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如何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的问题上,过去曾发生过“左”的错误,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人们头脑里的阶级斗争之弦绷得太紧,这方面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但是,这几年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完全不讲阶级斗争,不讲人民民主专政,人们的阶级斗争观念十分淡薄,甚至把过去所有的阶级斗争一概说成是人为的,似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阶级斗争的历史早就终结了,这显然也是错误的。今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严酷事实,却向我们敲起了警钟。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重大的课题:今天在我们国家里究竟还有没有阶级斗争?如何看待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应该怎样掌握现阶段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范围扩大和循环,而是有着明显的内涵变化,经历了重提、扩大、重新确定打击重点的过程,从1964年起开始形成一种新的“阶级斗争”论断,认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并构成了“文化大革命”不同于中外历史上任何政治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1977年8月,邓小平刚刚恢复工作,就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明确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关于“文革”前17年教育工作的“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在世界观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教育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讲是一场政治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政治性的矛盾——党内斗争,但是一些复杂激烈的冲突也反映了社会性的矛盾。以往党史学界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多集中于党内思想和政治斗争问题,而对于运动中的社会性矛盾很少涉及。本文试就“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作一些初步的观察和探讨。鉴于“文化大革命”中社会性矛盾的充分表现集中于前3年,本文主要考察1966年至1969年的历史事实。一、知识分子问题与社会矛盾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教育界和知识分子状况的强烈不满。“文化大革命”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两个估计”说的是:“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两个估计”是怎么出笼的呢?1971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4月15日到7月31日,历时3个多月。会上,“四人帮”及其帮派人物抛出事先搜集好的所谓“材料”,把教育战线“文革”前17年说得一团漆黑,使会议始终形成一种大批判的紧张气氛,只许说17年坏话,不许说17年半句好话。会议最后产生一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用以指导全国高等教育工作。这份《纪要》是由迟群挂帅起草,…  相似文献   

6.
“名利”,过去是人们“谈虎色变”的东西。谁要讲名利,谁就是资产阶级名利思想严重,就得“触及灵魂”,“深刻检查”。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名利思想”更是一条能置人死地的罪状。知识分子埋头读书,刻苦钻研,  相似文献   

7.
崔莹  刘宏 《党史纵横》2001,(3):21-24
文革内乱,教训无穷 无庸讳言,在 1957年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发展着。在反右斗争方面,毛泽东的“左”倾思想不断滋长,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改变了“八大”决议中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提法,并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党内。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现实危险。他认为过去几年的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文化大革命”这种形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彻底揭发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他所谓被…  相似文献   

8.
罗平汉 《党史博采》2004,(10):36-38
“文化大革命”爆发前,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一线的重要领导人,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与毛泽东有明显的不同。历史证明,邓小平当时的主张是正确的。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严重的大批判,邓小平说:“那些‘革命派’想靠批判别人出名,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台。”1962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由此开始,政治上的“左”倾错误再度发展,毛泽东与中央一线领导同志间对形势的估量和工作指导上的分歧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9.
反右派运动的错误实践把知识分子从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转变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人为地树立了阶级斗争的对象 ;把对错误思潮的批判转变为对右派分子的人身斗争 ,形成了对“人”斗争的形式 ;使人民内部矛盾转向了敌我矛盾 ,改变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提法 ,从而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上产生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核心内容的左倾错误的起点 ,成为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理论产生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周恩来为纠正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左”的偏差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在1962年广州会议上宣布为知识分子脱“资产阶级”之帽,加“劳动人民之冕”的正确主张,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科技教育艺术等事业经过三年“大跃进”的严重挫折后,能够比较顺利地恢复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一 1956年1月,为迎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专门讨论研究有关知识分子的问题。在这次会上,周恩来全面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状况,作出知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盛行的观点,即认为党内的思想分歧都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对这种观点应该怎样认识呢?《决议》在分析“文化大革命”所以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的社会历史原因时指出,过去“认为党内的思想分歧都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因而形成频繁激烈的党内斗争”,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这就清楚地告诉我  相似文献   

12.
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中把马、恩、列、斯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教条化,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小生产还会每日每时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因而形成一系列左倾的城乡经济政策和城乡阶级斗争政策。”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理论上进一步拨乱反正,正  相似文献   

13.
「讲政治」和中国政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高放一、“政治”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什么是“政治”?“讲政治”的含义是什么?对此应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准确的理解。传统的讲政治,着重讲阶级斗争。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已不太提阶级斗争了,这并非说没有阶级斗争了。...  相似文献   

14.
蔡杰 《党史博览》2001,(8):50-53
“文化大革命”前几年,文化界即开始受到毛泽东的批评。许多以历史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电影、戏剧纷纷遭到批判,帝王将相更不能在新作品中占有位置。然而,姚雪垠的《李自成》正是逆着当时的思潮创作的,书中第一卷一开始就写崇祯皇帝这个令人难忘的悲剧人物,在第一个单元中就写出后妃、宫女、太监、文武大臣等等。毛泽东所批评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书中全写了,还写了封建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牛金星等。按照常理讲,《李自成》同当时的形势相悖,应当视为“大毒草”。然而,世界上有些事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意想不到的事情总是会出现。 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文艺路线”首当其冲。恰在这时,毛泽东怀着极大的  相似文献   

15.
看来看去还是改革灵,比来比去还是开放强,想来想去还是发展硬。这是绕口令?不,这是口头禅,是新民谣,一则笔者从乡下听来的口头禅,一首流传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扩大的今日新农村的新民谣。我们国家从“人民公社”到“大跃进”,从“四清”到“文化大革命”,曾一度认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因而“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然而事实上却并非“一抓就灵”。“大跃进”放了许多假卫星,“大炼钢铁”则炼出不少真废铁。而八十年代以来的改革,使共和国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一跃”。改革前的“一天等于二十年”已被证明是假话,…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四十周年、结束三十周年。历史是不容背叛的。“文化大革命”是建国“左”倾错误发展的顶峰,以“左”的极端形式,全面暴露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促使人们猛醒深思,从而为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提供了历史选择的机缘。为了反思“文化大革命”这段惨痛的历史,就“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改革的缘起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王海光。改革方向的偏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模式记者:中国改革机缘从出现到成熟,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前一个十年,中国受苏共二十大的启发,力图走出一条新的更快更…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形成的直接后果是中断了我们党早期正确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这“左”倾错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和中苏论战日渐激烈息息相关。毛泽东认为苏共在“二十大”以后实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而断言苏共已“变修”。并以此为鉴戒 ,毛泽东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的斗争 ,逐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在“左”的观念中,“个人奋斗”是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一条罪证;长期以来,它是束缚知识分子手脚的精神枷锁。今天,是为它恢复名声的时候了。对于“个人奋斗”要作具体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竞争的社会制度决定了知识分子不得不通过顽强的个人奋斗,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奋斗的目标各不相同,有为一己私利的,有为科学文化的,有为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党和毛泽东在领导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认识的失误,逐渐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思想中介,靠“抓革命,促生产”的方法来建设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最终导致生产力被人为破坏,社会正常发展进程也被扭曲的一场长时间的以社会动乱为表现形式的政治运动。因此,从新中国建设史角度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对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背景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从1957年起,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犯了“左”的错误。这种错误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夸大阶级斗争,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条路线推行到极端的一个恶果。任何一条政治路线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路线。当时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特点是:把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作为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发展到了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