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结合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DH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可以有效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针刀结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颈性眩晕患者4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予针刀结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20例予常规口服西药治疗。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测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变化,并在疗程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追踪评价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头痛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外,总分和其余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对照组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和其余维度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头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和其余维度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3个月后随访时总分及绝大多数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针刀结合艾条压灸可明显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等症状并提高日常生活及工作等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刃针结合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原理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MTrP原理治疗,对照组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后均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治疗2周后(共治疗5次)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Z=-2.453, P<0.014);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以及在降低齿突生长性偏移(odontoid growth offset value,DO)、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bilateral odontoid lateral mass spacing difference, VBLADI)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刃针结合MTrP原理治疗颈性眩晕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颈性眩晕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中药辨证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其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眩晕、旋颈试验、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温针灸对CSA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联合推拿康复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疼痛和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法将66例混合型颈椎病(颈痛、眩晕为主要症状)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手法推拿、康复运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拟中药汤剂颈舒汤加减内服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7、10、14 d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cervical vertigo,ESCV)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眩晕症状进行评分。结果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7、10、14 d时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ESCV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10、14 d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7、10、14 d时,观察组ESCV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舒汤加减内服联合推拿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混合型颈椎病疼痛、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10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及针药结合组,观察3组临床疗效和经颅多谱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测结果.结果:2个疗程结束后,针刺组和针药结合组在总有效率与TCD检测指标方面,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而针刺组与针药结合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大多是由颈椎病引起的继发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该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胜红丸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方法:符合要求的病例随机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4例用胜红丸加减治疗,对照组36例用西沙必利治疗,其它治疗方法两组相同,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对厌食、食欲减退、餐后上腹部不适及上腹胀满的疗效有优势,对照组对恶心的疗效有优势。治疗组控制症状的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66.7%;治疗组改善胃蠕动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63.9%,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胜红丸加减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改善胃节律、增强胃蠕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是由椎动脉受压或其周围交感神经网受刺激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流量减少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引起。笔者经过10余年临床探索,采用指压疗法压迫颈动脉治疗颈性眩晕64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4例中,男19例,女45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者64岁;病程最短45 d,最长12年。 症状及体征:①眩晕:阵发性眩晕,视物不清或转颈时眩晕28例;颈部不能转动,稍动即晕21例;见光即晕12例;不能视物或声音稍大即晕2例;视物旋转,并伴呕吐1例。②颈部症状:均有不同程度颈部疼痛,运动受限,常在突然不协调的颈部运动后出现眩晕;伴手臂疼痛、手指麻木21例,恶心呕吐8例。影像检查:4例作彩色多谱勒(TCD)超声提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血流减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X线正侧位片示颈椎生理弯曲节段性变直32例,完全变直14例,颈椎韧带钙化15例,椎间隙变窄25例。MRI检查1例,脑部未见明显占位。CT扫描14例示椎间隙变窄,且伴不同程度椎间盘膨出或突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项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眩晕改善情况、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三重穴加放血疗法能显著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眩晕障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普乐林注射液合辨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5 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 (30例 )和对照组 (2 6例 ) ,治疗组采用普乐林注射液合辨证治疗 ,对照组采用进口脑活素加辨证治疗。疗程均为 14d。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达 80 .0 % ,对照组显效率为 6 1.5 4% ,两组显效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治疗组在消除眩晕、肢体麻木方面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普乐林注射液合辨证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对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VBA)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76例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组(A组,38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8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手法治疗前后VBA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B组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及A组BA流速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间LVA流速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周后,A、B两组LVA、右侧椎动脉(RVA)、BA流速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LVA、RVA流速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疗效优于A组(P<0.05).结论:在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中,穴位推拿对VBA流速的影响较旋转扳法明显,并可能具有比旋转扳法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客观地评价安痔注射液治疗各期内痔和静脉曲张型混合痔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一次性注射疗法 ,观察 10d ,并与消痔灵对照。结果 :治疗组 30例 ,痊愈 2 8例 ,痊愈率 93.33% ;对照组 30例 ,痊愈 2 4例 ,痊愈率 80 .0 0 %。结论 :安痔注射液疗效高于对照药消痔灵注射液 (P <0 .0 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贞芪益肾颗粒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气阴两虚兼湿热证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方法 ,治疗组 2 8例患者服用贞芪益肾颗粒加空白模拟片 ,对照组 2 6例患者服用肾炎康复片加空白模拟颗粒。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值、尿蛋白及尿红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2 .1% ,尿蛋白总有效率为 85 .7% ;对照组均为 6 5 .4 %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尿红细胞总有效率为 6 8.8% ,对照组为 6 1.5 % ,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值治疗后均明显下降 (P <0 .0 1) ,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 (P <0 .0 5 )。结论 :贞芪益肾颗粒能明显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气阴两虚兼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降低尿中蛋白和红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颈椎松解手法结合醋热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颈椎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程相匹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颈椎松解手法结合醋热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枕带牵引法,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vs.84.6%)。结论 颈椎松解手法结合醋热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对脑卒中后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司汀、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煎服,每次200 mL,早晚温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5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功能独立测量(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眩晕障碍程度(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WMFT、BBS、FIM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DHI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WMFT、BBS、FIM、DHI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对风痰阻络型脑卒中后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正骨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对比法将患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针灸正骨法和正骨法配合静脉滴注甘露醇,地塞米松疗法相对照,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性差异。结论:针灸正骨法是治疗急性期LIDP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