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传统义利观的主导性价值选择是重义轻利,由于忽略或否弃了利(效率),就最终使义(效率)的实现成为空想。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实现传统义利观由纯道德领域向道德——经济领域的现代转换,把义利关系问题具体地确立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使之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邓小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效率公平观是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  相似文献   

2.
义利问题是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义利之辩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之久,各家各派在义利问题上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形成了不同的义利观。其中重义轻利的观点是正统儒家在义利选择问题上所持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对这一传统义利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弘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进而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家二程 (程颐、程颢 )和朱熹。其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3.
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或是“义利并重”,历来为诸多思想家所探索,争论不休。历史发展到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义利观,是当今中国人民要逐步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种义利辩证统一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义利观的科学概括,又是对历史上义利观中合理因素的批判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标志着人类在义利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王泽应 《求索》2014,(11):25-30
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交往与国际关系及其所需要的伦理价值观科学把握和深刻思考的产物,它主张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超越狭隘功利论和抽象道义论的局限,将"义"与"利"辩证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一般原则,又在并重与统一的基础上以义制利、见利思义。正确义利观,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是中国道德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基元和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价值观的全面总结与扬弃,和对人类义利思想合理因素的科学吸收与借鉴。坚持正确义利观,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构新型国际关系伦理与和谐世界伦理都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围绕"义利"关系的争论展开的。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之一。处于国弱民穷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为探求中国富强之路,对传统义利观的偏弊进行深刻反思。严复借用西方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对传统义利观进行改铸,提出了"两相为利"、"义利合"的思想。严复倡导的"开明自营"指引了义利观新转向,严复义利观的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蒙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重建新型义利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应该予以扬弃,而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滋生的“见利忘义”的功利论则应受到抨击,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去建构义利统一、义利双行的新型义利观。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义利观中,重义轻利是基本的价值取向。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这种取向将义与利片面地对立起来,在肯定义的价值的同时,却抑制了人们对利的追求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冲击,重利轻义被一些人奉为人生哲学的精髓,使社会道德生活、经济秩序发生了混乱。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义和利?这是我们需要把握好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核心.肯定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以义导利、舍利取义、舍生取利等是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精华".本文认为邓小平关于"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以义导利"、"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是中国传统义利观与时代精神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代经济伦理价值主线的传统义利观,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有必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融入中国传统义利观,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以传统义利观重塑人们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确义利观继承了传统儒家义利观的道义优先和义利兼顾法则,但基于以民族国家为基石的现代世界治理体系,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和外延均不同于传统儒家义利观,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决定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并确立了底线意识,这是对于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是在资本逻辑下对于正义的呼唤;强调义利并举,超越了西方唯利是图、利益至上的观念;主张利益共赢,跳出了零和博弈的逻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践行正确义利观,需以道义来构建共同体,以利益来夯实共同体,坚持道义为先,兼顾利益,力求使义利达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陈德金 《青年论坛》2002,2(4):13-14
义利观念即人们对义利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传统义利观念多重义轻利。现行的义利观念则多侧重义利“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构建、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念。  相似文献   

12.
义利问题,是我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义,是道义、道德原则;利,是功利,物质利益。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道义与功利、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和利是一对具体的历史的道德范畴,随着时代的演变,我国古代各派思想家对它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因此,它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认真分析在这个问题上所反映出来的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总结、继承,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一、‘设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我国传统文化在义利观上的主干…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经济结构,运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遭受巨大冲击,社会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倾向。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旗帜鲜明的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多元化时代的道德共识,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标杆,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多元化价值观:社会道德失范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是这个时期社会意识的显著特征。不同的价值选择都获得了被尊重的道德空间。多元的价值一方面使人们的独立…  相似文献   

14.
论邓小平的义利观及其时代意义李海荣,张培炎,梁宗常一、义利观:邓小平价值观的特殊形式义利观是伦理层面的价值观,其实质是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人的个体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义利观是传统文化中用以体现价值观念的特殊形式。所谓"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儒家关于义利之辨的话题已探讨了多年,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人们的义利观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本着对儒家传统义利思想批判和继承的态度,结合当今的具体国情,本文试分析市场经济下义利的新关系及正确对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契约关系产生的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社会的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以"义"作为价值导向,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在传承中国传统社会契约精神的同时,新时代契约精神的培育创新,可着力从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权责意识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曾德盛 《桂海论丛》2001,17(2):12-13
正确的义利观 ,对于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基础上 ,邓小平的义利观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原则和道德原则高度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对如何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 ,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在剖析中西义利观区别的基础上,把义和利的内涵分别分解为私利、公利和正义、仁义等不同层次.然后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的考察,提出理解义利关系的三大理论原则第一,以私利为动力,以公利为目标;第二,以正义为约束,以仁义为引导;第三,以利释义,以义制利,义利统一.最后根据以上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义利统一的三个层次合理谋利即是义;增进公利即是义;自觉让利即是义.  相似文献   

19.
尽管传统诸子的“义利观”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从其具体内涵考察,“义利合一”是其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的主导价值。“义利”之辩证关系要求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必须确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义利合一”。  相似文献   

20.
传统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实用理性倾向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将维护社会秩序作为自己的应然使命,并有利于把握社会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将义的精神价值追求放在首位,这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被教育者理想人格,引导其将义作为行为的价值方针和人生的价值目的;在义利观上承认人情化的生活世界又以天人合一的态度实现对义利观的超世俗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看到物质利益所带来的幸福,又能享受超越物质利益之后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满足感;传统儒家义利观以"和欲"为内在超越之路从而达到义利统一的意义世界,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义利统一为基点,满足时代之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