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法律信息在各时代的分布特点 我国古代的文献、典籍,大多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因此,法律信息的分布颇具特色。第一,散见于经部。我国封建文化,学术上以儒家为本,经学独居首位。“春秋决狱”,以经注律,以经代法,成为趋势,从而加速了经学法典化。如《书义断法》、《春秋比事》、《舜典补亡》等。第二,集中于史部正史“刑法志”、“食货志”及史部“诏令奏仪”、政书“职官类”;散见于类书、别史、杂史、传记等类目中。政书专辑典章制度,“刑法”与“食  相似文献   

2.
张军 《法人》2014,(4):92-94
正当学术被乔装打扮并被用作某种利益工具时,它蒙住的是世人一时的眼睛,不可能是人们永久的心灵,真相必以本来面目示人王肃是何许人?他作了什么伪?郭沫若是一代考古大家、学界泰斗,他受过谁的骗?他又因何而受骗?确实,要把这些弯弯绕绕的事情说清楚,还真得需要一点耐心。官场势力何以让王肃以假乱真先说说王肃的人和事。王肃字子雍,是东汉末年的著名经学家。那时候,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两种不同的经学派别因对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经》《春秋》的看法大相径庭,而争持不下。汉武帝时期,今  相似文献   

3.
北宋的孙复是庆历前后著名的《春秋》学者,所著《春秋尊王发微》具有浓重的尊王攘夷倾向。细绎之,《春秋尊王发微》在基本观点、尊王倾向,尤其是以日月时例解经等方面都与《毂梁传》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从这个角度讲,孙复丰富和发展了《毂梁传》的思想,对《毂梁传》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义断狱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加强他们的伦理道德和礼教纲常的统治,不仅在立法上直接赋予其伦理道德和礼教纲常以法律效力,而且在司法实践中公开用“六经”的精神审判件,即所谓的“经义断狱”,或“《春秋》决狱”。  相似文献   

5.
一先秦古籍,正文与解说,经与传记,均有定制,其体例有三: 一、经与传记分别独立成书者。如《汉书·艺文志》有《春秋古经》,别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有《诗经》,别有《鲁故》、《齐后故》、《韩故》、《毛诗故训传》。经传合在一书,大致始于东汉魏晋间。以《春秋》与三传言之:据杜预《左传序》:“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孔颖达疏云:“丘明作传,不敢与圣  相似文献   

6.
春秋决狱     
所谓“春秋决狱”,是指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的、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解读汉律,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其时《诗》、《书》、《易》、《礼》也被用于司法,又称“经义决狱”。《春秋》原是孔子编纂的鲁国编年史,记述了自周平王东迁以后鲁国以及其他周边诸侯国的史实。在这本史书中,孔子借叙述历史之机阐发了自己的各种政治、伦理及哲学观点。因此《春秋》遂被后世儒生奉为经典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春秋》一书是“礼义之大宗”。书中的许多观点也被当作不可怀疑的儒家经典而被代代遵循。怎样用儒家经义解释汉…  相似文献   

7.
“春秋决狱”,是以儒家经典,特别是以《春秋》作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它是两汉和两汉以后一个很长历史时期中统治阶级审理要案时采用的重要形式。本文拟对“春秋决狱”的起因、准则和长期性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兵书。《史记·大史公自序》说:“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西周时王室设有大司马,职掌军事,《司马法》就是司马论兵的兵书。随着时代的流转,这部书的原本早已亡佚。到战国中期,齐威王令人追记古司马的兵法,并将春秋末齐景公时的田穰苴的兵法附于其中,这样就产生了修订过的《司马法》,故又称《司马穰苴兵法》。田穰苴是齐景公的一员大将,曾带兵击退晋、燕进攻,被置为大司马。他在当时齐国是“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难得之才,同时在军事理论的研究上颇有建树。《司马法》既反映了春秋以前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9.
程政举 《法律科学》2012,(1):187-194
汉代经义决狱是以《春秋》、《诗经》等儒家经典中有关法律适用的记述,以及有关历史事件、客观事物的记述中所体现的"义理"判决案件,进而弥补当代立法之不足,发展、完善汉代法律的一种司法实践活动。经学理论是对先秦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公平、正义的成分。经义决狱的产生与汉代经学研究密不可分。经学研究的产生、兴盛为经义决狱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儒家经典中所体现的"义理"具有公平、正义、理性的特点,符合时宜、事宜之意,依之所作的具有拘束力的判决,进而形成有拘束力的判例、判令可称之为汉代衡平法。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西汉时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据说他苦读经书,“三年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论思《春秋》,造著传记。”(《论衡·实知》)汉景帝时为博士。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亲自考试。董仲舒以“天人三策”获得汉武帝的称许,被  相似文献   

