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始建于1988年,那时全世界范围内生态现代化起步不久,且生态意识主要在工业化国家有广泛的响应。发展中国家大都处于观望态度,觉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是工业化国家引起的麻烦。发展中国家抱着强烈的愿望进行现代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仍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  相似文献   

2.
张晓霞 《长白学刊》2013,(3):106-109
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对于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当前及长远发展十分必要。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从当前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正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划分,给重庆市各区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承载生态涵养发展功能的三峡库区区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突出生态优先,着眼涵养发展,理应成为工作中的重要遵循。一、生态涵养发展为三峡库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态涵养发展,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两大生态问题入手,剖析了这些国家所采取的现实策略和未来的生态走向,同时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家要在保证自身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科技、教育、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以期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百家论萃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曾国安、胡振国在《江汉论坛》2002年第12期撰文,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化时所面临的后发劣势和后发优势,并指出,克服后发劣势,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后发劣势有:1、发展中国家进行工业化时已经有了一大批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面临着工业化国家的巨大压力;2、人口的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并存,造成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度膨胀;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曾沦为工业化国家的殖民地,其遗产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4、工业化国家…  相似文献   

6.
张微  董玉宽 《前沿》2013,(8):100-102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五位一体"国家建设布局中,由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是加强公民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体现,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徐岩 《前沿》2011,(3):171-175
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历史的环境债务和现实的环保缺失以及发达国家推行的"生态殖民主义"等已使我国目前生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在一定时期内还有恶化的趋势。因此,只有探明威胁我国国家生态安全的各种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8.
徐旭 《今日浙江》2010,(23):54-54
近年来,龙游县以"美丽乡村"创建作为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努力建设惠及全县农民的新农村,构筑钱江上游美丽富裕的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9.
同国家干预主义理论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思潮之后,通过其所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迅速传播,并成为WTO建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但由于新自由主义坚持形式正义,否认实质公平,未能真正考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地位的悬殊状况,发展中国家不能获得真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机会,形式正义掩盖的是不平等的实质,导致WTO法价值生态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所向,在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国家利用掌握的经济、技术和政治手段,推行所谓的"生态帝国主义",试图牢牢把握"绿色运动"的掌控权。该文论述了中国有必要确定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寻找适合本国的生态文明之路以及产业结构低碳化的最佳路径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泰顺保护与发展和谐共鸣 近年来,泰顺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这个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屏障、生态产业、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生态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环境优势,走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贺利平 《前沿》2014,(17):60-61
儒家生态伦理观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现代生态文明观是一致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本文通过对儒家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内涵的分析,结合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确立健康消费观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当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勾红洋 《传承》2011,(1):41-41
碳,勒紧了谁的脖子?"碳关税"和"碳减排"会告诉你答案。欧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重污染、对煤及石油等生物化石能源有着很大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多数已经抛给了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4.
《前进论坛》2014,(10):50-51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的总体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做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战略部署。生态红线就是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处国家生态示范区的松阳县,近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合力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农业区域品牌。目前,松阳茶叶种植面积10.05万亩,良种率92%,  相似文献   

16.
袁梅 《求索》2010,(6):125-127
"天人"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智慧。儒家的"天人合德"、"天人同构",道家"天人同源"、"道法自然"以及佛家的"依正不二"思想是中国天人思想的精辟表达。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下的人天分离思想相对照,中国哲学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同构合一。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这种思想将普遍被世界重新认识和发掘,扭转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必须在整体上放弃西方"二元对立"的生态范式,确立以东方传统为原则的伦理文化指向。倡导中国哲学传统,寻求现代性转换和整合,为当代生态伦理育成提供精神滋养,应成为当代人的文化自觉与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生态观",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全民参与的生态观、同步协调的生态观和依法行政的生态观等多个方面,这些基于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精辟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指导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这充分显示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坚持科学发展,只有更新观念,大力开展五大屏障建设,才能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从而提升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19.
赵挺 《群众》2014,(9):17-17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为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江苏在全国率先编制印发了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并配套制定了生态红线区域监管考核及生态补偿办法,初步形成了生态空间管控制度体系。"管"就是强化监管考核。努力做到"三个落地":一是责任落地。  相似文献   

20.
王琪  杨潇慧 《前沿》2009,(10):115-117
历史上,生态问题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受到普遍关注;"以人为 本"的理念有着深刻的生态文明自觉,表现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自觉超越和"以人为本"是生态伦理的逻辑自觉起点;显然,作为生态伦理的逻辑起点,"以人为本"既应是生态伦理的核心底蕴,同时,又应是生态文明自觉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