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从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与道家的“发乎情,止乎游”,历经了禅宗的“发乎情,止乎觉”,明清之际启蒙美学主旋律变为“发乎情,止乎情”。它代表着中国美学在与“西天”佛教文化对话后的成熟,距离最终的突破,距离“五四”之际王国维、鲁迅的探索,乃至距离后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奠基于“万物一体仁爱”新哲学观基础上的情本境界论生命美学的探索,都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人格境界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人格境界观是倾向于“自然”的。这是他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但基于社会现实之上的现实人格境界观却始终使他处在矛盾体中。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他的两种人格境界观在激烈地碰撞。为了内心平衡,嵇康独特地但又悲剧性地选择了“超越”。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刘园红 《工会论坛》2009,15(4):171-172
庄子对中国人的精神人格与处世方式影响极深。嵇康受到庄子思想的深深浸染,在文学创作、人生哲学、处世态度等方砸都可看出他对庄子精神的继承。作者试从“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三个方面透析庄子对嵇康影响的脉络,进而评价嵇康独特而不同凡响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嵇康继承老庄思想,以“至人”的心态去理解音乐,推崇纯音乐式的“至乐”。其独特的人格造就了他在音乐理论和实践中的不凡贡献,也造就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阮籍是魏晋时期一位杰出的音乐理论家。其《乐论》一文综合并超越了儒家、道家的理论,对音乐的本体、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审美境界等问题作了新的论述,是同一时期除嵇康《声无哀乐论》之外的又一音乐理论名著,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宋代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其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明、清朝,彼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并造就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景象。民间舞蹈文化是宋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围绕宋代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流变及美学特征展开研究,概述了宋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并对其“程式化”“多元化”“情节化”“以俗为雅”的美学特征展开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将嵇康玄学思想置于竹林时期特殊的政治现实与玄学思潮之中并结合嵇康本人的性格气质,探讨嵇康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内核的玄学思想产生的原因。分析认为,政治环境是嵇康玄学思想产生的现实条件,玄学思潮构成了嵇康玄学思想产生的文化条件,嵇康本人的性格气质则是其玄学思想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翻译教学和实践离不开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转型为“翻译美学”的建立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兴”是“审美的存在状态”,是标示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所有活动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审美活动的“本质”。没有审美活动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对“兴”这一不能再还原的基本事实的描述和反思构成了现代美学的核心内容,也应是英汉翻译美学的核心内容。作为方法论的中国美学在英汉翻译教学和实践中自然地起着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9.
《与山巨源绝交书》乃嵇康“志气所托”之作,典型地强调了个体本位的价值立场,充满了无畏的反叛与理性的怀疑精神,呈现出尖刻的讥讽与坦诚的对话姿态,文本表达了嵇康复杂矛盾的士人心态,映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和巨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以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分析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的“情本体”精神。《红楼梦》明确地把“情”为人生的本体,并使之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既植根于现世、又具有超越性的精神。“情”在《红楼梦》里不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间两心相悦之情爱,而且是一种广义上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爱”,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悟”,一种形而上之“体”,一种既入世又出世之“玄”,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本体”。这种本体之“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传承悠久。它与儒家的社会本体论、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互为补充,同时也互相批评,构成中国传统人生本体论的立体交叉网络。情本体美学的理论表述可以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唯情说”为代表,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为其人格象征,《红楼梦》则是其作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波普尔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观点是他的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波普尔美学概括为四大块内容并进行了扼要评析。在“艺术的本体论地位”一节中讨论的是艺术属于客观知识世界而不属于主观意识世界的问题;在“对表现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抨击”一节中讨论的是用艺术去表现情感和追逐进步的做法何以是错误的;在“俄狄浦斯现象新释”一节中讨论的是俄狄浦斯现象所反映的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最后在“没有审美主体的审美观”一节中讨论的是实在论美学对于终结主体美学历史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以美学史为观照视角,可以清晰地界定“中国古代美学”这一宏观概念,进而可以论证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同时。“中国近代美学”、“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当代美学”这几个概念需要认真甄别,如果对时间纬度的时代和空间纬度的内容进行科学严谨的比较分析,可以显见中国美学的历史分期的划分依据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为标准,中国美学在不同的历史分期呈现出不同的概貌。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美学的一代宗师,主张以散步的心态,自由自在地研究美,借以弥补美学偏重逻辑性之不足。他对“空”的审美研究很有见地。其空灵、空间、虚实诸关键的概念无一不是建筑在审美之“空”的基础上,因而对于“空”的研究可以贯穿于他的主要美学理论之中,诸如意境观、时空观、虚空观。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化、政治、经济“需要”理论发展起来的教育观,已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对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方法论去分析“美”,通过回答美“是什么”、“为什么”、“为了什么”,建立其基本理论。并结合美学基本理论,确立美学对教育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 19世纪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 ,同时也是一个进步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都为反对沙俄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样 ,他在美学领域中对传统的唯心主义美学也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提出的“美就是生活”的著名论断 ,是对截至黑格尔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他的著名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和其他美学著作中 ,他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应用到了艺术范围 ,表现了革命的唯物主义倾向 ,留下了宝贵的美学遗产。  相似文献   

16.
“诗缘情“说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缘情”说是对先秦“诗言志”的继承和发展,“诗缘情”说在历代文论中不断得到演进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对“情”的侧重不尽相同,“情”逐渐摆脱了政治礼教的约束,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正是在对于“缘情”的不断实践和诠释的过程中,人们对诗歌的美学特质认识逐渐深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论诗歌本体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松尾芭蕉是日本17 世纪后半叶的俳句大师,被日本人尊为“俳圣”,他继承了日本广义上的感物伤情的美学传统,提出了“萨比”、“余情”等美学理念,并贯穿到俳句创作中,形成了幽玄枯淡、含蓄蕴藉的“蕉风”  相似文献   

18.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逻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是以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本位中西融合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对“己”、“群”关系的认识中,他确立了通才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知识、技能之通;知、德之通;培育自由人格。在对大学观的阐述中,他提出了师生从游、校园文化建设等正规课程教学外的通:才.教育新途径。他对于知识性质、价值的朴素认识,影响了其对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安乐乡夏坊村,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举行一次以“游傩”仪式为主的庙会。这种以洁净仪式为主题的民俗活动,体现了客家人的地方认同和神明信仰。当地不同宗族成员通过“游傩”文化整合在一起,重构日常生活中因为经济交往或利益争执而被打乱的秩序。仪式性的洁净与结构性秩序的重置,使得地方社会在每年一次的集体行动中不断加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