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共同历史、节日习俗、语言文字应用、生活习俗、对外族态度等方面的本民族文化认同状况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状况,从对本民族共同历史的了解,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的认同,对其他民族同学的接受程度三个方面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文化认同情况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情况是否产生影响以及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婚俗掠影     
《今日广西》2010,(5):61-63
世界上各民族关于求婚和结婚的习俗和规定各不相同,从订婚、下聘礼到迎亲,即使最不起眼的细节可能也会显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越南不同民族的婚礼风俗正是我们了解不同越南民族风俗的乐趣所在。  相似文献   

3.
论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伦理价值与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俗是少数民族进行道德教育的传统形式,在习俗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中,伦理道德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们的心里。习俗文化融汇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承载的道德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精神文化活动的整个领域。将优良的民族习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协调起来,有利于建立起民族地区社会主义道德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姚同发 《黄埔》2009,(1):52-54
民俗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流动载体,它含有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丰沛的积淀物,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由这历史决定的民族心理特征、文化特质。我们了解一地的民俗文化,便不难窥知其民族历史文化之来龙与去脉。本文正是通过台湾原住民和汉移民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生育文化、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节庆年俗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考证,使我们发现了两岸源远流长的俗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多元化视野中的文化冲突与共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少华 《求索》2010,(1):72-73,76
从社会学角度,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习惯、习俗、礼法、规约等民族传统,它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心理积淀和民族性格,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路向和社会成员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一个民族社会制度变迁主要来自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以,在研究民族社会发展时,需要考察异域民族文化模式对本民族文化所作的修正。由于文化的社会学特质,使得它在不同领域间的传输以及促进文化间的同化与异化成为可能。文化的这种同化与异化功能就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借鉴、交融与共生。当然,由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的文化冲突将不可避免。于是多元化背景下,促成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共生将成为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6.
赵建伟  康就升 《前沿》2011,(4):126-128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作为亚文化的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进行着意义深远的文化变迁,合江民族村同样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相应的文化变迁。文章以合江民族村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变迁为切入点,分析了聚居、工业文化和主文化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变迁的影响,并对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变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有其逻辑的规则。这种规则表现为:当一个民族发展到某个特定阶段时,均带有在此之前各个不同时期的特征,这些特征又将借助本民族的习俗势力传承下来,一直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因此,这些凝聚着整个民族共同信仰、共同心理及共同文化内涵的特征经过长期演化,逐渐融合为整个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力量多数都寓于一个民族的史诗和神话传说中。所以,古歌不仅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折射,同  相似文献   

8.
民族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婚、丧、节日、喜庆等方面。如何看待民族习俗,也就是如何看待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历史地、全面地看待它,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与冲突.也要看到它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顺应与溶合的作用。尊重传统,学习先进,扬长避短,使现代科学文化与民族文化熔于一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酒文化”批判陈有芳冠以“文化”称谓的,本是那些源远流长,对后世极具影响的东西.比如“民族文化”、“燕赵文化”、“闽越文化”等等,但时下“文化”之多,却令人目不暇接,甚至连“厕所”也有了“文化”。一些不良习俗,被戴上“文化”头衔后,出尽了风头,单说那...  相似文献   

10.
清代台湾少数民族特有的酒文化现象 ,不仅彰显了其浓厚的文化习俗特色 ,显示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低下 ,同时也反映了移民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汉番共同开发台湾的历史业绩。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各民族广泛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它内涵很广,包括物质、精神等方面。研究一个民族的民俗,对于认识这个民族的上古文化和现代文化至关重要,如将现今一个或者几个民族当今民俗与考古或史书记载的民俗进行比较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上古人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与至今的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族。我们从刀丰富多采的民俗事象中,可以追溯到她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上古文化。认识她在上古居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宗教信仰等等。下面试将苗族当今的习俗与汉文献记载的史迹或考古发掘等进行比较性探索。  相似文献   

12.
姚同发 《两岸关系》2004,(10):53-55
民俗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流动载体,它含有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丰沛的积淀物,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由这历史决定的民族心理特征、文化特质。因此,我们通过了解台湾民众的生活习俗、生命礼俗、民风民俗、祭祀风俗,便不难窥知其与中华文化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与民族共同体一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每一个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而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民族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每一个民族在其群体生活中所传承、所奉行、所遵从、所热爱的所有由本民族创造,或虽非本民族创造,但被本民族所接受并融入本民族原本文化之中的一切文化因素和成分.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互动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冲突与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吸收.大理白族在其民族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进程中,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周边主要民族的本土文化发生了碰撞和互动,并造就了其融合汉族、纳西族、彝族等众多民族文化元素的习俗,这些习俗包括了岁时节日、居住习俗、婚俗、葬俗等方面,而这种文化互动的发生又是由白族生活的自然环境、面对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该民族自身的选择和创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论哈尼族的习惯法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哈尼族的禁忌与习惯法的考察入手,来探索在没有文字的历史中,法律怎样发生、演进和买施。作者认为:早期法律是沿着从禁忌到习俗,再由习俗到法律的轨迹发生的。哈尼族在历史上借助汉文字保存和传播本民族的习惯法,进而缩短了与有文字民族的法律在形式上的差距。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应在允许保留传统法律文化的前提下,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改造传统法律文化,以创造适应法制现代化所需要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水书是水族社会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秘传制度,使水书文化形成了水书文本、水书先生和水书习俗三者有机结合的活态传承体系。千百年来,水书一直是水族社会族群认同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当"文化遗产"概念出现时,水书文化作用于水族民俗事项的事实,使我们获得"水书习俗"的文化新理念,去重新审视和理解水族社会的神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彝族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节庆礼仪。彝族除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生育习俗、节庆习俗等有别于其他民族之外,老人过生日时的寿诞礼仪也极具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丽江古城纳西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福泉 《思想战线》2005,31(2):48-53
自明代以来, 一批又一批的汉族移民定居古城, 陆续接受了纳西人的语言、服饰及生活习俗, 同时也将内地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带入了纳西古城。在历史的进程中,藏、白等民族也有不少人定居古城, 与纳西人通婚。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互补, 使这座古城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成为一个突出体现了中华各个民族“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典型社区。  相似文献   

19.
杨梅 《今日民族》2004,(4):35-36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呈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不论中外,也不论任何一种民族的任何一种风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凡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生产发展的民族风俗习惯,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一些不利于生产发展和人民身心健康的陈规陋习,总是会随着社会进步和本民族人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步得到改革甚至是被淘汰的。白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其民间习俗独具特色且十分丰富多彩。仅是岁时民族节庆,大理的白族在一年里就月月都有节,有的甚至一月里有多次,而其中又以闻名中外的三月街最具有民族民俗活动的特点:一…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特点,衡量一个民族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志,不在于这两种属性孰多孰少,而在于这个民族能否在适合自己民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和保持发扬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成分,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本民族文化的糟粕,以使本民族文化成为本民族经济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