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把青年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主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把青年作为实践主体能够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政治信念,有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和传播.它扩大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的理论内涵,增强了它的理论深度;它能够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供发展的动力;它印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主流意识在其切身利益的要求和规定下,经过两个大的阶段,发生了两次大变化.即前期,由"文革"初对运动的消极观望,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后期,又由对运动的紧跟、热衷,转变为厌恶、抵制.民众主流意识的形成与转变,决定了人民群众在"文革"中的态度、作用和地位,也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历史进程.研究"文革"时期民众主流意识及其形成和演化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文革"的历史.同时,也会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思想基础;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三个代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行动纲领;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保障,"三个代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为己任,并为此奋斗不息."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新总结;"三个代表"思想涵盖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和根本目的;"三个代表"思想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在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具体表现在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理论纲领、理论立场、理论品质等方面.其个性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具体表现在有自身的中心问题、理论内容、理论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需要突出廉政文化建设的大众性,加强基础建设,其中廉政文化"五进"活动.体现了"三贴近"原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廉政文化建设是促使廉政文化建设走上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它们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邓小平理论着重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体问题,是上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着重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问题,是下篇.它们这样的关系定位必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凝聚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金融组织,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以全面推行农户小额贷款为切入点,切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制定方案,规范程序;二、深入农户,调查摸底;三、坚持标准,评定信用;四、审填核贷,注重效益;五、积极宣传,广泛发动.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中的弊端,是构成了毛泽东发动"文革"动机的一个因素.首先,单一纵向的政治信息传输体制所产生的失真信息,促使毛泽东产生了发动"文革"的思想意识;其次,自上而下的政治信息交换体制失去了更正失真信息的内在机制;再次,非常规的政治信息摄取渠道强化了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主观动机.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解和把握它的科学体系,已成为我们今天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问题.<纲要>指出,要从围绕、贯穿、提出、构成这八个字的内部构成上把握和理解.所谓围绕,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所谓贯穿,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贯穿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所谓提出,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所谓构成,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各个观点、思想、论断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科学体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定要善于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善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联系起来学习、思考,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弄通弄懂.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的论者,往往要引用毛泽东于1926年9月1日写成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里的一句话:“中国革命的形势只是这样:不是帝国主义、军阀的基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镇压住农民,便是革命势力的基础——农民起来镇压住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中国的革命,只有这一种形势,没有第二种形势。”但是,论者在引用的时候又往往将“形势”作“形式”。虽只一字之差,然兹事体大,它歪曲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知行背离"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知行统一论"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分析"知行背离"时代特征及产生根源,从中找出积极应对思路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共性自律”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缺的整体的价值理性共识,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市场社会的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偏狭之“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使这种“公共事业”的实现成为现实的可能,则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质反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上明显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的解读,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言论进行明确辨析,以辨是非、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李全元 《探索》2003,1(1):66-68
人类历史发展中“跨越”和“倒退”现象的发生 ,是历史主体在生产力决定的所有制“可能性空间”内进行自主选择的结果。生产力只决定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能为其“可能性空间”所容纳 ,却不决定“可能性因子”相互之间的递进关系 ,因此“五形态”递进次序难以得到理性上的确证。现实社会主义产生和存续的历史合理性 ,不应从外在于当代人类活动的“五形态”次序中去寻求解释 ,而应从历史的现实运动中去求得理解  相似文献   

17.
苏区发动查田运动采取了过激的土地政策,从客观上加剧了赤白对立.查田运动是"左"的土地政策贯彻的结果,但也应看到,发动查田运动的现实原因是为了满足苏区扩大红军和筹款等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基本特征和“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概念 ,反映了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 ;坚持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一起抓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学说的内在要求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就要大力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文明意识 ,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真理"是一个哲学范畴,但更是一个有着广泛意义的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图腾。社会原生态的思想文化生活中经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着这个符号与范畴。政治生活也不例外。政治在不同维度、不同理路上同"真理"概念相关联,其中最突出的是"真理"作为话语权力象征符号,或是作为民主政治模式的参照项与超越物。当然,真理观与真理信念经历了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同政治文明的推进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