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硕 《福建乡土》2008,(6):37-39
我对东南亚一带的向往缘于漫长零碎的感性积累。小时候,家乡常有“南洋客”归来,他们的莅临总伴随着一些稀罕物品。出了“南洋客”的家庭是自豪的,乡音未改的客人很神秘。后来,我知道了“南洋客”特指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南洋”一词古籍早有记载,印度尼西亚是其中华侨数量较多的一个跨赤道岛国。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以后,随着晚清政府侨务政策的改变、知识分子的南下以及革命党人在荷属东印度进行革命宣传,促使当地华侨社会出现"中国化"现象。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当地华侨对中国的政治认同以及在长期的文化融合后,重新形成较为统一的对主流中华文化的认同。然而,这一时期荷属东印度华侨社会的"中国化"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后华侨与友族关系的紧张产生了较为深远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中,南洋华侨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文将作为个案的分析,即对闽籍华侨一被誉为“南洋革命第一人”的陈楚楠在辛亥革命结束之前的思想状况进行探讨,简述其思想演变的历程并分析蕴含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崔萍 《统一论坛》2004,(4):55-57
在云南昆明西山公园,有一座高达12米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许多不了解抗日战争史的青年们对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更是知之甚少。对于南洋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早已有不少著作记载, 陈嘉庚先生所著的《南洋回忆录》有着较详细的叙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洋华侨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1937年七·七事变后,更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年来,关于辛亥革命与南洋华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洋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相关的南洋侨领研究;辛亥革命时期华侨社会思潮研究;孙中山在南洋的筹款活动;辛亥革命时期的南洋华文报刊等几个方面。从总体上看,研究成果较多,研究视角有所扩大,但研究领域分布不均,水平参差不齐,仍有许多可以拓宽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对于领事保护的推动,就融合有政治与人权双重因素。当然,这一双重因素的影响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不同的。尽管世界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城邦时期,而中国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却只能追溯至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逐步转变对华侨的"叛民"、"罪民"和"弃民"等观念,从而展开了"立约保护"、"领事机关的调查与交涉"等形式(甚至还包括军舰巡航等军事方式)的领事保护。晚清政府领事保护的发展是与其华侨观念及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的。清政府华侨政策和领事保护的变化,根本上还是以巩固和发展清朝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政治因素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是"家国一体"型国家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金晶 《八桂侨刊》2007,(3):68-72
华侨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是近代华侨的形成阶段,在华侨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晚清政府华侨政策的转变是这一阶段具有特色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对于晚清华侨政策的研究在其转变标志、原因及各项具体政策措施上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侨的国籍问题是清末侨政的焦点之一。从拒不承认海外华侨的侨民身份,到宣统元年(1909年)颁布成文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从而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法律依据,清朝政府的侨务政策经历了长期转变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历代清政府大都厉行海禁政策,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一经拿获,即行正法。”并公开对外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实际上剥夺了海外华人的中国国籍,自动放弃对他们的管辖权和保护权。 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为尽快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便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相似文献   

9.
1939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发出号召,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先后分九批回国服务。从他们回国到达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处(简称西南运输处)训练所报到,在滇缅公路沿线服务期间,西南运输处及当时的云南省侨务委员会,所有的行文都称之为“华侨机工”。本文要探讨的是抗战胜利后华侨机工尚存人数。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两种命运的大决战时期。国内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波及到南洋华侨社会,南侨中民主与反民主势力分营对垒,斗争激烈。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分析,探讨这一时期南洋华侨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浅论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之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过程。本文根据这一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原因及其采取的措施,把它分成三个时期——即严禁和敌视时期、漠视时期和开始重视侨务时期,来阐述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郭慧 《新东方》2012,(6):85
王绍经(1860-1939),海南省琼海温泉镇石角边沟村人。少年时家境贫寒,24岁辞别妻儿老小,怀揣四块光洋,只身闯荡南洋。历经数十年风雨,他终于在南洋打拼出一片天空,成为当时新加坡12位名商之一,20世纪20年代,在南洋华侨中流传着"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的说法。清末,出资在家乡琼东(今属琼海)县城创办侨批业,专门为华侨赡家侨汇办理汇兑服务,被清政府封为"资政大夫",并赐予"资政第"牌匾。王绍经发达后,在新加坡和家乡广做  相似文献   

