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对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的压制,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们是促进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南洋大学的创立、独立大学的申办为例,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来,关于辛亥革命与南洋华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洋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相关的南洋侨领研究;辛亥革命时期华侨社会思潮研究;孙中山在南洋的筹款活动;辛亥革命时期的南洋华文报刊等几个方面。从总体上看,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视角有所扩大,但研究领域分布不均,水平参差不齐,仍有许多可以拓宽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华文报纸是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2001年5月,马来西亚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引起华人社会一场大风波。之后南洋报业一直亏欠。2006年,马华公会出售南洋给星洲媒体集团。马来西亚华文报业遭到垄断。本文对这一事件进行阐述,希望华报与华社同舟共济,不宜相互交恶。  相似文献   

4.
《辽宁人大》2008,(5):F0003-F0003
大连海事大学(原大连海运学院)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学校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  相似文献   

5.
崔萍 《统一论坛》2004,(4):55-57
在云南昆明西山公园,有一座高达12米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许多不了解抗日战争史的青年们对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更是知之甚少。对于南洋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早已有不少著作记载, 陈嘉庚先生所著的《南洋回忆录》有着较详细的叙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洋华侨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1937年七·七事变后,更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两种命运的大决战时期。国内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波及到南洋华侨社会,南侨中民主与反民主势力分营对垒,斗争激烈。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分析,探讨这一时期南洋华侨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1909-1911年孙中山两次从南洋转赴美洲筹款原因之分歧大致有两种:孙中山在南洋遭到驱逐无处安身;南洋财力枯竭,筹款不得.事实上,孙中山在南洋有活动空间,处处遭到驱逐说值得商榷;后来的革命事业证明南洋并非财力枯竭,此说也值得探讨.经研究证明,孙中山赴美洲筹款是其既定目标,加之诸多因素合力而促成.  相似文献   

8.
王硕 《福建乡土》2008,(6):37-39
我对东南亚一带的向往缘于漫长零碎的感性积累。小时候,家乡常有“南洋客”归来,他们的莅临总伴随着一些稀罕物品。出了“南洋客”的家庭是自豪的,乡音未改的客人很神秘。后来,我知道了“南洋客”特指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南洋”一词古籍早有记载,印度尼西亚是其中华侨数量较多的一个跨赤道岛国。  相似文献   

9.
海南是中国传统三大侨乡之一,海南人下南洋历史悠久。在长期侨乡与南洋社会的互动中,侨乡民众创造了许多与下南洋活动相关的民谣。对这些民谣的解读,有助于今天人们对过去那段历史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1998年9月,我应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邀约去新加坡担任该院客座教授,教授油画写生。10月间,当我在新加坡公园写生时,一位新加坡华侨问我:你是中国画家吧,你为什么不去画画“晚晴园”?我问:“‘晚晴园’是什么地方?”他说:“哎呀!晚晴园是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故居呀!你怎么不知道,你应该去画那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末,抗战正激烈之时,郁达夫接受新加坡《星洲日报》的邀请到南洋。对此,一直就有各种猜测。认为郁达夫到南洋带有官方使命,去作海外宣传占主流。也有人认为是为了挽救他与王映霞破裂的关系,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有的甚至认为郁达夫到南洋,是一种自我放逐。根据最新资料表明,郁达夫到南洋,主观上只是为了摆脱特工王戴笠的迫害,他最终与王映霞的分离就是明显的标志。但客观上是为了抗日战争,并做了大量工作。这无损于郁达夫文学家、烈士的光辉形象。反而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的睿智与时代的无情。  相似文献   

12.
在1910至1920年间,华侨刊物中多见对于南洋地区的社会调查.这批社会调查出现在华商在南洋地区实力较弱,社会调查被视为商战之重要武器的背景下.侨刊社会调查的内容涉及南洋地区的自然环境、物产、经济情况与社会文化等方面.据社会调查观之,1910至1920年间的南洋社会优渥,物产丰富,椰树、糖、橡胶为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其时,南洋地区的经济为欧美殖民者、日本人与华人控制.20世纪初的南洋经济仍是初级产品经济为主,主要出产粮食与热带经济作物,而煤炭等燃料与工业品则全赖进口.南洋地区社会文化多元,原住民与欧美殖民者矛盾不断,华人在南洋地区的拓殖史十分悠久.南洋社会调查呈现出实用性强,为商战服务的特征,其书写者多为侨商或曾在南洋居留的知识菁英.  相似文献   

