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欧洲、拉丁美洲和中国的文化与社会保障改革取向存在差异性.与西欧相比,拉美和中国之间的相似性更多一些,例如低收入的经济背景、积累性质的融资模式、个人账户的引入等,其改革效果也存在一些相似性.例如覆盖面狭小等.中国和拉美社保覆盖面狭小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即拉美缺乏储蓄文化,其社保改革之后"对等原则"的引入并没有为提高覆盖率和遵缴率作出很大贡献,但对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分析和对比之后发现,在浓厚的储蓄文化背景之下,中国社保覆盖率狭小的原因正是由于缺乏"对等原则"因素所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保制度中"对等原则"效果截然相反.鉴于此,本文认为,如果将目前统账结合制度改造为大账户制或名义账户制,将个人和单位缴费完全划入个人账户,覆盖率和遵缴率就会像住房公积金那样立即提高,实现应保尽保.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新一轮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7年,在苏联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障制度基础上,俄罗斯建立了现收现付制①的养老保险制度。2002年,又对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建立了三支柱②型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采用包含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二者特点的混合型财务模式,养老保险的缴费形式以统一社会税③形式缴纳。2010年1月1日,以取消统一社会税、实行强制养老保险缴费为标志,俄罗斯新一轮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又正式启动。本文拟对此次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改革目标、改革内容以及改革在制度设定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1994年阿根廷对传统的DB型现收现付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建立起一个多支柱混合型社保制度.2008年11月阿根廷突然宣布对其Dc型完全积累制的私有化社保进行"国有化再改革".本文对1994~2008年阿根廷私有化社保制度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对2005年以来尤其是克里斯蒂娜总统2007年12月上台以来实行的改革取向作了评介,在此基础上对2008年11月国有化改革的过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立法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析.对阿根廷社保国有化改革的反响不尽一致,国际舆论普遍持批评的态度;而在国内方面,工会和参保人则持坚决的支持态度.本文认为,阿根廷社保私有化改革之后存在的问题在拉美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它虽然基本解决了制度可持续性和政府财务负担等问题,但却始终存在着养老基金管理公司手续费较高而利润却"旱涝保收"、社保制度碎片化状况没有得到根治且特权制度依然存在等很多具体问题,特别是覆盖范围狭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绝大部分就业人口被排斥在外,广大国民没有得到实惠,于是,社保制度合法性危机便逐渐显现,这既是拉美私有化社保模式的致命缺陷,也是阿根廷社保制度成功实施"国有化再改革"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于遭遇人口与经济的双重危机,俄罗斯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内容是由单一的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为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尽管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对储蓄率、消费率、投资率等宏观经济指标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从总体来看,俄罗斯已经建立起了基本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私有化改革的先驱,智利的经验值得借鉴。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由于工业化背景下欧美资本和移民的推动所致;由于复杂的种族构成、社会等级的利益差异,以及由考迪罗主义强权政治导致养老保险"特权大众化"等原因,智利养老保险制度陷于财务收支失衡危机;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私有化改革是出于欧美国家反对拉美地区排斥外国势力的结构主义的需要。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私有化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自由市场机制的培育、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国家财政收支均衡化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改革的模式适应了智利国内社会政治形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自1992年5月起开始采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这一制度的养老金替代率在理论上基本符合国际公认的替代率水平,但由于这一制度固有的缺陷也将导致双重风险:贬值的风险和养老金在绝对数额上的减少。实际运行情况显示,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起不到社会和经济波动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为此,俄罗斯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2001年,“新精算公式”改革;第二阶段,建立由基础养老金、保险养老金及积累养老金三个支柱构成的养老保险制度。同为发展中国家,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对中国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俄罗斯对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健全基本养老金增长机制、鼓励非国有养老保险机构发展,实现了养老保障制度由国家统包向以保险为原则、以市场调节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经过近几年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改革,延边地区的养老保I~.r-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延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养老保险参保率仍较低、养老保险收支存在缺口、保险方式比较单一等问题。鉴于此,延边地区应采取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险征缴率,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等措施来缓解养老保险收支不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保改革"智利模式"25年的发展历程回眸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现代社保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1981年智利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无疑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智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传统现收现付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建立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完全积累制模式养老金计划的国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智利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保私有化改革的激烈争论。本文旨在回顾“智利模式”25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和运行成效,并对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一、社保基金建立的历史背景 (一)苏联时期社保资金的主要来源.俄罗斯的社保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当初建立社保制度旨在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社保思想列宁在1912年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了充分的表述:"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工人的国家保险,它是根据下列原则建立的:1、在工人丧失劳动力的一切情况(伤残、疾病、年老、残废;女工还有怀孕和生育;养育者死后所遗寡妇和孤儿的抚恤)下,或在他们因失业而失去工资的情况下,国家保险都应该给工人以保险;2、保险要包括一切雇佣劳动者及其家属;3、对一切被保险人都要按照偿付全部工资的原则给予补助,同时一切保险费应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4、各种保险都由统一的保险组织办理;各种组织应按区域和按被保险者完全自行管理的原则建立."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养老金制度改革,改革后二者均形成了现收现付与个人账户共存的混合养老保险制度:阿根廷的统一退休养老金体系与中国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国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均遇上了一系列的问题,阿根廷更是在2008年宣布退回到现收现付制度中。本文分析阿根廷养老金改革转向的动因,以养老金制度运行的各种因素为分析切入点,通过对阿根廷最近两次养老金改革进程中问题与政策的详细分析,指出阿根廷的养老金改革是为了实现养老金制度目标的理性选择——在阿根廷国内条件下,现收现付制度较之个人账户制度是更优的选择。最后,文章分析了阿根廷养老金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为完善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智利养老保险基金对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养老保险基金能显著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得到了证明。智利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一方面成功地实现了现收现付制向个人账户积累制的转轨,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历史上,巴西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采取公共管理的现收现付社会保险计划,其面临的财政亏空和分配不公问题非常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股社保私有化改革浪潮席卷拉美,但巴西并未卷入其中,而是对社保体系进行"参量式"的改革调整.本文试图分析90年代以来卡多佐政府和卢拉政府的社保改革过程,并对改革成效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中东欧福利体系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原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当时,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以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并向市场经济过渡。为适应这种宏观环境的变化,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对其福利体系进行了较为激进的改革,而捷克始终把改革的范围限定在俾斯麦或贝弗里奇模式的框架之内。捷克的保守式改革有何制度背景?结果如何?是否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本文通过对捷克福利制度的变迁过程进行研究,从捷克福利体系的建立、发展,再到不同时期捷克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全面阐述了捷克福利体系的演变轨迹,并分析了捷克现行福利体系的构成原因以及面临的压力,最后,对其可能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5.
