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雅丽 《人民论坛》2011,(9):248-249
互联网使信息由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公众由受众变成了传播者,越来越多"沉默"的人通过网络发声。互联网一方面是政府掌握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为把握社会动向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又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更加错综复杂。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我党执政的新挑战、新机遇。  相似文献   

2.
当前网络舆论形势与政府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使信息由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公众由受众变成了传播者,越来越多沉默的人通过网络发声。互联网一方面是政府掌握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为把握社会动向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又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更加错综复杂。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我党执政的新挑战、新机遇。  相似文献   

3.
网络名人又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影响力大、传播力强、活跃度高的三个基本特征。网络名人在互联网舆论形成、议题走向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网络名人为互联网注入了理性思考,并在建言献策、稳定舆情、加强监督、慈善公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柞用,传递了互联网世界的正能量。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名人的影响力、传播力,主动沟通交流,凝聚社会共识,团结网络名人共同推动中国互联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策》2011,(5):51-53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我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理顺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迈出新步伐。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在信息发布的领域不再一者独大,自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催化推动作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的网络舆论,具有网络舆论主体多元化、匿名性,形成高速性,传播互动性、互文性的特点。由于警察的特殊身份,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内容往往较为敏感,部分网民的观点容易夹杂着宣泄的心理,负面影响较大。针对涉警敏感事件网络舆论的独特之处,在涉警突发敏感事件发生之后,公安机关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快"、"准"、"狠"三大原则和策略;找准时机进行议题的设置与置换;发挥网络舆论领袖的重要作用;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技术队伍,对涉警突发敏感事件网络舆论进行技术引导。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越来越从虚拟走向现实,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社会热点都由网上发酵演变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相似文献   

7.
刘秀玲 《政策》2009,(2):51-52
近年来,广水市针对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的特点,积极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培育网络舆论力量,创新舆论引导模式,形成了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使互联网成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反映民意的“睛雨表”、维护稳定的“减压器”。广水市的主要做法是:一、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实行舆情搜集通报制度。我们组建了以相关部门为依托、  相似文献   

8.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已成公认的"第四媒体"。铁路作为面向社会的服务型行业,应提高对网络舆论的认知能力,及时有效地疏导和引导网上舆论,为铁路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由于具有互动和自由传播的特征,很容易成为各种极端言论滋生和蔓延的场所.某些极端言论通过夸大现实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危害性.本文针对互联网的特点,提出应当以"舆论参与"替代"舆论引导",调动互联网上的理性力量,抵御极端言论对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侵蚀.  相似文献   

11.
马志远 《人民论坛》2020,(3):102-103
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式,受开放性的网络环境、多元参与主体等因素影响,新媒体舆论环境较为复杂。我们应掌握新媒体内容建设的根本原则,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2.
黄芙蓉 《理论月刊》2012,(3):118-120
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表达方式,网络舆论正以其广泛性、迅捷性、互动性的特点优势,给我国当今的司法审判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回应民意成为审判实践绕不开的必然选择。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司法回应民意存在的几大缺陷,即冷漠性、被动性、片面性,并严正指出"理性与宽容才是司法直面网络舆论的该当姿态",明确了当今司法应遵循及时有效、贯穿始终、灵活引导等原则。  相似文献   

13.
王启兵 《传承》2011,(31):34-35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和谐高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高校需要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来引领和推动。校园网络舆论深刻地改变了校园舆论格局,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应充分认识校园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论,为构建和谐高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韦莉幸 《传承》2013,(6):124-125
国外学界对网络的研究比较早,研究成果较多,内容主要是围绕"网络民主""虚拟政治"进行。国内互联网和技术尚不如国外发达,相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建立或成熟,政府和公众的网络舆论危机意识还比较模糊。国内网络舆论的研究起步晚,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相关网络舆论危机的专著比较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互联网,可能是网络世界最热闹的地方。4.85亿网民,近两亿微博用户,在互联网上汪洋恣肆。,人人都可以成为网上焦点,事事都可能成为新闻"头条",网络已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集散地和交锋地。网络素养,则是当前网络舆论场中最令人担忧的"短板"。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提升,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社会变革,国家发展,需要更多人建言献策,需要不同阶层表达立场。在观点碰撞中,促进达成共识;在舆论交锋中,寻求良治之道。互联网的出现,让这种碰撞和交锋更加直接、更加便利。众声喧哗、多方参与、顺畅沟通、充分表达,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冲突频繁发生。人们借助网络发表意见、交流观点、聚合思想、维护权益,网络舆论日益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探讨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演变规律及风险演化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以人民网《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和《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所列举的40件影响较大的网络舆论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及演变的关系形成了以下观点:网络舆论具有独特的传播技术特征与传播人际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诸如"意见领袖作用凸显"、"信息控制力弱化"、"舆论场加速形成"、"议程设置全民化"等一系列衍生效应,这些衍生效应对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网络社区"意见领袖"的概念与特征;论述了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的传播和引导、网络舆论声势的营造及网络舆论压力的形成等方面所发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正视网络"意见领袖"现象并引导其发挥积极的网络舆论引领作用,是当前中国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以及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秦璐  王霞 《传承》2009,(20):72-73
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爱国主义在与网络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消极的影响,要实现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良性发展和爱国舆论健康传播,需要对网络爱国舆论进行积极引导,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秦璐  王霞 《传承》2009,(10)
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爱国主义在与网络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消极的影响,要实现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良性发展和爱国舆论健康传播,需要对网络爱国舆论进行积极引导,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在彰显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虚假信息泛滥、谩骂攻击成灾、无理情绪肆虐和敌对势力渗透等负面问题。思想宣传工作必须积极适应网络化新境遇,坚持虚拟和现实相结合、开放和规制相结合、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舆论引导原则,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为形成积极健康的正面网络舆论提供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