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琳 《法制与社会》2014,(22):20-21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在我国涉密罪中是一项较为严重的罪名。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已经出现了新的特征,而且还在不断的增长中。本文阐述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分析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非罪的界定标准,最后以实例阐述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相似文献   

2.
姜楠 《法制与社会》2011,(27):152-153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中的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限于具有一定职责,可以接触或知悉国家秘密的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该罪的职能管辖应遵循协作原则。  相似文献   

3.
张剑 《中国检察官》2013,(16):62-64
[基本案情]被告人吴某,男,36岁,因涉嫌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由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于2011年4月21日被羁押,2011年5月5日被逮捕。一、本案诉讼经过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后,以吴某涉嫌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于2011年7月5日向该院公诉部门移送审查起诉。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以京西检刑诉[2011]508号起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数据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安全问题凸显,给国家保密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对于国家秘密应从定密主体、程序等形式要件和国家安全、利益属性的实质要件两方面进行把握。国家秘密安全作为一种法益不是单一的,还包括与国家秘密相关的个人信息权益和数据网络公共安全,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国家秘密刑法保护应当坚持体系性思维,实行分级分类保护,促进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与信息资源利用的平衡。刑法中以国家秘密安全为主要犯罪客体的罪名可归类为侵犯国家秘密犯罪。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第398条规定的故意(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可区分渎职型和非渎职型。该罪名的罪刑设置未能体现故意与过失的区别,应从立法上予以完善,将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法定刑从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法定刑中剥离出来,规定独立的法定刑。该条第2款规定的“酌情处罚”不等于从轻处罚,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也应包括从重处罚。除了直接侵犯国家秘密安全的罪名之外,关涉国家秘密、网络安全、个人信息数据的罪名均可视为侵犯国家秘密犯罪。不同罪名的法益性质和保护重心不同,相互之间存在重合交织。司法机关需要以相关立法为参照系,根据信息数据类型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泄露国家秘密的犯罪严重损害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破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必须依法予以刑罚制裁,我国1979年颁布的《刑法》中,第186条对此有明确规定,这个规定至今仍基本适用。但是,随着客现形势发展需要,1988年9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关于惩治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的补充规定》,对刑法作了重要的补充。为了正确有效地开展同泄露国家秘密罪的斗争,有必要对原来的泄露国家机密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加以修改,对新增加的犯罪加以阐述,以便划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正确认定犯罪和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下简称二分院)加大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的打击力度,成功查办了原浙江省杭州市宗教局副局长吕泳田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命题专家组组长刘渝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等一批大、要案,使二分院的反渎工作进一步打开了局面.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刑法第398条规定的泄露国家秘密犯罪存在的立法缺陷引发我国刑法理论界对其罪名、犯罪主体的争议。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的主观方面和法定刑也有待完善。对该犯罪的立法完善应以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为中心变并合立法模式为分立立法模式,并配置轻重不同的法定刑,以实现罪责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龚洁婷 《法制与社会》2011,(23):160-160,164
我国现行刑法中在渎职犯罪一章中规定了泄露国家秘密罪,即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保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之后出台的司法解释又对该罪名进行了细化,应当说该罪名的相关构成和规定在不断完善中,但仍有一些瑕疵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行为人购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答案后转卖考试答案的行为,同时符合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两者存在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应当择一重罪从重处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第398条对泄密犯罪规定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和“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两种。“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故意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或者故意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情节严重的行为。“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或者遗失国家秘密载体,  相似文献   

11.
泄露国家重要机密罪,又称泄露国家秘密罪,有的简称泄密罪。根据刑法第186条规定,主要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违反保密法规,泄露国家重要机密,情节严重的行为。渎职犯罪的一种。关于本罪的犯罪构成,在刑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客体是国家的保密制度;客观方面必须具有违反保密法规,泄露国家重要机密,情节严重的行为;犯罪主体主要是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但有时非国家工作人员也可能构成本罪;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在1989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实施之前,对本罪主观方面是否包括过失犯罪在认识上有分歧,司法实践的做法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1997年3月14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作了重要补充和完善,确定了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罪。结合司法工作实践,笔者对此罪作一理论探析。一、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概念和特征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是指依法产生(如起草秘密文件)、经管、承办或使用国家秘密的组织和个人,违反国家法律和规定向境外机构组织或人员非法交付、出让或告知所知悉或持有的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行为。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特征:(一)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秘密、情报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及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国家秘密是一个主…  相似文献   

13.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1997年刑法增设的一个新罪名,刑法修订之前司法实践中对于严重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通常参照刑法的相关规定以盗窃罪或泄露国家秘密罪等罪进行处罚,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修订后的刑法为打击这种犯罪行为提供了专门的武器,但是在实践中侵犯商业秘密罪仍然容易同一些犯罪相混淆.  相似文献   

14.
浩清 《政府法制》2009,(9):14-16
2009年2月23日,中纪委监察部驻司法部纪检组监察局二室原主任林建东(副局级),因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5年,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5年6个月。  相似文献   

15.
如何科学界定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是国家秘密保护制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我国《保密法》规定"接触国家秘密"的人员为知悉范围内的人员,事实上,国家秘密作为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信息,不能被"接触",只能被"知悉","接触"的只能是国家秘密载体。"接触国家秘密载体"的人员与"知悉国家秘密"的人员的法律责任并不相同。据此,本文对《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相关条文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浅析国家秘密的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国家秘密的既有定义,结合信息的特征分析,认为国家秘密本质上属于信息。国家秘密和信息一样,具有独立性、无形性、共享性、时效性,由此决定了国家秘密保护方式上的特殊性。国家秘密的法律属性包括社会性、应受规制性、可编码性、可传播性,由此抽象出构建国家秘密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财产属性一直是国家秘密比较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准确界定并实现对国家秘密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民法上的财产概念出发,条剖缕析,认为国家秘密具有财产属性,所有权属于国家,并且与其它财产相比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张群 《法治研究》2014,(6):21-36
在泄密罪刑事诉讼和信息公开行政诉讼中,如何认定国家秘密始终聚讼纷纭。这其中既有现行保密法制设计不良、行政机关定密不当的问题,也有司法实践能动不够的问题。相对于学术界的批评意见,司法实践中的国家秘密认定问题更为迫切,而且都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提出的,也最有望在法律框架内解决。本文以司法审查为中心,对国家秘密构成要件及其认定标准和程序进行探讨。鉴于我国相关司法实践经验还比较欠缺,本文主要采用比较法方法,重点对国外国家秘密司法审查理论和实践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再对我国国家秘密司法审查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9.
认定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应当正确掌握本罪的犯罪构成,分清罪与非罪的界限及本罪与泄露国家秘密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区别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相互重叠,难以区分的情况,这一点在力拓案件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本文在分析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异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提出了完善我国《保密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