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制度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国民幸福作为制度构建的价值原则,国民幸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制度公正是保障国民幸福实现的有效手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实现国民幸福与制度公正的相互促进,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2.
彭志敏 《传承》2008,(22):106-107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以解决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人生基本问题。"幸福指数"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把推动社会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关心和解决人民的具体社会生存矛盾。幸福指数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幸福指数应该有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幸福。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实践也要立足于民众的现实生活,把实现普罗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幸福作为价值依归。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把满足当代人与各代际人的均衡、持久的幸福需求作为空间生产实践的中心任务,穿透空间异化的迷局,创新空间生产模式,把握社会发展的精髓和真谛,实现从"GDP崇拜"到"GNH(国民幸福总值)关怀"的转变,构建一条社会更加和谐、民众更加幸福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4.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以解决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人生基本问题."幸福指数"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把推动社会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关心和解决人民的具体社会生存矛盾.幸福指数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幸福指数应该有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是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于一体的宏伟目标。从幸福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追求"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的三个维度中:国家富强是人民物质幸福的基石;民族振兴是人民精神幸福的依托;人民幸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时下,正值改革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有助于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民族向心力,激发国民爱国、爱党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个自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一个国度,我国国民的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个中主因在于社会安全感的"集体记忆"、社会平权意识的滞后、社会宽容精神的缺失。幸福社会目标的提出,正是反思历史,汲取教训的结果,更是走出"唯GDP"困局,走向后物质主义幸福观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7.
蒲德祥 《前沿》2010,(21):172-174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离不开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政府在管理理念中要树立以幸福观为核心的管理价值观,以为人民谋取最大幸福。在对幸福观的概念与综述的基础上,从对国民财富的研究到国民幸福的研究中为政府管理理念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认为政府应建立以幸福指数为主的管理指标体系获得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达到政府管理的终极之善,以幸福最大化为政府的目标分析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提高国民的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主观幸福的因果模型显示主观幸福是内部心理因素(认知因素与人格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与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幸福的研究呈多元化取向,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关系幸福的新范式并进行了研究。幸福社会学重点关注的是幸福的实然状态,即实现的可能性。立足于社会关系的幸福实现有着以下拐点:由纯利己性幸福转向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幸福;由纯物质性幸福转向追求精神的幸福;由消极幸福比较转向积极幸福比较;由强调个人德性幸福转向建立社会德性幸福。新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调整幸福社会关系的时代,由此幸福的经济建设转向幸福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幸福观是以"现实的人"的需求、人的"自由自觉"实践、个人与共同体的融合发展作为观察维度,崇尚的是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评价标准。马克思眼中的"幸福"不仅是"现实存在"的个性表达,而且是实践主体本质力量不断继承、积淀与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把对"至善"的价值思考转换为追求人的个性、类特性以及社会特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实诉求,从而使人们构建的民生幸福图景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11.
幸福转型对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幸福系统的结构性紧张,还是消去幸福悖论的现实需要,都要求优化幸福系统,倡导幸福转型.即从物质幸福转型精神幸福、从结果幸福转型过程幸福、从消费性幸福转型创造性幸福、从个人幸福转型社会幸福、从非德性幸福转型德性幸福.幸福转型对大学教育的启示为:其一是遏阻物质主义蔓延校园,改良校园文化生态.其二是在批判消费文化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幸福文化,其三是倡导博雅教育促成大学生从职业人到幸福人的跃升.  相似文献   

12.
幸福指数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崇顺 《学习与实践》2007,(10):140-145
幸福与和谐,是人类永恒追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终极价值,创造幸福生活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取向。社会和谐是人民幸福的基本条件,幸福指数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幸福指数的提出,反映了发展观的变迁与更新。由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幸福指数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有它的局限性,需作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设计,使其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以期更好地实现其监测和评估社会和谐程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关于幸福,古今中外有不同的观点。幸福文化是以幸福作为核心理念的文化形态。警察幸福文化就是使警察幸福的文化。警察幸福文化对于化解警察的"幸福困境"、凸显警察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存在、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警察幸福文化的价值取向应体现责任、公正和自律方面。  相似文献   

14.
张晓云 《前沿》2013,(8):10-11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诸多问题,经济飞速发展而国民幸福感却在下降的事实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建设"幸福中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共同愿望。道家哲学返归人生存的本原与本根,从人性与人道的层面去彰显人的生命价值,启示人存在的意义。"法天贵真""见素抱朴""上善若水"的思想为建设"幸福中国"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荣山  刘英魁 《前沿》2012,(19):121-12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众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不但要关注经济指标的增长,更要关注民众幸福指数的提升.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为民众谋利益、谋幸福.幸福指数的内在含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和相互促进性.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幸福"一词,越来越多地挂在很多人的嘴边,从国家到国民,纷纷投出"幸福"信号,如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幸福指数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幸福在哪里?如何创造自己的幸福?我认为,真心做好自己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幸福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必然的路向,一个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并立的“社会主义幸福社会”正处于萌芽成长中,未雨绸缪地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设计显然是必须的.中国共产党对幸福社会的追求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总结形成了构建幸福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在推进幸福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社会大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个体奋斗目标的设计与追求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2,(10):19-19
南亚的不丹王国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把“幸福指数”引进治国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轮驱动”的“国民幸福总值”(CNH)指标。实践结果是,  相似文献   

19.
关注"国民幸福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据报道,国家统计局正在研究制定国民幸福指数等统计指标,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发布国民幸福指数,希望通过国民幸福指数等每个百分点的变化,反映出国民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切身感受(见《半月谈》2006年第14期).这一消息,令人叫好.  相似文献   

20.
论文化建设与国民幸福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杨永志 《前沿》2012,(3):187-190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现了国民幸福感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呈现显著正相关的现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从文化领域为我们展现了提升国民幸福的新视野。通过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国民幸福提升的作用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以文化建设促进国民幸福提升的具体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