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谢多勇 《桂海论丛》2005,(Z1):91-92
一、关于布洛陀 1.布洛陀与壮族社会. 布洛陀[pu5lo4to2]一词壮语含义的主流解释是:"布"即祖公,"洛"即通晓,"陀"即全部,字面意思是"无所不知的祖公".实际情况是布洛陀在壮族社会中至少承担着三个重要角色:壮民族的创世始祖、壮族麽教崇奉的男性智慧祖神、壮族神话传说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创世神.  相似文献   

2.
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创造了壮民族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笔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主要有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布洛陀民间叙事山歌,布洛陀故事传说,布洛陀古乐、古舞、歌圩等,这些布洛陀文化遗产在田阳县尤为丰富。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传说中的布洛陀生日,从这一天开始到三月初九,各地群众络绎不绝地自发汇聚田阳敢壮山,祭拜布洛陀。  相似文献   

3.
敢壮山位于田阳县城东10多公里处,是壮族布洛陀文化遗址,壮族文化的发祥地。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田阳周边县、市及海内外的壮族同胞十余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唱山歌、祭奠朝拜壮族始祖布洛陀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4.
黄桂秋 《桂海论丛》2006,22(5):84-87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构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培育土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建设包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标志,追求和谐有序是布洛陀文化的精髓。壮族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生产类型、民族历史遭遇以及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壮族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从抢救保护研究开发的角度打造布洛陀文化,为构建壮族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5.
序(山村:老人与少年的壮语对话)少年:阿公.天从哪里来的?地从哪里来的?老人:不知道,只有布洛陀才懂。少年:那你知道山从哪里来的?河从哪里来的?老人:不知道.你去问布洛陀吧!少年:布洛陀是谁?老人:布洛陀是我们壮族很老很老的老祖宗。少年:阿公见过他吗?老人:见过!少年:在哪里见过?老人:在梦里,在山歌里。  相似文献   

6.
刘波  覃蔚峰 《当代广西》2008,(14):17-19
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80多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壮族始祖布洛陀生于斯长于斯,这里不仅有神奇的峡谷和天坑群,而且有神秘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7.
李红军 《当代广西》2010,(12):16-17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田阳的故事源远流长。这里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乡,是壮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右江革命根据地之一,红色刀枪曾在这里碰撞,碰撞的星火把中华大地照亮;明朝瓦氏夫人曾在这里出发,把入侵的倭寇横扫进海洋……  相似文献   

8.
《台声》2020,(9)
正我与"三月三"的初遇2017年底,我从台湾博士毕业到广西任教,第一次知道广西有个特别的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在壮乡人民的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三月三"现已被确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节  相似文献   

9.
苏星 《当代广西》2006,(9):15-15
2006年4月5日,岁在丙戌,节届清明,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百色市田阳县及周围百里乡村衣着各式各样壮族服饰的壮族儿女、各方宾客抬着准备好的祭品会聚于敢壮山之麓,谨怀诚挚之心,崇敬之情,公祭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当天上午,在祭祀大典现场,百里各乡村寨的壮民带着烧猪、鸡、鸭、纸做供品等祭品朝拜祖公布洛陀。按照习俗,每一个村寨壮民在朝拜的时候都会唱上一段山歌来表达心愿,其中20多名壮族女子合唱的“十拜布洛陀”更是把整个祭祀大典推向了高潮。祭祀大典甫后,数万群众拥上敢壮山,到姆娘岩、祖公庙去烧香祭拜,从山下到山上,约1公里的曲折…  相似文献   

10.
这里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里;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全国设立的五大民族文化研究基地之一;这里是广西歌海之源;这里是中国著名的“舞狮之乡”;这里是明代抗倭女杰瓦氏夫人的故乡;这里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右江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被国家命名的“中国芒果之乡”;这里是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美学的相关原理方法,结合壮族先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进行整体观照,充分挖掘与阐释《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敬畏自然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具体内涵,即充满灵性充满生命的自然和自然是值得尊敬的灵性世界.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7,(1)
布洛陀信仰是壮族的民间信仰,是壮族的精神灵魂,虽然它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是负面影响仍存在。要对布洛陀信仰的价值进行提升,应当引导这种信仰虽有崇拜但不迷信,以崇拜物为媒介把族群与国家命运相联、体现对人的价值尊重、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念,从而提升信仰的价值目标。还应逐步引导布洛陀信仰虽有自我但不自大,要把守规则提升到崇法、赞扬真善美的精神归属以提升信仰的价值谋求。  相似文献   

13.
唐蒋云露 《传承》2014,(6):108-113
姆六甲是壮族神话谱系中集创世女神、始祖母神和女性文化英雄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首位神话人物。姆六甲神话记录了她创世造人、治世定物等神圣功绩。姆六甲神话是壮族神话中的根基神话。从神话内部进行论证,分析姆六甲神话在内容上对壮族其他神话所起的奠基作用,从神话外部进行论证,分析姆六甲神话所反映的壮族先民生活状况和社会组织形态,以此回观它与壮族诸神话的关系,能使我们明确姆六甲神话在壮族神话中的源头地位,重新认识壮族这一珍贵的远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苏星 《当代广西》2010,(10):57-57
<正>阳春时节,绿意盎然。4月20日,为期三天的2010年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田阳县敢壮山旅游景区正式拉开帷幕。成千上万的壮族儿女和八方游客云集敢壮山,共同欢庆这一壮族原生态歌圩盛会。  相似文献   

15.
吕屏 《桂海论丛》2007,23(5):83-85
绣球是壮族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近年来,广西靖西县旧州镇依托传统的壮族绣球工艺,积极发展绣球产业.文章试图从旧州绣球产业的发展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本之关联,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本转换及运作的意义,从而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半月记事     
王海波 《当代广西》2006,(13):64-64
6月1日从自治区旅游局获悉,国家旅游局对2006年1月份至4月份全国导游IC卡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广西导游员检查人次和检查员检查率两项指标都排在全国前10位,受到了国家旅游局的肯定。6月2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共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区民间文学《布洛陀》等一批民族文化遗产,荣获入选本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位居民间文学类第二位。据了解,此次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10项。6月3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150名泰国语专业学生将乘包机,前往泰国那空沙皇家大学、…  相似文献   

17.
白族游神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具有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建设先进的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这些保护在全球化背景下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为更好地保护白族游神仪式,促进其发展,提高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游神仪式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将会是可供借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虢筱涵 《传承》2013,(11):121-123
白族游神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具有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建设先进的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这些保护在全球化背景下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为更好地保护白族游神仪式,促进其发展,提高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游神仪式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将会是可供借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琪 《传承》2011,(20):64-65
布洛陀信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和谐与共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标准,对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起到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为了促使布洛陀信仰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可采取保护传承和管理规范双重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愈发激烈,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深度发掘、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困境中的民族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突破现实发展困局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前民族文化工作的重点任务。新疆在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特殊性,文化环境复杂,民族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基于法律思维对有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民族民众的法律意识及相关法律关系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促进当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形成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规范,推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