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社会关注收入分配问题,既有对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关注,更有对收入分配不公的关注。而收入分配不公则突出地表现在垄断性国有企业上。  相似文献   

2.
何芸 《理论月刊》2012,(5):149-152
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一理念对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着城乡、行业、地区、阶层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等包容性问题,应该着力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促进收入分配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不平等的劳动能力和政府再分配的效果等因素,共同决定了现阶段收入差距的存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一些违法行为则进一步强化了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扭转这一局面,形成合理的收入差距,必须调控初次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努力推进初次分配实现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的统一,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公众推举的第二难题: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如何科学分配好蛋糕总得票率:97.16%紧迫程度4.05复杂程度3.88尖锐程度3.98关注程度3.98(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1)入选理由:近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不少专家提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己经  相似文献   

5.
汪平 《创造》2002,(1):27-27
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发生了十分可喜的变化; 但是,目前我国毕竟远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收入分配主要由市场调节的机制和调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其突出表现是:①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与某些方面的平均主义及“大锅饭”共存。②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难以解决。③不少分配透明度差,难以实行有效的调节和监控。④收入分配不规范,相互攀比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少地方和部门存在国民收入超分配的现象。⑤在绝大多数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有一…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稳定都提出了挑战,分析市场机制、政府调节、社会力量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待和正确地解决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调节收入分配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所以要照顾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协调好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取得共识。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要在“更加公平”的原则下,通过“提低、扩中、调高”等办法,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切实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加强各项调控机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并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切实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世纪行》2008,(9):17-17
当前,居民收入分配率低下、且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基本思路是: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宏、微观收入调节机制,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处理好三大分配关系,即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国民收入城乡分配关系以及居民内部之间的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9.
由于分配关系不顺,造成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成为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引发当今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不在于差距的存在,而在于差距的大小和性质,在于是否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一般来说,由自然宗赋和历史遗产等差别形成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正常的,或合理的;由不同所有制形式造成的收入差距,也自然属于正常和合理,因为不同所有制是同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因此,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目的不是彻底消除差距,而是消除不合理的差距和过大的差距。为此要改善和理顺五种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10.
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关乎一个国家稳定和谐的大局。公共政策作为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对调整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性是其价值追求与本质属性。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政策存在公平价值缺失、政策的不当倾斜和偏好以及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构建以公平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调节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柏春 《前沿》2012,(5):106-108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评判国民幸福指数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公平与效率双重杠杆的调整下,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但与之伴生的是分配不公的日益凸显,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也已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公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多年来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收效甚微。安徽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根本扭转。故此,只有通过分析现状。从体制、制度层面、改革配套措施和政府主导作用等方面来全面阐述如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才能提出相对公平的解决对策,即安徽城乡收入分配“一次分配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二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注重社会责任,既要“结果公平”、“过程公平”,更要“机会公平”。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安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走向相对公平。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视野下的收入分配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凸现作为经济法价值的社会公平,其法理基础在于经济法调整社会分配关系和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法属性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以及削减收入分配不公危害则是其现实要求。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的基础经济法律制度以及收入分配的调控监管制度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实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的经济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4.
胡世俊 《理论月刊》2003,(11):80-82
我国的收入分配已处于严重不公平的状态,只有通过一些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政策措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劳动和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增长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过去十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变化时期,收入分配格局同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收入差距达到了建国以来最高水平,收入分配不公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公众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注和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理性地寻求改革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理性判断我国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有所放缓,城镇内部的实际收入差距加速扩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处于高位徘徊,全国收入差距仍持续而缓慢地扩大。导致收入差距缩小的一些因素(比如农产品价格、农民工工资、农村公共政策),或者不具有长期持续性,或者其影响还不足以抵消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城镇房地产价格的上升,较高的通货膨胀特别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城市化进程推高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垄断行业收入畸高,社会保障制度分割,腐败收入带来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愈发严重。因此,亟待出台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公"为中心内容、与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紧密结合、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问题高度兼容的一套系统、有效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政策。  相似文献   

17.
陈宪 《今日广西》2010,(20):22-23
包括灰色收入在内的收入分配不公,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灰色收入作为扩大收入分配差距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与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理应受到严格制约。  相似文献   

18.
汤文华  段艳丰  刘小进 《前沿》2013,(15):95-97
实现财富价值是人们的理想.市场经济奉行功利主义逻辑,结果引致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分化.克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的有效办法是采取公平分配制度:国家通过立法,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实行企业剩余分享制.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西》2010,(23):27-27
合理调整分配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收入分配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二是收入分配相对公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20.
郭振宗 《理论月刊》2003,(11):149-1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不仅表现为总体收入差距拉大,而且表现为东西地区、城乡居民、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收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拉大。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初始条件不同;体制外收入膨胀;体制、制度与政策安排的不公平、不合理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对策是: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能力;深化体制与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行为,打击遏制非法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