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日本教育家成濑仁藏完成并出版《女子教育论》,掀起了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革新运动。不久,该书被中国学人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近代化的起步。该书的著译、流传,凸显了美国-日本-中国的女子教育传播格局。但是,该书曾形成的中日女学交流起点的作用,竟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被两国学界同时淡忘。文章尝试将历史考证方法和跨国视角相结合,在重新唤醒这段历史记忆的基础上,重建面向未来的两国女学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日本古代教育根源于中国,而且儒学在中日两国的古代教育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日两国在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学习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古代教育的巨大差异.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古代教育,可以看出日本古代教育的一些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1910至1920年间,华侨刊物中多见对于南洋地区的社会调查.这批社会调查出现在华商在南洋地区实力较弱,社会调查被视为商战之重要武器的背景下.侨刊社会调查的内容涉及南洋地区的自然环境、物产、经济情况与社会文化等方面.据社会调查观之,1910至1920年间的南洋社会优渥,物产丰富,椰树、糖、橡胶为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其时,南洋地区的经济为欧美殖民者、日本人与华人控制.20世纪初的南洋经济仍是初级产品经济为主,主要出产粮食与热带经济作物,而煤炭等燃料与工业品则全赖进口.南洋地区社会文化多元,原住民与欧美殖民者矛盾不断,华人在南洋地区的拓殖史十分悠久.南洋社会调查呈现出实用性强,为商战服务的特征,其书写者多为侨商或曾在南洋居留的知识菁英.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至今全世界年产五万吨的生丝中,就有五分之二是中国生产的。丝绸又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商品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二○二——公元二三年),中国丝绸就已经远销国外。当时除向东北输往朝鲜和日本外,更多的是向西通过横贯亚洲大陆的商路运往中亚、西亚,再运往欧洲。由于这条商路主要是运销中国丝绸,因而在世界史上被称为“丝绸之路”,而中国也被古代西方称为“丝国”。  相似文献   

5.
以东邻为镜     
袁晞 《同舟共进》2010,(7):10-10
东邻日本,与中国文化同宗同源,发展到近现代则与中国有了很大的不同,从对中国文化的依恋到19世纪后期的“脱亚入欧”梦想,日本与中国渐行渐远。中日两国方方面面的异同很值得关注和研究。这里,我想从小的事情说起。  相似文献   

6.
20 世纪初期中美消费文化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期不仅是美国消费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消费文化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重要阶段.受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消费文化尽管在20世纪初期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但二者在转型的内容、程度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不过两者间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李樵 《前沿》2012,(16):38-39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因素,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牵涉其中的两国国民对彼此的认识.中国青年如何定位日本国家形象,直接关系到中国今后如何发展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中国青年视野中的日本国家形象,对其进行定位和重塑,对发展中日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县级剧团,有三位演员获梅花奖,这在中国县级剧团中绝无仅有;一个县级剧团,在中国女子越剧中第一个引入武功,成为中国女子越剧中第一个文武兼备的女子越剧团,其人才培养模式被称为"绍兴小百花模式";一个县级剧团,竟与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  相似文献   

9.
王龙 《现代领导》2010,(3):39-39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曾有两场时间相隔不远的起义惊天动地.影响深远.那就是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日本的西南战争。这两场运动的领袖分别是洪秀全和西乡隆盛。起义被镇压后,这两个国家的“叛徒”们最后的命运却截然相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日本同处亚洲东部,近代以前同属封建国家。所不同的是,当时中国的文明程度比日本要高。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19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的形势却发生了惊人的逆转:中国日益衰落,结果被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包括日本)侵略瓜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日本则迅速崛起,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一个由强变弱,一个由弱变强,其中的奥秘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广大中外学者的注意。近年来,对此研究的兴趣更是盛而不衰。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两国在对待西方先进文化(即西学)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  相似文献   

11.
诗可以怨与物哀分别为中日诗学中传统而重要的观点。由于日本文论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而这两个诗学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因为自然、文化环境的差别,造成这两种观点在本质意义上的差异,从中折射出两国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学传统及美学追求。通过辨析可以为我们确切把握中日民族各自的独特面貌,促进两国的文学对话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日相继开埠通商后,茶叶是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商品,对外输出急剧扩大,成为换取外汇、支撑本土经济的重要途径。在绿茶重要销售地美国,两国展开了激烈竞争,可分为快速增长期、日本侵夺中国份额期、挤压下的中国衰颓期等三个时段。日本还将被割让的台湾殖民地作为茶叶生产基地,着手改良和改制,生产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红茶、乌龙茶和包种茶等。继而又借“九一八事变”契机,将东北变成日本茶、台湾茶的销场,利用关税提高、形象诋毁等手段,阻止南方茶叶向东北的输出,发起“东北向茶”运动,试图形成“日茶倒灌”的局面。不仅如此,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其他重要茶叶消费国,日本也展开了对中国茶的攻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威胁。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同样受到西方殖民侵略威胁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改革自救的过程,但两者却结局迥异,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中国却长期在落后挨打的深渊中徘徊。探析造就中、日两国近代改革进程不同命运的原因,可以获取有益的现实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大约在公元七世纪时就已建立,后因战争而被阻断。16世纪至17世纪初,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探寻通往中国的通道。17世纪初期彼得林使团的中国之行,奠定了中俄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基础,成为两国贸易正常化的起点。深入研究这一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历史,对于两国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7)
中日两国虽一衣带水,现代化却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日本一直被认为处于"汉字文化圈"内,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但中日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国不同的儒学文化在推进两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加之日本独特的文化教育培养的国民无形中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古文化有很大相似性,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引进中国儒学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内核与外缘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儒学理解与运用结果的不同以及自我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与适应世界形势能力的差异,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冲击"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日本把握住了世界发展大势而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而中国却至今仍未完成全面现代化的使命.面对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把握这次契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之为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服务,实现中国文明的复兴,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海南是中国传统三大侨乡之一,海南人下南洋历史悠久。在长期侨乡与南洋社会的互动中,侨乡民众创造了许多与下南洋活动相关的民谣。对这些民谣的解读,有助于今天人们对过去那段历史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俄罗斯族并非中国的原住民族,也不是聚居地横跨中俄两国国界的边境民族,而是18世纪以后被沙皇俄国驱逐,逐渐南迁中国的外来少数民族。也有少部分人是十月革命以后迁徙的。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俄罗斯族被称为"归化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目前,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  相似文献   

19.
聂国朝 《理论月刊》2003,(10):71-73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表对中国、日本教育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教育对GDP的贡献份额低于日本,说明中国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日本的高;中日两国各产业对教育的依赖程度都非常低,这是两国教育为企业提供市场型教育服务较少的缘故;中日教育都属于中间投入小、附加值高的产业,且中国教育对各产业的依赖程度高于日本,反映了中国教育对其上游产业的总体带动能力远远高于日本;中日教育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这与两国教育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较少有关。中国教育的影响力明显高于感应度,因此,中国有必要实行主动发展教育的模式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阳  马利章 《思想战线》2002,28(2):84-87
埃及与中国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两国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差异巨大 ,但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轨迹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近代教育源于欧洲 ,具有学科门类多、涵盖范围广、社会应用性强等特点。埃及的近代教育兴起于 19世纪初叶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与维新时期 ;中国的近代教育产生于 19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两国来说 ,传统教育主要培养宗教人士、官员及知识分子 ,而近代教育则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培养各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埃及的近代教育有别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教育 ,中国的近代教育有别于孔孟之道的强化灌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