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杰 《理论月刊》2006,(5):46-48
“易”是一种哲学思维,其本体喻义在“生”与“和”;它构造了中国式思维模式和宇宙图式,直接开启了道家之“道”本体论和儒家之“仁”本体论;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司同 《前沿》2009,(11):44-47
"美是什么"的问题属于本体论的范畴,然而,无论是西方"肯定本体论","否定本体论",还是中国的"中和本体论"都持有一种独断论的解答。"差异论美学"认为,"发问即本体""本体即差异"只有将美学建立在差异本体论的基础上,揭示审美活动中的悖论性差异、张力性差异、多样性差异才能在追问中真正把握到美的本体。  相似文献   

3.
李泽厚所谓儒家马克思主义或后马克思主义,以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为基础,重视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阐释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善)和自由享受(实现个人审美主体性),重新建构了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其建设性体系无疑是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的重大创新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陈国平 《理论月刊》2005,(8):120-122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和”的精神、“虚”的意境和线的形态的美学特征,即体现出中和之美、无言之美和行云之美。本文从儒家伦理准则、道家哲学观念和汉字笔墨趣味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系统的审美结构。  相似文献   

5.
郭守运 《求索》2008,(2):109-111
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具有家族性、连锁性和自我丰富性等特征。“奇”范畴的形成具有道家和兵家思想特色,经过儒家的整合,形成了一个以“奇”为核心的范畴家族和序列。“奇”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必须充分考虑其历史性和逻辑性的结合。“奇”范畴家族是一个动态发展且开放的半系统结构,具有中国诗性文化特有的伦理性、崇高性和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西方美学的美本质研究有其独特的哲学背景,具体而言,西方哲学史有一条“本体论──认识论──本体论”的脉络。以此为基础,西方美学对美本质的研究也就有着浓厚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哲学的历史气氛和文化传统,当代西方美学的主观性、相对性和非理性倾向并未从根本上走出西方哲学的二元论传统。  相似文献   

7.
儒道“天人合一”环境伦理观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对认识和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建构具有很大的价值。从本体论来说,天人同源、同性,因而人与自然皆为宇宙中平等的成员;从关系来说,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组成有机的生态系统;从地位上说,人与自然及其构成的系统,不仅具有各自的内在价值,而且互为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要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研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沿革,而且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伦理思想,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里的“性”,就是指人性。他认为,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不差上下,由于后天的…  相似文献   

9.
“面向事实本身”寻求认识的绝对自明性,这是胡塞尔毕生所追求的目标,然后最后证明他失败了。因为他仍没有摆脱知性思维的困境,所以他的意向性结核依然是一个预先设定。在中国先秦哲学中,由于立足于生存论立场,对本体的把握最初就建立在自明性基础上,它是儒家通过“忠恕”原则建立的类的情感或道家作为直觉中的境界。与本体通而为一。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说中国徒然人有现象学意义。既哲学本源于人的生存需要,那本体的明证  相似文献   

10.
儒家哲学中"天"有多种意义,其中就有道德义理之天。本体具有道德创生的大用,它是一道德的本体,契悟此本体的主要进路是由充满道德情感的道德实践而达于心性本体的逆觉体证的方法。具体就是通过道德实践,达到人的道德性的本源,而透至宇宙的本源。义理之天的创生是主动的,而不是气依照理的规定而被动形成。  相似文献   

11.
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价值的现代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浩  靖国华 《前沿》2005,(5):194-196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 以“爱物”为原则, 以“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为行为规范, 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发掘和弘扬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优化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熹理气论与心性论中存在着明显的二元论倾向,其实质是事物之形式因与质料因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于对动力因归属的说明之中。朱熹反对道家“有生于无”、佛家“作用即性”的命题,为现实世界以及儒家伦理规范寻求本体论的支持,则是导致其理论矛盾的社会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仁学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呈现出普世性的特点,为当代的普世价值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同时,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中庸""忠恕"等思想,也闪烁着普世价值的思想光芒。探索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普世性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有东 《理论月刊》2006,(11):54-56
“:美学研究对象”即“美学对象”,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本体对象;二是文本对象。传统美学把“美”作为“本体对象”基本上无疑义,而把“艺术”等作为“文本对象”却有不妥之处。美学的文本对象应该从传统的“艺术”(包括“自然”),转换到“文化”(包括相对应的“自然”)来。文化美学就是以“文化”(包括“自然”)为文本对象的美学。  相似文献   

15.
“虚静”说本为先秦道家哲学观点 ,在中国古代就有其丰富的哲学意蕴和美学内涵。当援用到艺术创作领域后 ,贯穿于艺术创作始终。从道家的体道方式中超脱出来 ,到“虚静空明”的体用方式和“以资谈美”的自觉方式 ,再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创作理论、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哲学转向与哲学范畴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畴的发展变迁与一定时代的哲学观密切相关 ,它映射着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的变革历程。哲学的本体论时期的核心范畴是“本体”、“本源”、“始基”,“认识论转向”导致了认识范畴的突显 ,“语言学转向”则强化了范畴的语言分析 ,“价值论转向”突出了人与价值问题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范畴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石 ,使全部哲学和哲学范畴都获得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关于“孝”、“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中国目前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儒家伦理中“孝”、“廉”的内涵及其伦理特征,指出“孝”、“廉”本身分别属于私人领域中的家庭伦理概念和公共领域中的职业伦理概念;其次,探讨了儒家伦理把私人领域的“孝”延伸至公共领域的“廉”的论证方式,指出儒家伦理通过加深“孝”的伦理深度和扩充“孝”的伦理广度而使“孝”成为“廉”的伦理基础;最后,本文对于儒家伦理关于“孝”、“廉”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进行了伦理评价,指出了儒家这一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启示意义,并且分析了借鉴这一伦理思想时应当防止的不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抽象性、稳定性、本源性和生发性是政治哲学之本体应该具备的几个属性。自然法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范”,具有超时空的特征;自然法是许多政治学说的逻辑前提,包含着衍生出新的政治观念诸如理性和正义的要素,具有本体性。因而自然法是深入研究和认识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层面。  相似文献   

19.
探讨本体的明证性关系到对哲学自身本性的理解。在哲学史上,无论是作为“世界统一性”的本体论形态还是作为“知识统一性”的本体论形态,其明证性根源都是人的生存体验。破除对理性的偏执,回归于明证性的本体,对人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这突出表现为把理性归约在人的生存活动下,确立起它与伦理生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诚”是先秦儒家和北宋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先秦儒家那里,《中庸》第一次将“诚”作为核心概念来论述.面对来自佛教和道家的挑战,周敦颐和张载都以《周易》为宗,以《中庸》为体,试图从本体论的高度为儒家的价值理想和治世之道提供新的论证,并且都借用了《中庸》“诚”的思想资源来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通过与《中庸》相对照,二人论述“诚”的思想时各自的侧重点和独到之处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