13.
丘汉平基于法律视角从事南洋及美洲华侨问题的研究,投身于暨南大学华侨教育并主持南洋美洲文化事业部,抗战期间又积极从事服务侨胞的实际工作,在中国近代华侨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从研究主题和内容来看,丘汉平先生的华侨研究涉及华侨经济与失业救济、华侨教育、华侨文化与社会、华侨国籍、华侨组织与社会、侨民管理与保护等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华侨研究不同领域的兴趣,兼具深度和广度,他对华侨问题的研究对民国时期华侨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由于郑和下西洋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航海成就,以及执行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这一壮举不但开创华侨开发南洋的新时代,而且对日后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中,三千多名来自南洋的“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祖国大西南从事抗战运输工作,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90年8月,我国同印尼复交,中断了近1/4世纪的印尼华侨华人同我国的关系,又重新逐步活跃起来。印尼是全球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当地华人同中国的关系自然引起世人的关注。本文着重探讨复交前后华侨华人同中国各方面的关系。 认同中国时期:关系密切 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荷印政权和苏加诺政府时期对华侨华人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中国政府在1955年以前实行争取华侨的政策,因而此阶段是印尼华侨华人认同中国的时期。 华侨认同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中国在海外的移民。历史形成的血缘地缘、同种同文、乡情族谊等关系使华侨难以割断同中国故土的联系,何况,“我国的移民是‘暂居性’,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李登辉、陈水扁大搞“台独”,分裂祖国的行径,激起华侨华人的极大义愤。他们纷纷拍案而起,在世界各地建立众多的反“独”促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掀起一个反对“台独”,促进祖(籍)国和平统一的运动。这是一场由华侨华人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政治运动;也是一场以民间力量为主导,得到各界华侨华人大力支持、广泛参与的全侨性运动;从而形成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之后,华侨华人的又一次爱(祖籍)国主义浪潮。这个运动在祖(籍)国和平统一政治斗争中,发挥了“以侨制‘独’”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朔人 《新东方》2009,(11):27-31
民国时期,华侨资本趁着海南几次所谓政府行为的开发,不断地涌人这片“处女地”,将南洋的物种及经营理念向海南移植。这种资本与荒地的结合,采用集约式的农场经营方式,推动了海南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毫无疑问,这对海南告别单一的农业经济,走上发展高效的热作经济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应该理性地对待这时段的华侨资本。从学理上来看,  相似文献   

19.
卢小花 《前沿》2013,(2):152-154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被贩卖海外充当娼妓的女子,在中国被称为猪花,在日本被称为南洋姐(がらゆきさん).中日两国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承认公娼制度以及侍妾传统,在此背景下被贩卖南洋的两国女子有很多的异同之处.然而在两国完全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晚清政府与日本的幕府和明治政府在各自的妇女贩卖的贸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20.
最近,新党有人提出“一中两国”的主张,也有人加以反对.主张者认为“唯有这项政策才能化解两岸现有僵局”,并强调这是“新党中国政策的主流意见”,是“新党自创党以来的中国政策”;反对者则认为任何”两个中国”“两个主权”的说法,都是不合宜、不成熟的,“一中两国”就等于台独,将让新党面临崩溃.这里涉及新党的国家认同问题.所谓国家认同,是属于主观信仰的范畴,是一种政治主张或立场,它指的是公民对其所自我归属的政治共同体的主动的认同,一通过凝聚感情和政治意志的表达,愿为爱护和维护这个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那么,新党的国家认同究竟怎样?有必要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