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国内科普界、科学传播界经常谈到科学素养,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中也破天荒地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列入重大专项课题。我个人倾向于仍然称“科学素养”而不是“科学素质”,而且最好不用“公众”、“全民”修饰词,而用“公民”修饰词。公民科学素养是公民文化素养的“子集”,简单说是指一个社会中成年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常指最低要求。它有四个方面的问题:(1)它指的是什么?即如何定义它?(2)它是干什么的?即人们用这个术语要做什么事情?(3)我们如何测度它?即如何设计指标体系实际测量它?(4)如何解释调查得到的…  相似文献   

2.
探讨确立公民科学素质测评问卷内容设置的原则,首先应该明确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目的。无论美国的2061计划,还是我国的2049行动计划都是着眼于几十年后达到所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这一长远目标。毋庸置疑,所谓所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中的科学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因而应该在同时也必须在每一个公民未成年  相似文献   

3.
<正>据媒体报道,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显示,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远低于美国25%的人群比例,同时也低于中国接受高等教育8.93%的人群比例。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素养对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对于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尤其重要。最近百余名院士联名发出倡议书,呼吁全社会回归科学精神。他们在倡议书中说道:"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在当前的历史时期,能否拥有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能否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能否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是衡量公民个体是否具  相似文献   

4.
《今日上海》2012,(2):11-11
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制定与试测课题组日前发布的调查结果:2011年上海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平均比例为17.3%。其中,男性比女性低0.1个百分点。2007年起,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制定与试测课题组着手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研究制定与试测,提出从现在起至2020年,中国公民至少应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5.
《科学素养的基准》是美国“2061计划”丛书之一 ,该书设计了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在科学素养方面应达到的基准 ,对我国的教育也有启示意义。下文为《科学素养的基准》中“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索”、“科学事业”三个章节的摘选。  相似文献   

6.
朱馨 《今日浙江》2014,(8):56-57
正崇尚科学精神,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思想行为说不,理性客观地看待人事,并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浙江人的科学素质正在不断提高。据全省第五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3年浙江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6.98%,比2010年5.61%的水平提高了1.37个百分点,达到"十二五"中期的预期目标,有望在2015年达到8%。创新从此起步"没有科普,就不会有科技创新人才的充分涌现。"省委副书记王辉忠在  相似文献   

7.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从动态的分析视角,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意识状态、以及获取科技知识行为这样三个维度。为了解当前社会科学素养的现实状态,深刻的揭示科学素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交互关系,我们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湖北省境内展开了研究。通过对1234名样本的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双变量的交互分析,我们了解了当前湖北省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科学素养与当前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关系。同时也发现了在科学素养中的很多亟待改进的问题。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认为为了保证一个社会和谐有效的运转,必须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也是新时代和谐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公民科学素质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目前我国每100人中只有1.4人的科学素养水平达标,而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1990年时就已达到6.9%,欧共体国家  相似文献   

9.
《政协天地》2012,(6):46-46
全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仅有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上世纪80年代末、904代初的水平,比美国就低得更多。而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全国政协委员王庭大称,在4个国立科研机构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  相似文献   

10.
王丽慧 《前沿》2008,(1):116-118
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成为日益重要的资源,科学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孕育新的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教育,人类教育理念中出现了科学教育的身影。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同时,这样的一种理念也要求我们在现实中注重科学技术决策及教育的侧重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时事报告》2011,(1):7-7
中国科协近日公布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5.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从2004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国务院62个部委75个新闻发言人的名字和联系电话被视为政府公开信息的一个信号,到2006年2月开始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把参与公共事务能力作为公民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的一项内容,公民在科学决策或公共事务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已经逐步地展开。然而,在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过程中,存在的观念、机制和程序上的问题不容忽视,本刊邀请来自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大学的学者和媒体的记者就科学决策或公共事务中的民主参与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改 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而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很巨大的。然而 ,就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来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 ,问题依然不容乐观。故此 ,深入探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建国伊始 ,科普教育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但认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属性具有完全的公共性 ,应由国家作为公共品来向社会供给。因而 ,所有的科学活动和科普活动逐步被国家管理 ,且由国家的有关机构所领导和开展 ,这在当时的情况下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  相似文献   

14.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公民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素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公民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而公民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在于公民是否具备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独立、理性、能够将权利和责任统一的现代公民的出现。本文着重于政治学的角度,从分析公民素质之于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出发,进而分析和谐社会中公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将公民素质分为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主体自立意识、权责意识、规则意识、共赢意识和公德意识,后者主要包括政治认知能力、理性判断能力和理性沟通能力,最后提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公民素质养成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食品产业作为山东省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众多,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研究其从业人员科学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省内食品产业青年职工科学素养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以女性为主、学历偏低、接受科学再教育情况较少且收入水平不高,仅有6.4%的被调查者具备科学素养.未来需加强各种形式的科学再教育、加大政府科教投入、提高领导重视程度、创造文化环境等来提升食品产业青年职工科学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7.
范洪亮 《当代广西》2012,(21):44-44
新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对领导干部读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干部必须根据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开展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领导干部多读书、读好书、用好书中知识,这是提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人面对浩瀚的书海只能望而兴叹,使读书的象征意义多过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本好书至关重要。《领导月读》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读本——通过简洁、经典、实用、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科学素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基本价值观和科学品质等方面的内容,是青少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综合素质的表现[1].通过对深圳、中山、北京、成都的1406名初中生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对科学术语理解较好,而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偏低,青少年较好的掌握了科学实验法和对比法;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但还有迷信思想存在;形成了较好的科学品质.因此学校应继续加强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社会也应该创设良好的氛围,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学生公民素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信仰素质是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灵魂,提升信仰素质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升信仰素质的基本路径是:学习与理解相结合——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旨和灵魂;坚持与发展相结合——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中国科协曾经就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作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0.3%,仅为美国人(6.9%)的1/23,欧洲人(4.4%)的1/15。这个数字令人震惊,意味着我国全民平均科学素养的低下,科学意识的淡漠以及科学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