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许勇 《唯实》2009,(10):79-82
刑事和解是一种以协商合作形式恢复原有秩序的案件解决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后,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其正当性在于能较好地保障刑法价值的实现,其制度上的实体规制是引入“准缓刑制度”和“准数罪并罚制度”。  相似文献   

2.
西方学者认为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为恢复正义理论、平衡理论和叙说理论,我国学者认为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应当分为哲学理论基础和法学理论基础,哲学理论基础包括和谐社会理论、恢复正义和功利主义理论,刑事和解的法学理论基础包括诉讼主体性理论、诉讼契约理论、刑法谦抑和刑罚个别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刑事和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和解制度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等西方国家产生以来,已形成了平衡、叙说和恢复正义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建立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应注意分清刑事和解与“私了”的本质,明确刑事和解适用范围,设立刑事和解调解委员会并健全国家刑事损害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首创义务劳动替代罚金刑罚方式:在全市率先试点暂缓判决、社会服务令、监管令、刑事和解制度;率先建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制度;倡导推动建立全市首个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这是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杨飞雪,当选第三届重庆“十佳法官”的主要成绩。  相似文献   

5.
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刑罚执行的轻缓化和非监禁化,是我国顺应世界法治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作为国家刑事司法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刑罚执行制度,如何更好地实施减刑、假释,是当前刑罚执行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冯桂艳 《世纪桥》2007,(7):66-66,70
中国现行的刑事法律未有刑事和解制度之规定,但这一制度确有存在之价值。且中国有建立刑事和解制度之文化基础、法律基础、刑事政策基础和实践基础。所以,探讨中国刑事和解制度之模式选择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检察机关在适用刑事和解的实践探索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其关键在于检察机关的司法能动缺乏应有的制度规范和保障。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应当确立正当的能动司法观念,并与司法克制主义相统一,在此观念基础上,对刑事和解的基本制度及监督制约机制予以规范.将不同诉讼环节的刑事和解制度相互衔接和协调,并在相关配套保障制度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赵淑华 《世纪桥》2007,(8):72-72,86
刑罚制定个别化的实现是刑罚个别化实现的方式之一,对刑罚制定个别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涉及到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各个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康军 《求实》2009,(Z2)
一、刑事和解的渊源与意义 刑事和解作为近期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新事物,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尤其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强调司法机关在严格遵守法律、打击犯罪、保障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注意适用宽缓制度与措施化解社会矛盾,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无疑对于司法机关现阶段的指导思想与各项实际工作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是刑事法制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回应,与多元治理、互动治理、有效治理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相契合,但该制度对传统刑事法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使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从绝对走向相对,可谓价值与风险并存。对公诉案件的刑事和解,应严格掌握适用范围,对自愿性合法性必须进行司法审查,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和侦查终结是适用刑事和解的基本前提,从宽处罚宜适度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