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德茂 《工会论坛》2003,9(6):122-12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当社会生活中出现一些偏差时,我们有必要从这个宝库中提取其精粹,用以指导今天的实践.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倾向的文化机构,理应在社会教化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使我们的读者在学习现代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领略到儒家所提出的"成人之道".这也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儒家伦理教育思想、人生价值观、理想人格思想、教育方法等 ,对于探讨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到当下,儒家文化有一个漫长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基本原则,使得不同时期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衍变都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可以说,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衍化的动态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对当今社会过于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公民道德观念建设的反思,是对"以仁为本"的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倡导"为国以礼"、"以德治国"、"贤人政治"的治国理念作为先秦儒家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是中国封建时期法律思想的基石,影响着封建法律制度的构建,也因其历史上的功过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有所启示。当前,中国要想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并有效运用于国家治理、法治建设之中,必须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传承并弘扬儒家文化(思想)。在批评的继承中加以扬弃,在继承传统、着眼当代、开创未来的意义上将儒家的智慧运用于我们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性别和儒家文化的视角,研究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及其人际关系的现状是非常有意义的.分析探究儒家文化与当代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内在关系,可以帮助女大学生化解人际交往中的困惑,消除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优化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推动其人际交往朝着和谐、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四德说”和董仲舒的“五常说”通常被认为是关于儒家核心价值体系较为标准的概括,在儒学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宋代儒学复兴,学者们对此问题的探讨则侧重于分析各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儒家功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李觏把礼作为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心,以之统摄其余;理学大师朱熹则将仁作为最高的范畴,以之兼摄其它。两人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他们思想体系内在理路、学术传承的不同,也反映了儒家内部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7.
儒家主张通过修身以达到个人身心和谐,通过对于“礼”的维护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天人舍一”为总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大同社会”作为自己最高的政治理想。儒家文化中的和谐内容对于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值得借鉴的积极内容,同时也有因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消极影响。先秦时期是儒家文化的产生和重要发展时期,本文试图探寻先秦时期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并简要加以评析,从而进一步探究先秦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最重要、最主流的部分,并形成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今天,儒家思想里所蕴含的智慧对我们提升领导水平,做到以人为本、诚信领导仍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下面拟就儒家的仁爱理念、中庸境界和儒家的义利观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文化,应传承儒家文化之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儒家"诚实守信"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从"人伦"信用观到"契约"信用观的转变;转变"以礼守中"的观念,树立法治信用观;传承儒家文化重视家庭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每个人从幼儿期就开始接受诚信教育,从小树立诚信观念;发扬儒家文化注重行政信用的优良传统,打造信用政府。此外,还应完善征信体系,助推人们牢固树立诚信观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的简要阐述,论证了儒家的终极理想与民主政治的非冲突性关系,认为儒学的开放性可以作为与民主政治发展相对接的切入点,儒学所倡导的人格平等和参与平等可作为两者兼容的基础;认为民主政治与儒家文化相融合的路径选择是“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应该科学地对待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的精华纳入民主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借以更好地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妇女压迫不能归咎儒家文化中国妇女在历史上曾经长期遭受压迫,儒家文化在历史上曾经长期繁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首数孔子,而孔子就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论语.阳货》).因此论者或以为,中国妇女长期遭受压迫,儒家或儒家文化不能逃其责.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与法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缺失、纲纪崩坏、吏治腐败是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产生这种法治困境的深层原因,人们普遍将其归结为制度不健全。而儒家文化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症状,是儒家伦理对法治精神的消解和化约。儒家文化中的等级伦理、宗法伦理、和合伦理与法治精神格格不入,严重阻滞着法治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儒家一贯提倡"让",就原始儒家(孔孟荀)而论,儒家之提倡"让"并非一味地反对竞争,而是主张合理地竞争."礼"的本质在于"辞让",故以辞让保证竞争,实际上也就是通过个体的辞让以实现群体和谐.争而不失和谐,这是原始儒家的理想.但儒家之"让"在现代社会的适用不是无限度的,这要看它与现代的法律制度是否冲突,是否有利于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秩序,那些与现代社会制度不吻合的所谓谦谦礼让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处处留存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大学之道"完整系统地建构了一套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修己以安人"之人生理想和实现路径。这套道德修养体系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前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仍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人性张扬与传统道德的对立 从传统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以德治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德治"即德政之治,它是以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作为统治手段和社会管理模式.几十年来,历代统治者都是实行"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统治方式作为管理国家和调整社会的重要手段.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治国问题上的以德治政和以法治政的争论,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孟子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孔、孟创立的"德治"思想,为后代的德治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根本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中”或“礼”不仅是先秦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也是刑事政策的指导原则。先秦儒家在司法方面也体现了“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司法公正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司法公正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保障。儒家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治国方略追求的最高目标即社会和谐。儒家的治国之道追求的是社会和谐,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有效防治犯罪。在犯罪的防治对策上,儒家并不主张单纯诉诸法律手段,而是强调运用经济、政治、道德等多种手段来防治犯罪。  相似文献   

17.
青年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青年问题中的一个永恒的、深刻的主题,它涉及的是青年在精神、价值后面的继承和创造活动。对20世纪末中国青年来说,怎样看待居传统之主流的儒家文化,又具有特殊的含义。 当代的青年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现实变化而来的往往是各种现代观念。许多调查资料表明,青年人处在应接不暇的忙乱之中,对传统的儒家文化及其基本观念或是陌生至极,或是难以接受,只有有限的一部分知识层青年才会思考如下问题:越是现代观念涌入之时,越显出传统儒家文化的观念的重要性。他们意识到,大量的现实困惑和矛盾是不能用现代观念来解释、来排遣的,而许多儒家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精萃中的伦理道德已深入中国民族的家庭结构中,虽历经变化,但其民族国家观念仍为中国社会的安定力量,且能经受许多外来势力的冲击不动摇。此种影响力,在中世纪以至近代史中,亦使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都具有深远作用,以至儒家文明被认为是这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然而儒家文化的精华并不止此。在其经典中尚有许多虽被提出,但  相似文献   

19.
由儒家主导性开辟的德位之辨,孔子为其定下基调,孟子从道义论立场加以证明。儒家揭示德位之辨及其敬位意识,并上升到义务论性质。以德居位、敬位意识内化为责任心和忧“责”意识、义务心使然、道义论立场,对知识分子从政之路提出了责任情结问题,更使儒家的德位之辨获得了独特的理论向度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儒家文化区的国家或地区在民主转型后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民主选举不规范、地缘矛盾突显化等。其原因在于政党政治不成熟、未完成由形式民主到实质民主转变、民主政治固有自身缺陷等。儒家文化区存在产生自身特色民主样式的可能性,儒家式民主的生成需要价值和制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