古巴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挑战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巴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充实、扩大和完善的历程.由国家主导的社保制度有许多独特性,制度统一,保障全面,作用特殊,以充分就业为基石.社会保障是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巴社保制度面临许多困难,国家已没有能力继续大包大揽.2008年12月古巴全国人大通过新社会保障法,对社保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劳动者缴费的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古巴传统的社保模式将发生变化,但社保制度统一,以及全民保障和全面保障的特征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6.
姜伟  李凌 《南亚研究季刊》2012,(2):70-73,111,112
“BOCW劳工福利税”,是印度联邦以单行法形式规定的一种用于保障和促进建筑工人福利的具有社会保障基金性质的税赋。主管机构为依法设立的各级BOCW劳工福利委员会。法律规定的BOCW劳工福利税的缴费标准为雇主建设成本的1%。对在印度进行国际工程承包的中国承包商来说,BOCW劳工福利税的征收可能造成成本增加、发生有关纠纷的风险上升。为降低成本、避免纠纷,中国承包商必须了解与印度BOCW劳工福利税法律适用有关的具体问题,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印度发起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放松对私营经济和外国投资的限制,放松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和银行金融制度,促使印度对外经济联系逐渐扩大和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推动印度经济加速增长和建筑崛起。但是,印度经济改革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印度不断制定、修改其外国直接投资法律制度,以促进外商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改善印度营商环境。实际上,由于对国家利益的过度强调,印度投资法律制度的变化已背离了其改革初衷,偏向性地强调国家管制权而忽视了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究其本质,系激进的"国家中心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制度外化,导致印度扩大解释和滥用"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对投资者采取武断性的不利措施,并对国际投资条约和投资仲裁采取日益保守甚至排除的态度。印度投资法律制度的变化也对中国投资者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加上印度出于中印特殊地缘政治考量,为中国投资者"量身定制"的针对性、歧视性制度,导致中国投资者在印投资面临结构性难题。对此,我国必须保持对印度投资法律制度变化的敏感性、警惕性,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91年以来,劳动制度改革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印度劳动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四部法律。在改革的目标上,一派观点认为重点和方向是放松管制,赋予企业更具弹性的雇佣权;另一派认为重点应该是通过扩大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来降低工人应对雇佣灵活性的风险。印度劳动法改革的困难首先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分化导致政府、工人和学术界在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上存在明显的认识差异,难以取得政策共识。从国际经验的比较来看,如果不同时进行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就业质量的经济改革,印度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效果会受限。短期内,印度劳动力制度改革难以有重大进展,但其联邦制结构使得这项改革能在地方开展试验。  相似文献   

20.
在考察1980~2008年拉美增长与贫困等数据时发现,拉美地区存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经济现象:一方面经济呈增长状态(虽然增幅很小),但另一方面贫困率却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只有当增长率超过3%时贫困率才开始下降.作者将拉美这个特殊现象称之为"增长性贫困"和"3%拐点假说".索罗一斯旺增长模型的引入在理论上检验了增长可以减困和"3%拐点假说"的"增长性贫困"存在的依据,诠释了1981年以来智利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公得以并存的现象,解释了分配不公会降低增长对减困的弹性的事实.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有些相关在欧盟和美国是失灵的(如"3%拐点"),有些则没有失灵(如"奥肯定律").重要的是,在比较欧盟和美国等经济体时发现,欧美社保制度的减困效果在拉美基本是"失灵"的,在作者估算中发现拉美地区社保制度的减困幅度和减困系数都远远小于欧盟和美国,并发现拉美社保制度的减困效果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差距,之所以出现"增长性贫困",除初次分配不公和初始贫困率较高等其他因素之外,与拉美社保制度在改革之后存在一些问题存在高度相关:在缺乏再分配作用的同时,个人缴费率较高,对参保人遵缴率和缴费密度的要求较高,这与拉美就业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冲突,参保人难以满足,导致替代率逐年下降;这一制度问题对制度外非参保人员形成负面影响,导致预期低下,进而致使制度覆盖面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比改革前还要低.拉美式"半覆盖"社保制度却使其"合法性"逐渐开始演变成一个"政治问题":2008年11月阿根延私有化社保制度的"国有化事件"和两年前厄瓜多尔私有化社保的"骚乱事件"可视为颠覆其"合法性"的开端,可见,拉美私有化社保模式将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