11.
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应加强人脸信息保护。我国人脸识别信息保护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2条特别强调对“人脸识别”制定专门的保护规范。我国应在系统总结现有立法、执法和司法经验的基础上,树立尊重数字人权、适当限制公权、注重利益平衡的理念,构建人脸识别信息保护的实体性规范、优化人脸识别信息保护的程序性设计,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由国家网信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围绕人脸识别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行为制定《人脸识别信息保护规范》。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 ,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学者 ,按照自己的政治观点、历史观点和艺术观点对《诗经》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他们对《诗经》的研究都没有越出经学的范围。真正超出经学研究潮流 ,把《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研究而影响较大的 ,有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方玉润在《诗经原始·卷首上》中指出 :“今之经文 ,多分章离句 ,不相连属。在明者 ,固可会而贯通 :在初学 ,殊难缀而成韵。解之者又往往泥于字句间 ,以至全诗首尾不能相贯。无怪说《诗》者之难于解颐也。”所谓“分章离句 ,不相连属”是指…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的《左传》研究仍然是从清末持续到20世纪初的经今古文之争基础上展开的,而"刘歆伪作说"的论争则是研究的核心问题。民国时期,主要以《左传》真伪问题为中心,并由此延伸到对该书的性质、作者及成书年代等基本问题的讨论。建国前30年,随着经学研究的边缘化,学界逐渐展开对《左传》文史之争的讨论,且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是史书。文革后,《左传》研究的核心由文史之争逐渐转变为经史之争并达到了一个高潮。1980年代以后,在研究方法上体现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倾向,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等受到学者关注。新世纪以来,学术思想更加多元,研究角度愈发细腻,《左传》文学文化研究亦更趋热闹。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崛毅在他的《秦汉法制史论考》“睡虎地秦墓竹简概要”①一节中提到:秦简《法律答问》采用了问答形式,由此引出了法律解释上的微妙部分。这微妙部分是什么?著者特地加了注。在注里说日本法制史学会第32次总会讨论了《法律答问》和《春秋决狱》以及《唐律疏议》问答文的关系。看来日本学者很关注这个问题。问答文的关系引如下表:A.秦简《法律答问》(何以论)→(何论)B.《春秋决狱》(何论)→(当何罪论)C.《唐律疏议》(合当何罪)由此得出结论:“据此,就提高了历来受到怀疑的《春秋决狱》的史料价值”(按:‘’…  相似文献   

15.
武洁 《江淮法治》2009,(14):23-23
中国春秋航空董事长王正华表示,只要中国政府的适航部门批准,他就敢尝试“给飞机卖站票”。(《信息时报》6月24日1)  相似文献   

16.
张归 《法制与经济》2008,(22):114-115
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一些地方屡屡出现政府信息不公开的现象,“信息不存在”、“属于内部信息”、“影响社会稳定”,成了不少政府部门推托信息公开的最常用理由,由此给《条例》的实施带来了许多问题和阻碍。本文试图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实施中所遭遇的困境为切入点,分析带来此种困境的一系列原因,进而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个困境的对策,最后在肯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2002年4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规定》)正式实施,笔者认为这是我国首次在司法解释中承认“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差异性。《规定》第63条指出:“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作出裁判”。可见,我国现行的证据制度不要求证明结果达到“客观真实”,只须达到“法律真实”即可据以作出裁判。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真实”很难等同于“客观真实”,有时甚至会与“客观真实”相悖离。于是,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一种误解:只要经合法程序认定的证据不论其是否与客…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毕生心血的结晶。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隋书·经籍志二》:“至汉武帝时,始置太史公,命司马谈为之,以掌其职。……谈乃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旧唐书·经籍志上》:“昔马谈作《史记》,班彪作《汉书》,皆两叶而仅成。”晁公武  相似文献   

19.
张斌 《检察风云》2011,(11):88-89
难忘春秋,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因为,春秋玉器已经融入了社会品德,所以当时社会盛行佩玉、崇玉和爱玉,《礼记》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相似文献   

20.
《法经》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经》新考何勤华一《法经》的真伪根据现有文献,最早提到李悝著《法经》的史料是三国时期陈群、刘邵等人撰写的由《晋书·刑法志》记录下来的《魏律·序》,其中有这样的话:“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但这里讲的是“秦《法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