知识分子对于过去的战争、中日关系和东亚命运的沉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刘迪 《新民周刊》2012,(42):24-24
今天日本经济界,已认识到中日关系恶化的危害。某日本经济杂志报道称,最近居留上海的日企驻在人员每逢聚会,最大的话题就是"今后怎么办",他们的谈话中不乏对石原挑衅中国的批评。该杂志报道说,中国"反日游行"后,其中一些企业开始考虑缩小投资规模甚至撤资。不久前,不少日本媒体鼓吹"撤出中国",但企业的真实想法到底如何?日本读者...  相似文献   

13.
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关系被认为是中国与20多个邻国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尽管中日关系大体上是好的,但是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为此,本文从中日双方角度对两者之间矛盾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日本失衡的民族心态与当前日本消极民族主义的郁结.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在如何处理中日矛盾问题上,除了事关两国政治基础的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之外,对于双方之间不断涌现的具体摩擦,我们应该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原则,一切服从于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大局.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外交体制是在幕末改革和明治维新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与西方的接触、交涉、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它既有西方外交体制的形式,又有日本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日本外交的近代化不是在明治维新中一蹴而就的,幕末近代外交意识的形成,外交机构的初建,外交经验的积累,以及外交人才的培养,都为明治政府的外交近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明治政府的重视和强力推动,使得日本近代外交体制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5.
受近代东洋建筑与中国建筑研究先驱伊东忠太的启发和倡议,汉学家后藤朝太郎1912年在日本建筑学会上连续发表了以“从文字看中国古代建筑”为题的系列演讲,但这些演讲稿在中日两国近代建筑史上并未提及。梳理“从古文字研究古建筑”这一研究思想的起源,分析以汉学成就闻名的后藤朝太郎从文字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背景,并归纳与总结其发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理论体系与研究成果,对中国近代建筑研究史重新溯源并探寻其滥觞,以期为建筑史研究与建筑考古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日台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发展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是日本既定的外交方针,也是21世纪日台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深厚的"殖民情结"和现实的对华战略是日本染指台湾的根本原因.日台实质性关系的加强将使中日关系中的台湾因素日益凸显和复杂,台湾问题将成为今后中日关系中最具爆炸性和破坏力的敏感问题.因此,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李文研究员著《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获第四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二等奖。《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从文化方面研究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学术著作。“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是遵照已故中国日本友好协会会长孙平化先生的遗愿,于1997年9月由宋庆龄基金会设立的,旨在利用孙平化先生生前、生后所得的各类捐赠和奖酬,支持中国日本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奖励优秀学术成果,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本届评选的对…  相似文献   

18.
在地缘政治风险增大、美国贸易保护趋势增强、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日本积极促进国内结构改革的形势下,改善中日外交及经贸关系的重要性突显。进入2017年春季,中日关系出现向好迹象。钓鱼岛事件后低迷数年的中日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融合作领域呈现企稳回暖态势,日本政府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中日两国经贸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稳定发展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文 《当代亚太》2005,(7):17-23
近年来,中日关系出现的困难局面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国际关系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之间存在关联性.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中国顺利度过经济过渡期和社会转型期,也有利于为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依然需要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尽量把日本变成一个有利于中国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围绕1905—1945年日本"海上帝国"的建设活动,分析日本国民性所起的"作用",是对明治维新进行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明治维新至日本战败的近80年间,"布国威于四方""日本人优秀论""万世一系天壤无穷"以及"樱花与武士关系论"等观念深入人心,内化为日本人的日用伦理,成为近代日本国家走向的助推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国民性带来了日本物质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最终在打造"海上帝国"的路途上,将日本国家带入了深渊。冷静分析日本国民性,对思考当下中日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