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往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中,人们总以为苏联与西安事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叶剑英西安致电毛泽东:“蒋明日到此。”从1935年底起,蒋介石主动派人去莫斯科试探国共谈判的可能性。当时蒋介石以为,长征中的红军已经不足为患,“安内”基本完成,政策的重心开始倾向“攘外”。如果不乘胜抓住机会同中共和谈,就不能指望从苏联方面得到“攘外”不可缺少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周恩来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赴西安前提出"努力争取蒋之大部"的方针西安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政策是:"一面着手对苏交涉,一面亦着手中共问题的解决。"(蒋介石:《苏俄在中国》)他派陈立夫赴苏联谈判,希望与苏联签订共同对付日本的军事同盟,同时让国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宋美龄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4.
孙果达 《党史纵横》2014,(10):23-25
正以张闻天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一致严肃严厉追究张国焘对西路军的责任,苏联与蒋介石因此松了口气,国共和谈得以顺利进行,更使得中共中央能够继续保持与苏联极其重要的双边关系。西安事变余波未消,中共中央突然开始了对张国焘的批判。中共中央的警惕要理解对张国焘的批判,首先就必须研究当时中共中央究竟有没有已经意识到苏联在西路军与西安事变中的叵测心怀。答案是肯定的,事实证据如下:其一,中共中央到陕北后派邓发出使  相似文献   

5.
正西安事变推动了近代中国历史前进,功在国家,利在民族,但有人不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去考察国民党蒋介石失败的教训,错误地把国民党、蒋介石在大陆的溃败转嫁到西安事变上,说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使当时处于绝境的中共及红军"起死回生",最终夺取了大陆,迫使蒋介石败退台湾。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6,(12)
从西安事变爆发至今,已经过去整整80周年。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人们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是,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坚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做法,直到现在都未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有褒有贬。本文希望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梳理分析,浅谈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的行为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抗战全局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看,陈诚在解决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既坚决维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又对两广军阀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从而化解了中央军与两广军阀的矛盾;他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在西北用兵,达成了中央军进驻西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占善钦 《党史纵横》2013,(8):17-20,37
近十多年来,西安事变的研究出现了众多成果,在史实分析和方法运用上都有重大突破。因为史料的掌握、历史观的立场等原因,在中共与西安事变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少热点和难点问题。梳理起来,主要为4个方面:中共与西安事变的发动,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中共事先是否知晓;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的决策转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谁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期间周恩来与蒋介石会面谈判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周、蒋会面谈判有几次;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问题,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周恩来是否知晓并同意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去南京。  相似文献   

9.
李明俐 《世纪桥》2014,(6):23-25
西安事变是时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张学良、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国内力量一致抗日而发动的。当时共产国际并不同意中共反蒋,而是认为不应该把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与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中共中央从审蒋、除蒋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从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的双重影响下,最终采取联蒋共同抗日的方针,共同对抗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10.
1934年初,张学良旅欧考察回国,提出拥护领袖独裁的主张. 1934年5月,与蒋介石合作成立了旨在"恢复固有领土,复兴中华民族"的秘密组织--四维学会.虽然由于该组织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到西安事变前夕即不了了之,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到西安事变前张学良的心路历程和蒋张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所捉。消息传来,陕北的红军欢呼雀跃。有人主张"杀掉蒋介石、打出潼关去"。党中央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复杂的形势,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7,(7)
西安事变是一次兵谏事件,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停止内战,联合各界力量一致抗日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是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人物,然而历史上对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终究没有将事变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全面平等的分析与考察,本文将从新角度探讨中共及社会各界因素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首领杨虎城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到拒绝后,发动"兵谏",扣留了到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和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事变发生前的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褫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此时张学良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兼代总司令,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十七路军总指挥,军事上归张节制,张授杨担任宜川方面进剿任务。蒋介石的密嘱全文如下:力子主席兄勋鉴:  相似文献   

15.
《党建》2015,(11)
<正>10月21日,山西忻州新编北路梆子现代戏《云水松柏续范亭》在北京国安剧场隆重上演。该剧是山西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点剧目。续范亭名培模,字范亭,号恕人,1893年11月27日生于山西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今属定襄县)。同盟会员、老国民党人,国民军新一军中将。"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先安内后攘外"的不抵抗政策,疯狂剿共。1935年12月,国民党召开五中全会,续范亭从甘肃赶赴南京,呈递请愿书,期望蒋介石停止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潼关县的骊山(通称华清池)响起一阵清脆的枪声。酣睡中的蒋介石惊醒跳窗逃出,终被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安排的士兵在山坡上一块巨石下抓到。同时被扣的还有随蒋来西安逼催"剿共"的国民党高级官员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钱大钧等十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或称"双十二事变"。从这一天起,至12月25日事变解决,中共中央展开了13个日日夜夜的紧张工作,最终使这  相似文献   

17.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蒋介石“剿共”政策不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国内外反应不一。如何处理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与亲美派争斗十分激烈。中共中央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卓有成效的工作,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然而,对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至此基本结束。笔者认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并没有由此结束,而是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9.
王晶 《党史纵横》2007,(12):53-54
一西安事变结束后,蒋介石被迫改变了政治政策,对其他政治力量的压制也有所放松,但对其内部持不同意见者的压制与迫害却丝毫没有减少。对待西安事变的发起者之一杨虎城,他表面上显示宽容,暗地里却一直耿耿于怀。1937年3月间,蒋介石通过人带话给杨虎城,表示愿与杨见面,期望杨能主动去看他。  相似文献   

2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毅然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