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英 《学理论》2011,(2):226-228
探讨道德教育实现知行统一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澄清道德理论是非,培养学生道德分析、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内心道德体验,内化道德信念,提高道德践行能力,达到增强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道德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是其在处理伦理问题时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道德能力对于个体直面伦理问题、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情况来看,在个体道德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我们努力寻找一种能够满足并切合个体现实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更具现实性的教育内容,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意识形态化道德教育的不足,培养起个体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3.
利益是道德得以发生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道德行为得以养成的基点,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道德和利益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这与当前道德教育改革的人性化趋势发展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当实现道德和利益的整合,这是德育人性化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在德育实施中,应当注重更改原有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5)
大学生道德表现是社会道德的重要风向标,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效备受关注。通过对三所高校大学生被试的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状况在年级、性别和学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开展新媒体在线实验,发现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线培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要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以保障道德教育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道德建设的重心 ,在整个道德建设中起重要作用。为此 ,当前要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行政行为的判断包含着道德标准,公共行政道德人格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权力行使公平公正;勤政为民,廉洁自律.行政道德人格的塑造应通过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意识生成,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并通过内省、克己、力行等方法不断完善和成就行政道德人格.服务型政府的公共行政中应建立起道德化的制度体系,以保障权力在运行中接受行政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相似文献   

7.
韩京艳 《学理论》2015,(8):261-262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不仅要借助于科学、法律等力量,更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一种道德要求,将生态道德培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学生构建一种全新的道德培养体系,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寻找新的突破口。中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建议如下:提高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意识;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寓生态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将生态道德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受教育者德性的养成,而德性的培养不仅是对道德规范的获得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道德智慧的生成。道德智慧能提升个体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增强个体对道德事件的分辨力、是道德个体获得幸福、自由人生的保证,道德智慧是德性的核心要素,是德性的标尺。道德教育应扎根现实生活,通过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唤醒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培养其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9.
段雅丽 《学理论》2012,(31):252-253
小悦悦被碾压事件再次把中国的道德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整个社会公民道德滑坡、道德匮乏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我国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我们又该如何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呢?对公民道德缺失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闫学胜  郭冬梅 《学理论》2009,(15):268-269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目益增强,出现价值观的偏差。本文列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不足、道德教育方法不当、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等道德缺失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加强法制观念、家庭伦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养成训练等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道德教育是时代赋予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生态道德水平整体状况良好;他们对生态和生态道德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深入、生态道德意识正在觉醒但危机感缺乏、生态道德情感较强但容易产生波动、生态道德行为有所自律但主动性不够,基于对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拓展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播渠道、强化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激发生态道德实践的主动性、加强生态道德行为引导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2.
能动的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从而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当前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对学生现实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引导,生成和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从而培育能动的道德生活主体。这是高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道德教育转换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科学泛化形成的科学主义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紧张,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世界图景的单一化。当它渗透到文化生活领域后,对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使德性价值式微,个体道德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主要表现为:本体论上存在之维的分裂、科学道德教育的主知主义走向、道德教育的技治主义偏好、科学与人文的对峙、道德信仰的位移及道德能力培育的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6)
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道德教育是重点工作,而在道德教育中,高校对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点中的重点。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是大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顺利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人才。大学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大学生道德内化能力以及道德外化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革命道德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尚道德形态,开创了我国伦理道德发展的新阶段。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对于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克服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革命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深化大学生对革命道德内涵实质的领会把握,增强革命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是探究新时代大学生革命道德教育路径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是康德第二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在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独特位置。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丰富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道德感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判断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流于抽象的形式,要警惕道德感受性对道德判断力的破坏,避免以道德判断力的主观性抹杀道德标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张用建 《学理论》2011,(24):25-26
从政道德建设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尤需将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中的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从自我修养、道德教育、监督约束、评价选择等方面完善从政道德建设机制,增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3)
王阳明"致良知"论,是其心学的最高概括,蕴涵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良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致良知"论充溢着强烈的道德实践精神,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物义论"的盛行导致了道德教育实践环境的变异,也使得道德行为习惯指向的道德实践极端功利化,从而逐步走向式微.面对道德教育实践的困境,道德教育必须进行实践的转向,关注个体的主体性,培养人的道德价值自觉应当成为主体性道德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谢睿萍 《学理论》2012,(14):273-274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网络道德的缺失也正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有: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迷失,社会责任感缺失,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等等。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加强网络监管;建立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辨别能力;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