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必须着眼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全面审视重大利弊因素,最大限度抢抓机遇、规避风险,以可持续安全环境确保国家利益可持续拓展。  相似文献   

2.
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21,(1):28-38
实现可持续脱贫是落实新时代党中央"脱真贫、真脱贫"要求的新指向,更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视角,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可持续脱贫相关研究的梳理,阐释了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在风险防范、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能力提升等四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其内涵有机构成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能力"等五维复合系统。从外部环境的脆弱性、贫困治理政策体系存在的不足、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欠缺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精准脱贫可持续性的多维因素。基于内外协调与系统性治理的视角,从"建立动态风险预警机制,提高抵御外部脆弱性的防控能力;完善贫困治理政策体系,强化脱贫效果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培育贫困治理内生动力,提升脱贫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等层面,提出提升精准脱贫可持续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丁静 《瞭望》2008,(19)
职工安置政策应从可持续角度出发,不能急功近利地"甩包袱" 国企改制过程中,一些地方屡屡出现被安置职工再次因"生活无着",而质疑当时安置政策和程序的情况。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干部指出,这一新情况再次提醒政府和企业,职工安置必须从长远和可持续角度出发,而非急功近利地"甩包袱"。  相似文献   

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梦想,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全力推进养老保险理论和制度的中国化,全面建成更公平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成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大方向,确立"保基本、全覆盖、有弹性、能转移、可持续"的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特色的"大保障理论",实行中国化、公平化、市场化、城镇化和可持续化改革,增强中国特色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此,应按照"双向推进"、"小并轨"、"大并轨"的思路,对养老保险制度实行革命性变革,制定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路线图,开展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新能源试点,将养老保险制度建成一个有灵魂、可以圆梦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政府决策反映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能力,搞好政府决策意义重大.政府决策的"可持续"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建立高效政府的客观要求,具有提高政府决策权威、防止主观臆断、降低政府成本、树立良好工作作风等积极的现实意义.实现政府决策的"可持续"就是要建立和健全情报系统、决断系统、监督系统,完善决策机制和环境,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人类为了发展付出一系列惨痛的代价。发展伦理学直面时代问题,对"发展天然合理论"进行深刻反思,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缺陷。在发展伦理视域中,"发展"是整体、可持续、有价值的发展,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一切人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发展伦理学的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政治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重要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逻辑起点和根本着眼点是为了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可持续政治稳定,并且其也能为可持续政治稳定的实现提供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结构要素即国家能力、法治和民主的优化有助于可持续政治稳定的实现,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结构要素的平衡也支撑了可持续政治稳定的实现。在当代中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则为诸要素的优化和均衡乃至可持续政治稳定的实现提供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让失地农民的生计可持续,是我国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目标。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城镇化的就业吸纳乏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竞争力不强、"后发劣势"以及人多地少、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目前失地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明显不足。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应以建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为基础,以实现失地农民的生产性就业为核心,以引导和帮助农民积累资产为补充。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模式"可持续的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最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模式"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已经取得的成功,更在于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中国模式"在当今世界能否真正站住脚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关键所在."中国模式"可持续的条件是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之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辩证地解决好市场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拉大的矛盾;从根本上处理好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保证中国社会世世代代走可持续的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开局之年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顺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举措,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使得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发生转变: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力逐步增强;创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断提升;供需同时发力可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在"十三五"规划下,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将推动我国经济顺利走入下一个经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集中要求。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突出要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宜居城市的内涵与生态学的本质均是以人为本,通过"发展-减排-改善"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山水园林的优势,改善生存环境.以长江上游、西部地区统筹城乡示范区、重化工基地重庆市长寿区为例,提出"宜居长寿"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兼顾,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点、线、面结合,构成纵横交叉、重点突出、四面网络的规划布局,使系统内部形成有机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的可持续开采、经济增长与发展替代产业的"三元悖论"。"三元悖论"导致的"转型陷阱"是当前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突出问题。政府应该有所取舍,采取科学、长远的政策缓解"三元悖论"突破"转型陷阱"。  相似文献   

15.
赵乃才 《行政论坛》2009,16(1):37-40
科学发展观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黑龙江省公务员队伍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即:认真贯彻落实"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黑龙江省公务员队伍建设,当前应重点解决好更新观念、真抓实干、协调配合和提升能力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实现经济社会"好"的发展,不单纯是一种事实描述,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在内涵上必须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理性和自律的发展,是对市场机制扬长避短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教育引导作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全面创新:坚持发展观点,寻求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维新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增添"与时俱进"的教学新内容;坚持统筹兼顾,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新方法、新手段。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一种新型的结社方式"网络结社"应运而生。当下,网络结社管理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缺少政策法律规制,缺乏相应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培育与监督网络结社良性社会氛围,等等。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参与网络结社管理是其职责所在,同时具有职能优势、政策优势和组织优势,因此是切实可行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参与网络结社管理,其根本目的不在于"管",而在于"引导网络结社健康发展,促进网络结社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促进网络结社实现合法化存在、规范化运作、可持续化发展和专业化监管的四项目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参与网络结社管理的具体途径是:围绕"合法化存在"目标,建立健全网络结社监管的法律法规;围绕"规范化运作"目标,建立完善网络结社监管的体制机制;围绕"可持续化发展"目标,培育、引导和支持网络结社健康有序发展;围绕"专业化监管"目标,借助技术手段创新网络结社监管。  相似文献   

19.
董淑亮 《民主》2010,(10):7-8
<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我们抗击非典、  相似文献   

20.
成型的"美中经济战略对话"机制,对于平衡世界经济格局的意义深远。12月14日至15日的"美中经济战略对话",将焦点集中于三个议题,即贸易平衡下的可持续增长、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能源和环境安全。由于本次对话阵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