13.
卢小花 《前沿》2013,(2):152-154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被贩卖海外充当娼妓的女子,在中国被称为猪花,在日本被称为南洋姐(がらゆきさん).中日两国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承认公娼制度以及侍妾传统,在此背景下被贩卖南洋的两国女子有很多的异同之处.然而在两国完全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晚清政府与日本的幕府和明治政府在各自的妇女贩卖的贸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4.
在海南,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得胜沙街。这条具有一百多年历史、以南洋建筑风格为特色的海口老街,一直都让海南人引以为豪,更让外地游客为之好奇。得胜沙街东起新华北路,西抵龙华路北端,长520米。与附近新华西路、中山路等老街的残旧斑驳相比,这条海口有名的旧城区老街,却宽敞平坦、崭新别致,更能彰显南洋柱廊式骑楼的独特神韵。1998年,为了把得胜沙街建成服装批发商业步行街,海口市政府投资了600万元对这条街进行了装饰改造。行走得胜沙,问起街上的行人和居民,这里的南洋骑楼风格怎样形成时,他们几乎如出一辙地回应:“不知道,去问那些上年纪的…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华人世界共同体想象区域的不同层面时,广东是一个典型样本.《申报》关于南洋粤侨的历史记录,成功地讲述了民国时期南洋粤侨的历史认知,通过"诉苦"与"树标"的书写逻辑,建构了民国时期南洋粤侨的历史形象,塑造了民国时期南洋粤侨的价值观念,讲好了民国版本的"南洋粤侨故事".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12月23日—2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公安部组织的中国公安教育训练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在新加坡,入住美丽的南洋理工大学,聆听了五位资深专家的讲座:新加坡前政务部长曾士生教授讲述的《社会和谐——新加坡经验》;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吴伟教授讲授的《危机管理》;南洋理工大学荣誉校长徐冠林教授讲授的《全球化研究型  相似文献   

17.
南洋是海南华侨华人的主要移居地,海南侨乡饮食文化受到南洋的影响较大,呈现出南洋化的特点。早期海南人以经营咖啡店、茶餐室闻名,他们通过携带或者投资等方式,把南洋的食品和饮食习惯传入家乡,喝咖啡、吃面包等逐渐成为百姓的日常饮食。海南人饮食习惯的改变,刺激了相关产业和行业的产生与发展,海南岛成为我国最早的咖啡种植基地,面粉、咖啡的进口贸易也迅速增长,中西结合的老爸茶成为新兴的餐饮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钰 《八桂侨刊》2011,(2):26-30
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的华侨政策逐渐向“护侨”方向转变。政策的调整符合清政府“张国体”的政治需要。然而,南洋华侨对“国”的认同建立在对“乡”的认同之上,与清政府所强调的“国”与朝廷的紧密联系有所区别。这种认识落差对南洋华侨既大力支持清政府的改良运动,又热烈拥护反清革命的行为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1939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发出号召,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先后分九批回国服务。从他们回国到达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处(简称西南运输处)训练所报到,在滇缅公路沿线服务期间,西南运输处及当时的云南省侨务委员会,所有的行文都称之为“华侨机工”。本文要探讨的是抗战胜利后华侨机工尚存人数。  相似文献   

20.
记忆如疯长的的藤朝四下里蔓延,而那些点缀其中的紫色花瓣则是记忆之藤上长出的幸福之花。 每每朋友聚会,这些曾经是南洋楼的居民们总会情不自禁谈起往事,你一句我一句回忆起在南洋楼度过的那段难忘岁月,然后在迅速传播的快乐中分享幸福。南洋楼是福清第三中学校史上的第一幢校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